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系统越来越完善,各行各业都有了更多的人才注入,社会也因此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但客观地说,当前中国的教育仍然有很大弊端,就像现在中国学生的水平普遍都很高,但科技成果仍然没有领先于世界,这就是问题所在。中国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曾就此给出意见,中国学生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解决这些致命问题。
中国学生非常容易迷失方向
实际上,作为当前留学人口最多的,所学成果也最丰富的中国学生,却一直没能出现某一领域的“划时代”人才。中国学生在科研领域的成果确实非常丰富,但能够达到大师级别的,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一只手都可以数的出来,这也是中国科技水平一直落后于美欧等西方国家的主要原因。
在施一公看来,这是中国教育模式比较单一造成的后果。在当前各个科研领域中国都有相关的人才注入,但他们既不领先也、也不落后,这种均值虽然很高,但方差却小的可怜。
更何况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是以就业为目的进行科学研究,他们所处的环境根本不允许占用资源、浪费资源的现象发生,这会让其在日常的研究中束手束脚,根本就不敢有大的创新。
中规中矩是施一公对中国学生的评价,规矩虽然是一个好的形容词,但也是禁锢人们创新观念的危险性武器,尤其是针对处于科学研究的人才。施一公在每年清华新生报到时都会给他们做一次演讲,帮助他们指明未来的学习方向以及学习方法,中国学生并非是学习能力不出众,而是在学习的途中容易迷失方向。
中国学生对失败有畏惧心理
很多从事的科研方面的人才到现在还是以养家糊口为最终目的,这种思路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来不管他们学习也好,研究也好,最主要的着眼点还是关心挣钱多少,而不是科研取得了多少成果,这对于中国的年轻人来说,眼界未免有些狭窄了。那些从事科学研究的,尤其是从名校走出来的学生,其实对于日常生活的开销就已经不成问题了,那为什么不在物质的基础上将眼界拉长,选择入手更复杂的研究工作呢?施一公认为,这是因为大家的畏惧心理导致的。
这些学生害怕失败,尤其是在达到一定地位之后,对失败就更加恐惧。因为失败意味着他们的名誉受到了波及,名誉和他们的财富是的划等号的,失败的学生轻者心灰意冷,一蹶不振,重者名誉受损,一切都不复存在。
在现代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教训。即使这样,施一公仍然希望中国的学生能够有所发展,不要被眼前的困境磨平了志气。施一公在中学时生物差的一塌糊涂,但他的物理和数学却非常的好,他懂得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样也明白弥补缺陷的重要性。
实际上,当时施一公不管怎么在数学和物理上下功夫,成绩都不可能再有太大的提升,但如果他的生物有所进步,那将会比别人多出很多优势。不管是生物、化学还是后来细化的生命科学领域,施一公始终坚持用这种方法来提高自己。
人一定要学会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否则将会在原地踏步根本无法前进。中国的学生害怕失败,害怕走弯路,所以便在原地一事无成,无法成为某一行业的先驱者、探索者,这是当下中国学生需要重视和改进的问题。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