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清华的学生有什么理解,大部分认为清华都是学霸或者都是学习能力超强的学生,其实呢,清华的学生也分外地的群体和本地的群体,本地学生学习能力超强综合素质过硬,而从外地考入清华的学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奇,很多人也为自己的学业烦恼。
究其原因,还是外地学生在中学做学霸奋勇拼搏、靠着超强的学习能力走到这个平台,但是却由于综合素质的缺乏,导致他们的学业倍感吃力。
大学里不是比谁更能努力学习,恰恰拼的是大家的天赋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在我们还为了上一个好大学而发愁从而拼命努力学习时,很多北京本地的学生已经在大学的课程研究上走得很远了。
因此一些重视程度高、投入大、资源多的地区和家长在竞争中胜出是必然的,多种方面投资培养也是会给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带来显著提高。当然至于社会是否公平,制度是否合理,那就不得而知了。
一、外地生的自白:教育水平不同,偏向还是存在的
其实对于北京的学生来说,想要上清华和北大很容易,但这个容易的程度却是跟其他外地考生相比,北京考生中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这么容易的,大部分都被本地市区的一流高中所包揽,北京其他地区的普通高中却只能望而却步了,对于这些普通高中的学生要考上北大清华也是非常难。
北京近年来北大清华的录取人数都在300人左右,还是在全国各省份排第一位的,在很多方面上北京的学生机会更多,供他们选择的道路也更多,凭借它们优秀的综合素质,除了学习能力甚至各方面能力都很优秀。
北京的考生能更多享受资源,可以进行多方面发展的情况也更多;当然环境能够造就一个人才,也能埋没一个人才,想当初"孟母三迁",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同等分数下,北京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更加优秀,出去开拓眼界的机会也就更多,也应当各方面更加优秀,但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是慢慢从生活中蜕变出来的。
这种想法也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外省的学霸考生要学会主动接受自己的普通,完成从“英雄”到“凡人”的心态转变,只要能够想明白虽然之前能够在小城市里做学霸,并不代表就一定能够在优秀人才集中的大学里还名列前茅。
小城市的学霸从小就以名校为目标,成绩也总是班级里第一名,他们相比于北京考生来说,外地考生并没有更多的人生规划,包括自己想做什么,要干什么,只是一门心思学习要考上名校,只要考上名校就完成自己的终极目标。
小县城教育条件落后,对兴趣爱好、视野相对就逊色了,很多人除了学习补课也就没有什么更多的兴趣爱好,对于北京考生来说,在学习的同时可以学更多才艺、舞蹈、参加夏令营以及出国开阔眼界。
二、成绩不是单一评判标准
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从成绩这一数据来看,北京学生除了学习成绩要比外省的同学好一点,对事物的探索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也很强,外省考生基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反而成为一种做题的机器,眼里只有学习。
北京的学生则不同,他们更看中的是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发展,知识从来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只要做到学习和实践兼顾,总能在生活中学到很多知识,或许他们的成绩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在各方面均衡发展上,北京的学生绝对是排第一位的。
从北京学生的发展来看,北京的教育更接近素质教育的目的,这类学生在身心发展上比高分低能的学生承受能力更强,遇到挫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越强,能力也在这种素质的影响下越来越强。
三、观念不同,目标不同
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努力上名校,找到一份好工作,正是这种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并且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这种差异的背后则是地区经济与思想观念不同所导致的,这种父母的眼界也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大部分外地学生从事考研或者公务员的工作比较多,对社会应变能力很缺乏,而北京的考生相当一部分人在从事科研工作,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把工作和生活放在第一位,北京孩子的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他们能够给孩子合适的意见;外地学生来说或者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四、结语
在恢复高考之后那可是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也使很多人从小城市通过学习努力到大城市,最后扎根到北京,大多数成为高校的老师、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后代也就成为了更努力的一代北京考生,升学的机会大多被留在北京的外地人的后代所瓜分。
也就是这样更加把落后地区和大城市在基础教育上的差距不断拉大的,很多本来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因为急于找到工作生活,很多阴差阳错的成为了小县城的老师,比很多年轻的数学老师都要熟练。
但是这基础教育中的第二波奇迹,也在逐渐离我们远去,而且这波人,也到了退休的年纪,更多的优秀人才还是被集中在大城市,小城市小地区的素质教育也就越来越落后。
关于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还是道出了一些人的心声的,对于北京的学生,更多不会受物质的影响,可见北京的学生与外省学生还是有不小差距的,这也就产生了北京学生和其他外省学生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