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花20万送孩子去国际学校,孩子却连中文都学不好?

“大语文”是近些年非常火爆的一词。随着教材和中高考的改革,一下把语文的学习难度加大了。不仅阅读量要求提高、语言文字认识范围增加、大语文教育的目标也更高远。乍一看,这对孩子的整体语文素养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很多娃在国际化学校的家长也把目光放到大语文上,认为可以补孩子的短板。那么,大语文究竟如何?国际化

作者:Norah Jiang、鹿鹿

本文原文来自:阅读第一

每到假期,爸妈总要给孩子们加塞各种补习活动。由于疫情,今年的补习活动不得不又从线下回归到线上,但内容选择还是五花八门,编程、数理思维、在线英语、钢琴陪练,连美术课都搬到线上。

在众多科目中,“大语文”引起了我们的特别关注。

有孩子在民办双语学校就读的父母抱怨到,经过这一年网课,孩子成绩全面下滑。滑得最厉害的居然不是英文,而是中文成绩。

“厉害”到什么地步呢?孩子在北京双语学校的明妈说,娃都已经上高中了,还是提笔忘字。在这学期某次语文考试中,娃居然用英文答题,作文只得了零分。

“他还很有理由,说作文题目很傻,懒得写字!”

孩子正在读五年级的晶晶妈也很头痛,娃的中文表达没问题,汉字却写不了多少,而且几乎不读中文书,更别提四大名著这类文言经典。晶晶妈担心,孩子在国内上学就这样,以后出国不得离父母越来越远吗?

焦虑父母们把目光转移到校外,本来是针对公立教育的“大语文”,倒是俘获不少双语学校家长的芳心,明妈和晶妈身边就有人给孩子报了寒假课程。

但这真能拯救孩子的渣渣中文吗?

01.

字不会写、书读不进,哪哪儿都是问题

几年前由于工作变动,晶晶妈带着孩子举家从北京搬到香港,娃的教育路径骤变。

孩子先是在香港公立学校上课,而后又转到国际学校,中文学习也经历两次变动:从简体转繁体、普通话转粤语,后又转回简体和普通话。晶晶妈之所以将娃换到私立学校,就是看重学校是用普通话教中文这点。

她的良苦用心并没能达到理想效果。教育经历变动,给娃的语言学习间接制造“陡坡”。而且国际学校对中文课程安排得少,也不够重视

晶晶妈告诉我们,他孩子学校每周只安排4节课,而香港初中使用的中文教材难度比国内低得多。

再加上平常孩子与同学、老师沟通也都用英文,导致娃英文阅读理解能力高,能广泛阅读涉猎各题材外文作品,中文读写水平却跟大陆小学生差不多。

内地国际化学校也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北京生活的明妈明显感到,孩子中文水平是从上双语学校之后恶化的

在上小学之前,娃看动画片都习惯看字幕。每晚睡前,明妈还会陪娃亲子共读。在区重点公立小学就读后,因为学校每天都有作业,写字背书样样不落下,她完全不用担心孩子的语文学习。儿子也很给力,在转学之前,已经能独立阅读漫画和章节书,稳坐两小时看书压根不是事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进入双语学校后,明妈关注点全倾注在孩子的英文提升上。等小明上初中,英文越来越好,明妈对孩子的学习完全转为“场外支持”,竟没想到却在高中迎来滑铁卢——语文考试作文零分。

语言学习格外讲究连续性,双语学校孩子因为过度重视英语,导致中文学习反倒“用进废退”

这一原因虽然明显,但还不足以完全解释“明妈们”的不满。

在两位妈的吐槽中,她们还指出国际化学校中文教育的诸多问题:教材枯燥、教学方式老派、基础训练不够。

“双语学校也是用人教版教材,不少选文内容陈旧,无法引发这代孩子的兴趣,还有很多内容娃早就看过。”明妈坦言,她已经对学校的中文课态度完全“佛系”,只要不让孩子厌学就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同样不满的晶妈则将问题引入到教学方式上。

她觉得任何一门语言都不应该使用教材,而是应该系统地带孩子读整本著作,传统中文教育里的碎片化阅读则应该改改。

晶妈对比中英文教育后发现,英文教学着重整书阅读,强调通读整书才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章脉络、主要人物特征和场景,甚至包括前奏、高潮和冲突是如何铺开,又如何起承转合。中文教育长期以来则以章节式阅读经典著作,虽然节省时间,但却忽略精读和学生阅读意志力的培养。

“中文教育的弊病之所以延续到国际化学校里,正是因为一些中文教师就是这样教出来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国际化学校倡导孩子个性发展,因此吸引一批理念相同的家长。他们希望学校从教学内容到方式上都能从引导学生兴趣出发,让孩子享受学习过程,而不是沿袭传统教育的问题。

但同时,他们也希望教学效果能体现高昂学费的性价比,至少值回票价。当效果不尽如人意时,一部分手足无措的父母们又退回过往经验中寻找解决办法。以公立教育为基础、兼顾趣味的大语文课程成为药方。

02.

大语文换汤不换药?

大语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河北省特级教师张孝纯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这位教师提到要以语文课堂为轴心,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加强课外学习和拓宽语文学习环境。

但实际上,大语文直到近三年才成为风口,这与部编版教材铺开与国内中高考改革有关

新动向直接将语文学习难度拉大:小学四五年级教材中就出现简短文言文,高中段语文教材甚至将古诗文比例提高至49.3%。中高考也更强调古诗文运用和写作能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些能力靠刷题是很难见效的。在此背景下,讲究从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大语文”借东风飞起,雨后春笋般地开到学校附近。

资本嗅到了机会,包括豆神语文、新东方和好未来等上市教育企业也大力布局语文学科培训。公立学校家长们也将它当作是数理化之外的课程“加餐”,年龄层甚至触达到小学阶段。

这些课程的市场宣传猛烈,除了邀请语言类节目大火的嘉宾做网课老师,还组织资深语文教师重新编写教材,融合各科知识解读文学作品。

大语文提倡的“调动孩子学习兴趣”这点也颇为诱人。某些课程还将《三国演义》与学生们爱看的《复仇者联盟》做对比分析。

不过,从市面上课程来看,虽然佐料很多、趣味性强,但也存在教学成效缓慢、超纲学习等问题。而且诸如“读名著”、“广积累”等目标,还需要学生在补习之外自行积累。一些机构趁势推出“提分效果快”的大语文课程,免不了刷题,又落入“唯分数论”的俗套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出版社担任资深编辑的飞飞妈看来,双语学校的确会有家长选择此类课程,他们对公立教育持认可态度,以后不排除回到公立高中。

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家长对孩子的语文成绩实在“没辙了”,为图省事,就报了班,就像送孩子去学奥数、学英语一样。

“但对阅读、对教育有自己理念的家长,是不会这么干的。”飞飞妈评价道。她凭借自己的专业经验,从小学开始就给孩子设计书单,格外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她儿子在北京排名前十的公校读过5年,在发现孩子个性遭压抑后,她最终将孩子转入一所IBDP体系的双语学校。

因为本身从事文学工作,飞飞妈还曾考察过国学类学校,后因为太过形式化而放弃。那所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得对孔子像三跪九叩,还要给父母端洗脚水。这不仅对培养文学创造力无用,也完全脱离中文学习的文化背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些考察过程,飞飞妈着实体会到优质中文教育的稀缺。

在她看来,中文不是死记硬背、吭哧吭哧忙活半年就能马上见效的。与其疯狂刷题,还不如家长多点时间和娃聊天,教他/她如何系统阅读,一起讨论,再引申到别的知识,融会贯通。

归根结底,急功近利的爸妈们想要补救孩子的中文,抱着走捷径的心理选择大语文,但却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大语文换汤不换药,它更多还是针对公立校考评体系设计,并不一定适合国际化学校的孩子

03.

中文学不好,国际化学校背锅?

在考察各类学校的中文教育时,飞飞妈发现IB体系课程的吸引力。孩子可能是在课堂上玩沙子,但同时也在学习物理、化学和语文。这种打破文理界限和学科壁垒的教学理念,正符合她对素质教育的期待。

大多数国际化学校也秉承全人教育的理念,采用项目制学习(PBL)和全课程教学法,将被动灌输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无论是融合哪类课程,双语学校在中文教育上的确受到掣肘。

一来,大部分孩子最终都会走国际化路线,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时间主要集中在备考雅思、托福、SAT或其它类英语考试,背景提升,以及写英文文书这类事务中。从这一目标主导下,中文教育难免有些尴尬。

二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必须采用国家部编教材,无论是课程大纲还是考评都要与所在区同步、统一。晶妈和明妈抱怨的教材问题,学校也无力改变。

更难解的问题则是,家长自身观念本就矛盾重重。

有双语学校的教师告诉我们,不少孩子是从公立校转学而来,家长虽选择了国际化学校,但心态上仍有惯性,舍不得抛弃过往应试教育的考评体系,习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表现,同时又想要国际化学校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

在平衡语文和其他学科时,有些家长也是两手都想抓,既希望孩子有很多时间学好英文,又要求孩子学中文的时间不能少。

当家长无法平衡时,就会将内压向外发泄,质疑学校与教师,并寻求类似“大语文”这样的外援。

父母到底想让孩子从语文学习中获得什么呢?是试卷上的高分,还是独立个体应有的人文素养?如果对这一问题回答模糊,那么父母们只能在欲望的牢笼中打转,让跟在身后的孩子筋疲力尽。

04.

语文可以这么学

实际上,明妈和晶妈抱怨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培养问题,不少学校也在反思和创新。

而且,学校对语文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在国际化学校,中文不再只是门语言学科,在更深层次上,语文还承担着培养孩子文化认同感的作用

“好的国外大学非常看重国际学生对本国母语文化的学习。”常熟UWC的副校长李萍有着二十六年的IBDP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经验,在她看来,国际学生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认同其实应该成为中国学生申请海外大学的优势。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优秀的国际化学校不仅重视语文学科,还钻研出值得借鉴的教学法。

常熟UWC在母语融合课程上就独树一帜,学习传统中文作品时,教师会将主题和背景放在更宏大的全球背景中探讨意义。

以鲁迅的《祝福》为例,除了理解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批判封建思想礼教,老师还要求学生从女性权利的视角延伸出去,阅读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戏剧方式,在表演中体会人物悲剧。在最后,学生会通过二次创作,总结和凝练对这一主题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课程创新,孩子们对文学与非文学、文本和现实以及社会性问题都有了融合性理解。

在另一所以中文教学著称的北京赫德学校,语文教学更不输公立学校,从一年级就开始整本书阅读。

一年级读绘本,二年级就能读文字版的《木偶奇遇记》,三年级读完上百万字的国际大奖小说,四年开始读《明朝那些事儿》和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五年级会有两个月的《西游记》学习……这些都不再是课纲上标的“课外书”,而是一本本资源丰富的课本。

比如《西游记》的学习中,除了要求学生整本阅读外,老师会在每章节的学习当中,用多形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

像美猴王拜师学艺这一回,老师会让学生提前思考:猴王为什么放着福乐不享,而是历尽艰险,去找菩提祖师学艺?

在探索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时,艺术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具体呈现这些磨难会是怎样的。最后,课程主题自然升华到每个人人生旅程中的磨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北京赫德学校的学生艺术作业

这些创新教学真实反映着国际化学校对中文学习的思考。

异曲同工的是,与大语文提出者张孝纯一样,教育专家们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中文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但这一环境塑造,还不只应该发生在国际化学校里。

05.

家庭教育缺位?

把孩子转到国际化学校后,飞飞妈对身边家长也有些观察:许多对孩子语文学习恨铁不成钢的父母,要么过多依赖学校,把孩子交给学校,自己就不管了,要么忽略培养孩子的课外阅读,以及阅读的系统性。后一问题更为普遍。

阅读在中文学习过程中有多重要呢?北京赫德学校常丽华校长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母语思考的,母语阅读是塑造价值观和发展思维的基础,母语学不好,思想不会深刻。

在传统的认知里,孩子会先学习拼音,后学识字,接下来才是阅读。其实,正确的顺序应该是阅读、识字与拼音,因为人的认知是从整体开始的。

并且,语言学习存在的确存在敏感期。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声学工程师Mario Svirsky甚至认为,这一时期出现得非常早,甚至在两岁以前就开始了。在敏感期内,让孩子接触语言则完全依赖家庭教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强调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向专家们咨询了具体目标和方法。

在常校长看来,从小学开始,学校和家长就应该培养娃的阅读习惯:

一年级的大声朗读很重要,一方面有利于孩子识字,一方面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

二年级从绘本过度到桥梁书,同样要有上百本的阅读量;

三、四年级是孩子自动化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期,要有几百万字的阅读量,这个量达不到,自动化阅读能力就很难形成。

要达到这些目标,家长应该从小营造学习氛围,而有品质的家庭文化,最重要是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很多家庭存在这样两个误区:一是家长给孩子买了很多书,只让孩子读;二是把读书当成任务,检查孩子的阅读,导致孩子兴致索然无味。孩子们自身在阅读前没有动机,事后也得不到成就感。

在孩子小学五年级之前,常校长建议要保持一定的亲子共读的时间。这一行为不是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而是培养生活方式。

“我女儿四岁就能独立阅读,但是在她整个小学阶段,我一直读书给她听,五年级时,我给她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读完,她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就完成了。以后,她在小说、哲学、心理学方面的阅读,就进入到了自我提升的境界。”

常校的第二个建议则是通过阅读,有意识培养孩子4c核心技能,即交流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比如利用家庭团聚的时间,分享对新闻时事的看法。

“父母真诚地和孩子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和孩子一起分析,有了这些互动,孩子就能从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6.

结语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6到2019年期间,留学生学成回国人数占比达八成。越来越多人在留学之后选择回国

在这一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孩子如果没有坚实的中文基础,会在未来竞争中处于劣势。

更深层来看,母语学习不只是学习技巧和套路,它最后其实落脚到人作为社会动物的“根”。就像婴儿喝着怎样的乳汁长大,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一样。

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国际化仍然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更广阔的国际化舞台上,中国学生和人才想要获得认可,洗去标签、一味迎合的策略已不再生效

真正的文化自信也不止是能用通用语言交流,而是怀抱这样一种姿态:你有你的文化,我也有我的,我们不仅能互相听懂,还可以介绍各自特色,诗词歌赋或是文史地哲。

承认不同,却又相互包容,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阅读第一”,50万中国精英家庭成长聚集地。由崇尚“终身学习”,爱阅读爱分享的妈妈Bonnie创办,专注于英文学习、阅读以及思维素养。一家不端、不装、有趣、有料、有观点的教育新媒体。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