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ophie
在中国分布与“容闳”有关的国际学校,其中包括以容闳之名进行命名的容闳学校,如珠海容闳,以及容闳与德威合作的德闳学校。作为“留美读大学第一人”,容闳为中国的留学事务、引进西式教育思想方面做出诸多贡献,被后世称之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洋学堂遇贵人,从广东乡村走向美国耶鲁
1828年11月17日,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一户姓容的人家迎来了第三个孩子,取名为光熙,后改名为容闳,族谱上名为达萌,号纯甫。
身为次子,容闳的求学之路有些“尴尬”。虽然容家算得上是当时的小康家庭,而年长容闳六岁的大哥已进入私塾读书,以便未来走科举考试之路。家里没有余钱让容闳也进入私塾读书。儿时的容闳白天在河边玩耍,晚上听哥哥讲私塾上教的四书五经,虽然很多内容他并不懂,也听得津津有味。
容闳故居
容闳的好学,父亲看在眼里。与南屏村仅一江之隔的澳门,当时由葡萄牙管制,已有西方人开办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不收学费、包食宿。容闳的父亲在澳门打工,眼界逐渐开阔,看到中外通商已成潮流,心里想着如果儿子可以学习“洋文”,将来做翻译官或洋务官也是一份美差。
对于父亲说的这些内容,容闳并不在意,他真正关心的是那些红头发的外国人是不是真的如传闻中所说的“吃孩子”。父亲哈哈大笑,表示洋人并不会吃孩子,还会给孩子分糖果。就这样,在父亲的诱导下,容闳赶赴澳门接受西式教育。
郭士立
初到洋人办的学堂,容闳有诸多不适应。作为学校里年龄最小的学生经常被欺负,还好学校的办学者郭士立夫妇对容闳十分疼爱。容闳在学堂生活四年,眼界逐渐开阔,对西式的教育也逐渐适应。有一天校长夫人将容闳叫到身边,想给他取一个洋名“罗杰”或是“罗杰斯”,容闳拒绝,并说道“我是中国人不叫外国名”。
马礼逊学校教堂
好景不长,1840年噩耗传来,容闳的父亲去世。容闳无奈辍学,和哥哥姐姐一起外出打工。期间他贩卖过糖果、做过书籍装订的小时工。有一天,容闳收到一位姓霍的医生从澳门的来信,信中霍医生提及他是郭士立夫人的朋友。郭士立夫人嘱咐他一定要把容闳送到马礼逊学校读书。
就这样在辍学两年后,容闳进入马礼逊学校,在这里容闳学习了算数、地理、文学、英文。在中英双语教学的环境中,容闳的学业水平突飞猛进。1846年冬天,容闳的老师布朗先生打算回美国,并希望容闳可以与他一道去美国完成学业。
容闳的家人在几番纠结之下,同意容闳赴美求学,光宗耀祖。但对于容闳来说,他始终记得魏源所说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去美国并不为光宗耀祖,而是学一身真本领,报效国家。
美国孟松中学主楼
1847年,容闳踏上美国国土。随后,容闳便到了马萨诸塞州,入读了美国东海岸最为古老的15所学校之一——孟松中学。1850年,22岁的容闳从孟松中学毕业,圆梦耶鲁。在耶鲁就读期间,容闳虽然在学习上遇到很多困难,但都被他一一克服。四年后,容闳从耶鲁毕业。当同学问及他毕业去向时,坚定的表示“回到中国”。
从实业转到教育事业,送幼童赴美留学
归国后的容闳与家人短暂的相聚后便开始了救国之路,但这条路走得较为艰辛。这期间容闳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起初容闳还对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抱有改变国家命运的希望。但随着太平天国的内讧等事件的发生,容闳意识到起义并不能解决清政府的积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培养先进人才,才是强盛国家的根本。
正当容闳因无处施展抱负而心灰意冷之际,他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并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协助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看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因容闳负责从美国购置回来的百余套机器而产生了巨大效益,曾国藩很是欣慰。容闳顺势提出了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建设兵工学校的想法,很快这一想法得到曾国藩首肯,并付诸实施,对容闳来说曾国藩对他有知遇之恩。
同样在开展教育事业方面为容闳提供助力的还有当时政界的重要人物丁日昌。作为容闳的老友,丁日昌为人有血性,做事认真负责,最难得的是他认同容闳关于改变教育制度的计划和想法。
容闳将整理了四条教育计划交给丁日昌,由其转寄给当时的韩令院掌院学士文祥。其中第二条提出:
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出外国留学,为国家储备人才。初次可选120名学额试行,此120人中,又分为四批按每年派送30人。留学期限为15年,学生年龄需在12-14岁。若第一、第二批学生卓有成效,则以后即永定为例。
但该计划在提出两年后才在曾国藩、丁日昌的鼎力支持下获得光绪帝恩准。在获准后,经过两年艰难的筹备,1872年夏末,第一批赴美学生渡过太平洋到达美国,随后120名幼童全部抵达美国。作为送幼童赴美留学的重要支撑,曾国藩未能亲眼看着这批学生出国,在留学事务筹备期间就已去世。在曾国藩去世后,幼童留美事务便全交由思想较为保守的李鸿章主持。
中西观念冲突,幼童留美之路终止
这群在封建纲常伦理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来到崇尚平等、自由、民主的国度,天性逐渐被释放,个性也随之张扬。这些在当时清政府派去的监学眼里是不可容忍的。
中国首批留美幼童
据资料记载,当时有些学生改变服装、剪了辫子、不肯向负责留学生事务的留学事务所官员跪拜行礼,并随着寄居家庭去教堂做礼拜。当时的监学陈兰彬斥责学生们“大逆不道”。
陈兰彬和容闳因此发生过数次争论。有一次陈兰彬查看容闳为留学幼童制定的课程表,认为体育课过多,学生们每天蹦蹦跳跳、打打闹闹不成体统,这样学生难以安心学习。陈兰彬主张砍掉体育课,容闳则认为孩子们赴美留学,应学习美国的教育方式,身体强壮才能好好学习。
中国留美幼童组织的棒球队
难以调和的中西思想碰撞,让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的留学事务所暗流涌动,也为后来停止派遣留学生埋下隐患。1875年,容闳忽然收到清政府指派,任命他与陈兰彬一同担任驻美公使,但容闳对于升迁不以为意。容闳自走出耶鲁大学校门之日起便立志要让更多中国人能与他一样接受新式教育,把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学到手报效祖国,彻底改革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制度,成为富强的大国。
容闳修书回国拒绝任命,但四月后李鸿章来信不批准、不驳回,任命容闳为副公使的同时兼任监督一职,在留学生事务方面仍有权利调度一切事物。
但当时清政府派美的官员大多不认可西式教育,更是多次与李鸿章谈及留学生在美国已“抛荒中学”。在这些官员中,即使是精通西学的吴子登也对留美幼童的种种行为表示不满。吴子登认为这些剪了辫子、加入教会的幼童长久居住美国,必失其爱国之心。李鸿章命吴子登对这些留学生进行了整顿,但1878年,幼童留美还是以终止告终。
短暂的留洋经历,为中国积聚人才
留美幼童被撤回的消息,无论对容闳、留学生,还是美国教师和寄居家庭来说,都似晴天霹雳。除了病故和设法留美不归者外,共有94名留学生平安抵达上海。1882年,留学事务所遭清政府裁撤,容闳的留学教育计划遭遇重大挫折。虽然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仅维持了10年,但仍培养了很多人才。
詹天佑耶鲁大学毕业照
第一批回国的21名学生被送至电局学传电报,第二、第三批学生由中国当时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其余50名分赴天津水师、机器、电报、鱼雷局等处当差。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教育界等各个领域。
他们之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平煤矿矿治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国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等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知名人物。
容闳对中国的留学生事务产生深远影响,将120名幼童送出国门,被后世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晚年的容闳仍心系教育事业,为了纪念容闳,不仅在中国有多所以容闳命名的学校,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唐人街上的孔子大厦,设有一所容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