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标题,我想我的答案是:学习效率。
我是一个艺术生,从高二开始学习编导的专业课。高三期间,多次因为艺考的专业课学习、考试参加集训,多次请假,文化课学习时断时续。在2019年11月底(高三冲刺阶段),更是请了两周假期去集中准备马上要到的陕西省艺术统考。2020年高考之后,我大概计算了一下,自己因生病、艺考一共请假累计超过50天。尽管如此,2020年高考,我依然取得了自己的最好成绩——672分,全省70名(成绩虽然并不高,但是我和家人、朋友都非常满意)。因最终没有参加校考,只能通过文化课成绩考入自己心仪的大学。一言及此,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会觉得,我对高考付出的不够多。我的努力配不上这个成绩。我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同学,每天都上晚自习到十一点半,回家后继续奋战到一两点,早上五六点起床,到校继续开始新一天的冲刺。乍一看,我付出的时间不及他们的三分之二。但仔细想来,除了一部分运气因素,我高考取得不错成绩的核心原因,是我的效率。
现在的学习,大家都会觉得,只要时间夯到了,分数一定能够提上去。这一观念已经祸害了不少的青少年。我们先不谈学业,就是每天一两点睡,早上五六点起 ,长此以往,对一个正在发育的青少年身体健康而言,是多么大的危害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脑门扎进题海,一待就是几个小时,颈椎腰椎,大脑眼睛,以及其它器官如何受得了?如此只盲目重视时间而不科学的学习,实在落后,实在弊大于利。
再谈这种夯时间的学习方式对同学们的学习。的确,大量刷题是必须的,因为只有量变才能引发质变。但我们不能把“大量刷题”等同于“大把时间”。很多同学用两三个小时去搞一道解析几何题,那么TA这两三个小时就只收获了一道解几题的经验。但如果TA及时止损,先把这题放下,去背英语单词,积累作文素材,总结政治提纲,那么TA这两三个小时的收获,将远远大于那一道解几题。
而且有的同学在刷题的时候,很不专心,很不认真。一边刷着数学选填,一边看着手机,吃着苹果,喝着奶茶。如此一来,16道选填能吭哧吭哧做一两个小时。而在正常的高考规划中,16道数学选填应该在30到50分钟之间。不专注不认真,导致没有效率,这一两个小时就白花了。
再结合我个人经历来看,11月我在家复习编导专业课,每天都要背名词解释、文化常识、摄影常识等一大堆专业术语,还要一天五六套的刷统考真题,还要去整端的练习故事编写和分镜脚本。不同于大多数艺考生的是,我还必须把文化课抓住,因为我们学校(高中)是全陕西乃至全西北最好的五所(在很多人眼里只有两所)高中之一,学校、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高很高,不停用清北激励鞭策我们。为了自己的前程,也为了续写学校的光荣历史(每年平均五六十位清华北大考生),基本上每个XX一中学子都异常认真,非常努力,缺课一天,就是一个大洞,更不要说我缺课半个多月了。因此一天到晚都很忙碌,专业课文化课都不敢放下。但我依旧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标新立异的学习方法,整理规划出了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见文章最后)。最终统考顺利通过,返校学习也没有很吃力,依然保持着班级前七,全级前七十的水平。
当然,这份“保持”也给了我很多思考。为什么我自己在家学习了半个多月,返校后参加模考,位次基本不变,甚至有几次还有不错的突破?
现在想来,原因虽多,运气也是重要的一笔。但运气之所以眷顾我,也可能是因为我和它想到一块做到一块了——我们都把效率看得比时间更重要。前面说过,我高中就读于西北最好的高中,我身边有很多来自西北各地的优秀学子,但他们很多人的学习方法,还是夯时间,用青春赌明天。我亲眼见过我们班中考XX市状元盯一道历史选择盯了一节自习课。她就是想不通。但是不愿放弃,课后讨论时还告诉我,她觉得只要她把“功夫下够”,就能有质的飞跃。但她的“功夫”,很明显下错方向了。量变引发质变,但量变也得是有一定质量的量变。无谓的量变只能是浪费精力。那道历史题,想了五六分钟想不出来,她大可以暂时放下,下课后去问老师或者同学。
这时会有人说,要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用一个小时死磕,以后就能一分钟轻松解决这一类问题。这个想法是没错的,但是不应该用在高三。高三是什么时候?一年要总结复习三年的知识,还要把刷过的题一遍遍刷,还要把以前的错误全部纠正……一言以蔽之,高三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干出无限的事业。那么这个时候,效率就是“生命”。没错,效率就是我们高三学习的生命。如果这个时候还大谈特谈花时间培养能力,那就真的错了,这个时候,效率必须是第一位。三个小时刷一套题和两个小时刷一套题就是不一样——高考是两个小时。多花一个小时,就说明你少了一个小时的能力,少了一份价值一个小时的效率。而这种能力,如果不靠最后的几个月咬回来,仍旧要用时间的累计去死磕,那么高考只有死路一条。虽说结果不会很差,但不太可能达到自己的预期。
高考结束后,我的那位同学哭了很久。
的确,她比我付出的时间多多了。她住校,上晚自习,每天学习超过十五个小时。而我走读,不上晚自习(我们学校的晚自习是要求大家都上的,但是我由于个人原因从未上过),每天学习不超过十二个小时。虽然一天只差两三个小时,但几个月下来我所花的时间比她,少太多了。但我收获的结果,却比她好太多。一个省70,一个省1700。一个双一流全国前五的大学,一个普通一本。当然,这里并无歧视并无嘲笑,单纯是列举例子具体说明。
那我的时间都花哪去了?以下是我的几个时间表。
平常在校学习
6:00起床
6:40—19:00在学校跟着老师学习
19:30回家吃饭
20:00—21:00写作业,期间休息五分钟
21:00—22:00写作业刷题,跑步十分钟
22:00—22:30刷题,复习,期间休息五分钟
22:30—23:00看电视,打拳,洗漱
23:30之前睡觉
艺考集训期间
7:30起床
8:00—9:00跑步到打印店,打印今天要做的统考卷子,路上买个煎饼果子(超喜欢吃,平常根本没机会)
9:00—11:00统考复习,期间休息二十分钟
11:00—12:00文化课复习,期间休息五分钟
12:00—12:30,吃饭,看《Modern Family》
12:30—13:00背单词,背古文,背知识点
13:00—13:50午睡
14:00—16:00复习统考,期间休息二十分钟
16:00—18:00文化课复习,期间休息二十分钟
18:00—19:00反复读背文化常识名词解释等
19:00—19:30吃饭,看《Modern Family》
19:30—20:00活动,在小区滑轮滑
20:00—21:30统考复习
21:30—21:40跑步
21:40—22:40文化课复习
22:40—23:30看小说,读散文,洗漱
23:30睡觉
疫情在家复习
6:00起床拍照打卡(糊弄老师,不建议)
8:00正式起床(有点晚,大家可在七点半左右起床,不要赖床)
9:00—11:30文综(语文)刷题
11:30—12:00复习知识点
12:00—12:30吃饭,看《Modern Family》
12:30—13:00背单词等积累背诵
13:00—13:50睡午觉
14:00—16:00数学(英语)刷题
16:00—18:00专项练习(40分钟数学选填专练、20分钟英语四篇阅读理解专练、35分钟文综选择专练、10分钟语文三道论述选择题专练等等)
18:00—18:30吃饭,看《Modern Family》
18:30—19:00活动
19:00—20:00复习知识点
20:00—21:30专项练习(错题专练)
21:30—22:00跑步,活动
22:00—23:00复习知识点
23:00—23:30读书
23:30睡觉
以上是我三个不同时期的大致时间表,具体的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仅供参考。
接下来是我的几点建议。
第一,针对时间安排,我的经验是,尽量做细致,每一个大的时间段也要分情况安排。比如,14:00—16:00这个时间段,如果要刷一套数学或者英语真题,那么不必再规划;如果是要搞其他的事情,则必须细致分析。例如,14:00—14:40一套数学选填,14:40—15:00改错积累;15:00—15:10休息;15:10—15:30英语四篇阅读理解专练……将时间按照不同复习需要规划成不同的小段,化整为零,把每一段时间用到极致,还要科学规划,学习、休息、锻炼、课外补充、娱乐放松一样不能少,这样的高三才是高效的,有意义的,科学的高三。这样的高三,才叫青春。这样的高三,才能博得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二,针对如何提高效率的问题,我的建议是,首先确立明确的目标(比如我当年的就是全省前100,要考复旦,南大,中大),并且不惧怕别人询问,谁要是敢问,我就敢答,哪怕我现在的水平只有全省1000名,我也要大胆告诉所有人,我要考进全省前100。只有这样,才有极强的动力,也有一中积极的压力,让自己专注,让自己努力。其次,要学会控制自己个儿。每次刷题前,定好闹钟,就把手机放在一边,桌面只留书本和水杯,其它一概不要,以免自己分心。当我们静下心来,专注刷题,我们会发现时间很快,收获很大,而且这些不是我们用大把大把时间夯出来的,而是用我们的效率炼出来的。
第三,关于时间规划问题,我的建议是,尽量严格按照高考时间,早上复习语文和文综,下午复习数学和英语,晚上总结,全面复盘。这样能够练就一种奇妙的思维模式——早上思考语文文综,下午思考数学英语,与高考高度契合。
第四,关于日常刷题,我的建议是,严格按照高考时的要求,端端正正坐在自己的桌子边,不要在刷题时抓耳挠腮,哼哼唧唧,摇头摆尾,因为这些动作高考时不允许出现,那么为了杜绝我们在考场犯错,就要从平时抓起,这些坏毛病一一删除,就能给高考增光增彩。不要觉得这些与成绩无关,作为过来人,这些真的很重要,大家谨记!
以上是个人的经验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广大正在苦苦奋斗的高三党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