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几家国内外媒体报道,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一位女编辑黄帅,因癌症在医院病逝,才57岁。一个普通的出版社女职员被媒体关注,是因为几十年前,黄帅这个字在中国无人不知。
那时候黄帅还是个小学生。
黄帅(中)
给老师提意见,被“打击报复”
地处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域的中关村第一小学,创办于1949年。1973年下半年,13岁的黄帅正在该校读五年级。
9月的一天,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一个开小差的同学。由于那位同学不遵守课堂纪律,做了些小动作,老师气得说:“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黄帅在当天的日记里写下了这件事。
老师没打那个学生,但黄帅觉得老师的语气太冲,在日记里说:“这句话你说得不够确切吧,希望你对同学的错误耐心帮助,说话多注意些……”谁知,班主任检查日记时看到了黄帅写的东西,当众批评她说:“你这样提意见是拆老师的台,降低老师的威信!”
但黄帅不认错,老师很生气,号召全班同学批评她,“不要跟着她学,要和她划清界线!”一连两个多月,黄帅在学校被“围攻”,处处“挨整”。
黄帅很委屈,不知如何是好,就给《北京日报》写了一封信,希望报社出面结束这场师生矛盾。
“反潮流的小英雄”
黄帅在信里写道,“……我只不过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日记上,可是近两个月老师一直抓住不放。最近许多天,我吃不下饭,晚上做梦惊哭,但是,我没有被压服,一次又一次地提出意见。究竟我犯了啥严重错误?难道还要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再做旧教育制度‘师道尊严’奴役下的奴隶吗?”
黄帅写这封信的本意只是希望老师不再针对她,好安心学习。她万万没想到,自己一下子就出名了。
鉴于众所周知的时代背景,黄帅很快收到了北京市一位领导的回信,信里说,这不是和你老师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大计。
很快,《北京日报》接到指示,到学校调查了这件事,并将黄帅的信和几篇日记摘编后发表,题为《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然后《人民日报》又在头版头条转载了全文。
没几天工夫,黄帅就成了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被冠以“敢于反潮流的革命小英雄”之称。很多地方邀请她去做演讲,鼓励全国中小学生反抗旧社会的“师道尊严”,批判教育界的弊端等问题。
据黄帅后来回忆,那封信寄出后,她有点后悔,因为“自己原本有错,而且那位语文老师平时对我们挺不错的”。然而,正如黄帅收到的回信所言,事情已经演变为一场全国性的浪潮。
人生起伏
黄帅事件被视为“一个时代的符号”,还被《纽约时报》两次刊登。据一些知情人回忆,黄帅差点因此被“委以重任”,因某种原因没有实施。
黄帅的人生无可避免地卷入了运动浪潮。原本被光环笼罩的她,到了1976年又被否定了,人们用敌视的眼光看她,吐口水、谩骂,连她的妹妹也被“株连”;担任公职的父亲受到隔离审查。
当时初中还没毕业的黄帅差点放弃学业,在父母的鼓励下挺了过来。周围也有不少好心人,一些邻居抢着帮黄帅家扛煤气罐,善良的同学一路“护送”她上学。
好在这一切慢慢结束了。1979年,黄帅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工业大学。上大学期间,黄帅写的一封申辩信得到重视,她的父亲终于获得“平反”,恢复职务并补发了工资。一家人终于迎来宁静的生活。
大学毕业后,黄帅参加了工作,又提交了留学读研究生的申请。起初她收到了德国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来阴差阳错去了日本。在日本苦读几年,她拿到了日本东京大学的硕士文凭,又在日本一家研究所工作两年,然后结婚生子,成了家庭主妇。
在日本学习生活十年后,黄帅难实在想念父母,就回到国内,在母校所属的北工大出版社找了一份工作。她每星期都去探望父母,一家人其乐融融。
结语:据当年“黄帅事件”的知情者说,“这个事情放到今天是再平常不过的学生和老师间的小矛盾,根本不会有任何波澜。”可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变成了大事件。
至于那位批评黄帅的班主任,所幸的是,并没有受到多大冲击。黄帅考上大学后还去看望过他,师生们一起在公园里划船。对于往事,老师早已释然了。
参考资料:《黄帅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