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大学生可是一个了不得的词汇。在那个大学还没有扩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的代名词。而考入哈工大这样的名校,更是光明未来的保证。但是有一个人,他30年前考上了哈工大,如今却蜗居在农村家中,靠400元低保过活。而这个人,正是“数学痴汉”——刘汉清。
1978年,一篇名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席卷了全国。该报告文学,介绍了民间数学家陈景润数十年如一日,破解世界级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一时间激起了千层浪花。而陈景润也由默默无闻,变得名震全国,成为了科学的化身,也成了所有有志青年的偶像。
陈景润的事例,深深刺激了那些自视甚高,却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于是他们纷纷学习陈景润,数十年如一日地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1+1”、费马大定理以及四色问题等悬而未决的数学难题。但和陈景润不一样的是,这些人都走偏了方向,最终陷入了偏执,既耽误了自己的前途,也拖累了家人。而刘汉清,就是其中一个。
刘汉清,是在江苏泰州戴南镇双沐村人,生于一个普通农户家庭。39年前,刘汉清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一时间,他成为了全村人的骄傲。至今在村里,刘汉清的成绩仍然无人超越。
随着《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报告文学的风靡,一向喜欢钻研的刘汉清也深深地爱上了数学,那年他刚上高二。至于为何爱上数学,他对记者解释说:
“我也搞不清楚,因为数论里的很多东西是美的,数字、数字规律是有美感的。”
到了大学,刘汉清并未选择数学系,而是选择了最好就业的材料类专业。但是在学校,刘汉清书对数学走火入魔了,对于专业课程,刘汉清几乎一节都没听过。而之前成为工程师的目标,也完全被他抛之脑后。
刘汉清整天泡在图书馆,将关于数论的所有书籍往自己身边一堆,然后废寝忘食的进行计算,一坐就是一天。
由于过分沉迷数学,他的专业课简直一塌糊涂,全部都亮了红灯。系主任和辅导员听说此事后,立即找到他进行规劝。毕竟刘汉清考上大学实在不容易,而且在当时,每个大学生都是人才,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然而刘汉清已经完全中了邪,根本就听不进去。后来他由于挂科过多,最终被留级。即便如此,学校领导也没没有放弃他。有了陈景润的先例,谁能保准名不见经传的刘汉清,会不会成为又一个大数学家?
因此,学校找来数学系的老师,审阅刘汉清的研究成果。但是该老师却说,刘汉清的推论方式有严重的问题,从一开始就难以成立。
留级后,刘汉清得到了去数学系旁听的机会,但是他对老师的讲解根本不以为然,于是他又缩回宿舍,继续演算。其后,学校又想将刘汉清直接分到数学系。但是他却说,哈工大数学系并不研究数论,因此拒绝转专业。
后来,刘汉清的成绩实在无法毕业,于是老师们只好让他退学,只发给肄业证书。在当时,只要能够拿到毕业证,就能分配到不错的工作,而肄业证,却一钱不值。离校时,看重刘汉清的一位女教授落泪了:他钻研学术,却因此未能毕业,太可惜了。
背着沉重的手稿,刘汉清颓然地回到家乡,村里人均对他大失所望。不过他并不太注重常人的眼光,而是继续投入到数论的研究之中。
回到家后,刘汉清工作不找,家务不干,农活也不帮忙,成为完全被父母养着的大男孩。一次,母亲小心翼翼地询问他,是否能找个工作。但是刘汉清却大发雷霆,将母亲轰出了屋子:“你懂什么?”
30多年过去,父母的年级也越来越大,而刘汉清还是一门心思地研究数论,而生活也越来越贫困。刘汉清一家,甚至穷到每天只能吃两顿饭。2012年,政府终于为刘汉清批下了低保,而他也每个月就靠这400元,和父母捡破烂、做农活的微薄收入过活。当然,今年53岁的刘汉清仍没有成家,更没有孩子,孑然一身。
刘汉清过得窘迫的同时,他在哈工大的老同学们都早已功成名就,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得知他的遭遇后,刘汉清的朋友——在泰州一家报社任总编辑的翟明,发动媒体报道了此事,希望能拉老同学一把。
其后,刘汉清在哈工大的老同学,也得知了他的遭遇,于是纷纷商量,去泰州见上他一面。一时间,刘汉清家的破败平房,高中同学、大学同学络绎不绝。在同学们的资助下,刘汉清家的危房也得到了改造,而刘汉清也第一次用上了智能手机。
那段时间,刘汉清的门庭由无人问津,变得车水马龙,一时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不是企业高管,就是大工程师。对比着同学的成就,刘汉清显得那样寒酸。他的母亲更是抹着眼泪说:“要是汉清也像他们一样就好了”。
然而,刘汉清却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高尚的工作,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工作。那么这么多年的研究,刘汉清做出成果了吗?
实际在1989年,刘汉清已经因自己的偏执,给自己的学术前程判了死刑。他在美国留学的老同学陈国营曾帮他把论文翻译成英文,在当时美国的大型局域网公布,但是应者寥寥,看来论证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其中一个芬兰的数学系博士更是毫不客气地表示,论文错误很多,混淆了基数,达不到论文的要求。
时过境迁,翟明又带着刘汉清奔赴北京,将他的成果交给中国农业大学数学系教授潘承彪观看。潘承彪勉强看了两眼,叹道:“第五页的论证有问题。”随后就被退回了。
刘汉清努力了那么多年,为何就是做不出成果呢?这从刘汉清所说的一句话就能明白。当他人质疑刘汉清论文证明不够明确时时,他却傲慢地回应:
”这还需要证明吗?一想不就明白了?“
虽然刘汉清一直否认自己是个“民科”,但他却犯下了民科最大的毛病——喜欢把复杂的事情想的过于简单。在报告文学中,徐迟曾将哥德巴赫猜想定义为“1+1”“1+2”,这样可以脱去猜想晦涩的外衣,方便读者理解。
但因为过于容易理解,便让很多人产生误解,那就是“哥德巴赫猜想”很简单。虽然民科日复一日的投入到研究之中,但他们的想当然和对严谨学术范式的轻蔑,导致他们一事无成。
虽然从表面上看,陈景润也是个“民间科学家”,但他秉承理性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对数学这座大山进行了严谨的攻克。因此,他才能做出成就。
而刘汉清这样的民科,对理性和科学缺乏敬畏,即使数十年的努力,也不过是徒劳。他亲手毁掉了自己光明的前程,拖累了父母和兄弟,最终孑然一身,留下的只有一些写满数字的破旧黄纸和一地鸡毛而已。
研究数学,必须要有兴趣。但是除了兴趣,我们还是要严谨和理性。而在这方面,杨振宁教授可谓是佼佼者。他不仅是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是个出色的数学家,他的杨-巴斯特方程,仍是现代科学家重要的数学工具。
1983年,杨振宁向中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数学过程时,就专门提到了一个人。
他说:“有一位刘薰宇先生,他是位数学家,写过许多通俗易懂和极其有趣的数学方面的文章。我记得,我读了他写的关于一个智力测验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这些极为重要的数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