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绩要满足“正态分布”,不然就需要修改,难道高分有指标

正常情况下,一个群体的学生成绩通常都会比较符合“正态分布”,至少在大数据的统计上,这个结果不可能出错。

所谓“正态分布”,是一个数学名词。简单说,就是数据的形成像一个山头,中间高,2头低。越是中间部分,数据相对集中,越是靠边上,数据也就相对分散。

用一个班级的成绩来举例,80分左右的学生人数最多,70分和90分左右的学生人数相对就较少,至于60分以下和满分的学生更是个别现象了。

显然,这样的成绩是满足“正态分布”的,也是相对合理的。 但“正态分布”只不过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并非绝对,更不能教条。

中南大学某老师在朋友圈中的发言,就对学生成绩的“正态分布”提出了异议。该校18级软件工程的学生,考试成绩过于出色,90分以上的学生太多。

这显然不符合成绩的“正态分布”规则,于是教务办要求该老师修改学生成绩,把50个学生的成绩从90分改成80分。

这个提议被老师严词拒绝了。老师的回答非常清楚,给多少90分以上分数,是试卷的结果,不是教务办定的指标。

那么,为什么这位老师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会不符合“正态分布”呢?原因其实也并不复杂,无非是这么3点。

l样本不够多

任何统计结果,都是建立在大数据统计的结果上,也就是用于统计的样本要足够多,这样才有可能得出相对准确的结果。

比如,众所周知抛硬币只有两个结果,正面和反面。理论上,正面和方面的结果都是50%,二者的概率是一样的。

但这是建立在样本足够多的情况下,如果只抛10次,正面5次,反面5次的概率极低,极端情况下出现单面7次甚至8次以上也不是没有可能。

那么,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分布也是一样,因为样本数据不够多,理论上出现任何结果都属于正常现象,不满足“正态分布”一点也不意外。

l内卷会使得结果完全偏移

在学生学习比较刻苦或者学习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学生成绩的“正态分布”会发生严重偏移,甚至完全不符合应该有的数据模式。

比如,现在小学生低年级的成绩分布就是如此。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在一些名校,双一百属于正常现象,单科95分很大可能就是班级倒数了。

这类的数据完全不符合“正态分布”原则,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家长对成绩的过度重视导致的结果。

因此,在内卷相对较为严重的情况下,绝大部分班级的学习成绩完全不符合“正态分布”原则,会出现极大的偏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l意外原因导致的结果

很多时候,意外情况的发生也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考试成绩,比如试卷较为简单或者极难,考试的知识点被重点讲过等等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成绩。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整个班级的成绩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要不就是集体大幅度下降,要不就是高分学生多得离谱,任何一种情况都会使得数据发生极大的偏移。

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较好,学生想要保研或者考研的人数较多,对绩点的追求,也会使得成绩出现较大的偏移。

成绩的“正态分布”某种意义上属于理想状况,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适用,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情况,这同样不科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些思考: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生成绩不符合“正态分布”,教研组多半会反省试卷的难度,老师的教学水平等等方面的问题,并不会去强行修改学生的成绩。

但在大学,就完全不一样了。大学很多学科,有相当明确的比例要求,甚至有明确的不合格人数要求。

即使是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也同样如此。一般而言优秀的比例大概在15%以内,即使出色的学生再多,这个比例也不太可能出现大的变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简单说,这是按照排名论成绩,而不是按照实际成绩或者能力论成绩。这某种意义上已经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了。

这和高考一样,排名决定一切。高考由于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不得不如此。而大学课程或者毕业论文采用排名来决定成绩则多少有些不妥。

让大学成绩回归真实,优秀就是优秀,不合格就是不合格或许更为合理。为了符合“正态分布”,强行把优秀学生降低档次,或者为了符合比例,非要把普通学生划入优秀档次,都不公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让成绩回归真实,让人才评价回归理性,而不是强行分个三六九等,才是科学的态度,也是尊重事实的合理之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