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 兵 □ 戴海香
在教师的陪伴下,自闭症儿童小祝每天都会从育星培智学校前往浙江安吉县第三小学204班,与普通孩子一起上课。在育星培智学校的两年时间内,通过干预课程和围棋训练,小祝的情绪已经相对稳定。课堂上,他安静地听讲,下课了偶尔还会与同学互动,204班的小伙伴也会围着小祝,给他讲学校的趣闻,和他一起做游戏。“他数学很好,语文也能够跟上正常教学节奏。”安吉县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育星培智学校校长戴海香说,让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与同龄孩子们一起学习,是“融合教育”的题中之意。这样融合的安置方式,更有助于特殊儿童健康成长、融入社会。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发源地的安吉,县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7万,2020年3至18周岁持证残疾儿童277人。这其中,小部分存在肢体、听力障碍,大部分都是智力残疾儿童。为了让每一个特殊儿童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些年来,安吉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特殊儿童教育保障体系。
“2009年11月,安吉县育星培智学校率先在湖州市三县中揭牌成立,那些无法适应普校生活的特殊儿童终于有学可上了。”戴海香说,但特殊儿童有轻度、中重度、极重度之分,个体差异比较大,不同的特殊儿童用一样的教育安置形式,显然不符合发展需求。于是,2012年,该县组织成立了安吉县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开始探索差异化教育方式,逐步形成了“轻度残疾儿童普校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儿童特校集中就读,极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特殊教育安置形式。以智力残疾为例,四级以下的智力残疾儿童属于轻度残疾儿童,一般建议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则集中在育星培智学校就读;无法适应集体生活的极重度残疾儿童则由各施教区学校老师每周送教上门。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8年开始,育星培智学校开始探索对在特校表现优异的中重度残疾儿童实行融合教育,让这些中重度残疾儿童融入普通学校的班级学习环境中。2018年9月,安吉县第一个卫星班在紫梅小学开班,育星培智学校的2名教师带领6个发展较好的中重度特殊儿童进入紫梅小学普通班级中。卫星班的孩子和紫梅小学的伙伴们一起升旗,一起做操,一起学习语文、音乐、体育、美术课程,遇到数学课,6个小伙伴就会在自己的班级里,由特教老师给他们做小组教学。其余时间,他们还会由特教老师带领,在感统教室或者生活教室做个别康复训练。两年下来,卫星班的6个孩子通过模仿学习、普通伙伴的支持、普校和特校老师的教学,比原来在特校同等能力层次的孩子,在语言表达、动作协调性、社会交往等方面进步明显很多。
为了更好地推广卫星班的成果,2019年9月,三小、郎里花园幼儿园都有了育星培智学校的卫星班学生,共有17个不同年龄、不同残疾程度的特殊儿童通过卫星班的桥梁,从特校融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一起上课、活动。特别是育星培智学校和三小之间,由于独特的物理空间,两校进行了深度融合。每逢周一,两校师生融合升旗,周二到周五大课间活动,育星培智学校20名运动能力较好的学生融入三小的七彩阳光操,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课堂上,5名卫星班孩子融入不同的课堂中。“六一”儿童节、丰收节等节日,三小、实验初中等普校的师生也会一起,反向融入育星培智学校的师生中。普特融合中,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亲密的友谊让人倍受感动。受到这一理念的影响,县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于2019年开始积极组织开展普特融合特奥会、66融合伙伴节、“两山伙伴手拉手”融合夏令营、全县融合教育风采展等活动。
为了让职高段的特殊儿童拥有更好的融入社会的职业技能,县教育局还和县残联一起,创办了全市唯一一家“梦想+”融合超市,为特殊儿童融入社会提供实践和锻炼平台。每天上午8点半到晚上8点,育星培智学校职高部的20名特殊青年分批到“梦想+”融合超市打卡上班,参与迎宾、保洁、理货、收银、为附近500米范围内的社区老人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等超市服务工作。一个月结束,超市就业辅导员会根据每个员工的考勤记录和工作成效发放工资。80平米的“梦想+”融合超市承载起特殊青年的职业教育功能,架起特殊教育学校通往主流社会的融合通道。
“融合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合作机制。”戴海香说。2020年12月28日,安吉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全县融合教育工作大会,县残联、县民政局、限妇联、县卫健局、县教育局等部门和全县十五个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共计120余人参加本次大会,县人民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任贵明先生做重要讲话,两山安吉越来越关注、支持特殊儿童的教育、发展,初步形成了尊重差异、接纳差异、支持成长的融合教育氛围,特殊儿童与普通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座文明城市里收获快乐、共同成长。未来,文明安吉的金名片一定会因为融合教育而更加光辉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