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看起来很优秀,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可是他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迪斯尼最近电影《心灵奇旅》中的角色灵魂22就很典型。他活了2000多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是他对一切都感到无意义,感觉很空虚,很无聊,他不想活,不想成为人。
灵魂22的这种状态其实是空心病。
空心病这个词最早出现于2016年,当时北大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徐凯文发现,北大至少有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这些新生学习优异,但却做什么都觉得没意思,对人生感到迷茫。但他们的生活还算正常,也没有自杀倾向,算不上抑郁症。
于是徐凯文主任用空心病来描述这些新生的症状。
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大学新生,舆论常常提及的低欲望青年、蛰居族、啃老族,多少都有些空心病的影子。
心理学家施琪嘉他的著作《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中提出,这种无趣是因为他们有一个空虚的内在小孩,空虚感的形成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缺乏母亲的陪伴与爱。
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小孩,他不会随着我们年龄增长而消失,而是永远像小孩子那样躲在心灵的角落里。
如果你运气足够好,得到父母善待,内在小孩就可以健康快乐地活着。
可惜,很多人运气不太好,成长的环境并不好,内在小孩就会受伤。在现实生活中,受伤的内在小孩会不时跳出来干扰我们,让我们感受到痛苦。
所以,施琪嘉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开篇就说:
“一个人一生所受的种种困扰大多源于幼年的创伤留下的阴影——他总是带着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生活。
这个内在小孩会以各种形象出现,例如自卑的、哭泣的、无助的、无力的、无望的,或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不信任、怀疑、不安全感的,对别人怀着厌恶和憎恶的,等等。”
施琪嘉是国内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有着将近三十年的心理治疗和精神科从业经验。现任中国精神系专委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武汉心理医院副院长等职。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系统讲述了内在小孩的产生、受伤以及如何疗愈,内容非常丰富,个案生动易懂。
一、内在小孩是怎么产生的?
英国精神分析师克莱因在观察自己孩子时发现,孩子想象中的母亲和现实中的母亲不是一回事。
也就是说,孩子出生后,逐渐形成对世界的印象,这个印象和现实并不一致。
人们常常以为婴儿来到世界,充满了期待和美好。实际上婴儿刚出生时,充满了对世界的恐惧。
在胎内时,婴儿泡在羊水中,不需要呼吸,不需要吃东西,直接通过母体供应营养。
来到人世间,他得立即适应环境,他需要自己呼吸,需要自己吃东西,否则就无法存活。
精神分析开创者弗洛伊德认为,婴儿适应环境的过程其实非常痛苦。
克莱因的发现证明我们存在一个内在自我,这个内在自我像小孩子一样思考。
内在小孩能否健康成长,取决于环境,也就是父母的养育。
如果成长环境比较好,内在小孩会健康快乐成长,拥有比较强的现实检验能力,能够分辨内在感受和现实世界的差别。
倘若成长环境不够好,内在小孩成长就会受挫,想要回到出生前的状态,检验现实的能力也会跟着受挫,就成为受伤的小孩。
二、内在小孩是怎么受伤的?
婴儿在胎内时,有上帝般的体验。他不需要呼吸,也不需要吃东西,母体供应着营养。
婴儿出生后,他依然想要继续维持上帝体验。如果婴儿能够得到好的照顾,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他只需要啼哭,就能获得一切,继续维持上帝体验。这种情况下,婴儿的身体会得到良好发育,现实检验能力会逐步提升。
由于人类的成长周期过于漫长,一直到青春期结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在这十几年时间里,上帝体验遭到破坏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孩子发育比较充足,现实检验能力比较强,他遭遇挫折时,其实并不会受伤。因为他会意识到现实条件并不能满足上帝体验。比如当父母对他发火时,他会意识到父母发火是因为某个具体的事情,而不是因为不爱他了。
但当他的现实检验能力还不足时,遭遇挫折,就会受伤。他意识不到现实条件不允许他成为上帝,他仍然执意想要当上帝。当父母发火时,他会认为父母不爱他了,他会渴望永远不发火的父母,可能会对父母发脾气,颐指气使,令人讨厌。
因此,当上帝体验被过早破坏时,内在小孩就会受伤。
而造成破坏的因素主要是因为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不恰当、不稳定以及不具备持续性。比如说父母不太理会孩子,不陪伴,把孩子丢给保姆或者爷爷奶奶照顾,经常更换照顾者等等。
那么什么样的养育方式才不会让内在小孩受伤呢?
施琪嘉教授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中归纳出了内在小孩的五大需求,分别是爱、陪伴、玩耍、夸奖、道歉。
如果父母很好的满足了这五大需求,内在小孩就能健康成长。反之,就会让内在小孩受伤。
缺爱的内在小孩常常会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比如很贪吃、贪财、喜欢购物以及有极强的嫉妒心理。
缺陪伴的内在小孩在依恋关系上常常出现问题,他们要么特别黏人,要么很难进入亲密关系,即使进入关系,也会因为不信任而破坏关系。
缺乏夸奖的内在小孩,会表现出自卑感,会认为自己不好。
开头我们提到的空心病,那些学习优异的新生,成长过程中是缺乏夸奖的,他们的父母只会要求他们要好好学习,不断提高要求,而无视他们已经取得的成绩。
电影《心灵奇旅》中的灵魂22,在最后也揭示了,他从小得不到夸奖,一直被贬低。由于自卑,他的内心产生了一些不良信念,认为自己不好,自己不配享受生活。
缺乏玩耍的内在小孩,则很容易缺乏情感,那些所谓的直男,其实就属于这种类型。
缺乏道歉的内在小孩会有很强的委屈感,他们总觉得天下人都欠自己的,拒不认错,而且消化系统很容易出问题。
三、如何疗愈内在小孩?
作为成年人,要想更好面对生活,解除痛苦,我们必须疗愈内在小孩。
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中,施琪嘉教授归纳了受伤小孩的五种情绪、五种信念以及在各种关系中受伤的内在小孩的表现,几乎涵盖了我们会遭遇的所有痛苦。
对照这些受伤的内在小孩的表现,我们可以理解自己的痛苦来源。
比如一个漂亮女孩总是遇到渣男,其实是她的内在小孩认为自己不配嫁给优秀的男人,不配拥有美好生活。
如果能够看到并理解受伤的内在小孩,我们就有机会疗愈内在小孩。
施琪嘉教授提出了两种疗愈方式,一是运气足够好的话,能够找到一段疗愈自己的关系,不过这个概率比较低。
还有一种就是做心理治疗,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最有力量的就是用现在的你去安抚过去的你。
过去的你没有被很好的对待,因此受伤,成为心理阴影。但现在的你已经长大了。当你看到受伤的小孩,就可以安抚他。
比如《心灵奇旅》中的灵魂22,当主角告诉他“即使没有使命感,也可以好好活”的时候,灵魂22的心结就消失了。
同样,有空心病的人,如果他们能看到受伤的内在小孩,可以对内在小孩说,“即使你没有考好,父母依然爱你”,“即使你没有取得成就,父母依然爱你”,“不管你是什么样,父母都会爱你”,内在小孩会得到极大的疗愈。
除了让现在的你去安抚过去的你,施琪嘉教授还强调,母亲的回归永远不晚,因为要满足内在小孩的五大需要,母亲至关重要。
所以,《治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帮助成年人了解自我,疗愈自我的书,它还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对有孩子或者准备养育孩子的母亲极具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