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公派留学的张益唐:59岁获世界大奖的他,声称幸好不在中国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值得欣慰的是,高考恢复后,在我们莘莘学子中,有很多人都考上了清华、北大这样顶尖学府,真正地实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

毕业后,他们有的当上了公务员,有的成为社会上的技术型人才,有的则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但无论身居何处,位居何职,他们都对祖国赤胆忠心,为国效力。

但是,也有个别人让我们很失望,当初是被国家公派去美国留学深造的,祖国人民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学成归来能够为国效力。然而,在美国留学期间,因为看到了当时美国的条件确实比中国要好得多,他就加入了美国籍。

如此也就算了,当在美国拿到世界大奖后,他还声称幸好没留在中国,要是在中国可能就拿不到这样的成就了,这一句话听着让很多中国都很寒心,甚至愤怒。

说这话的人,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他叫张益唐,出生于五十年代上海的一个高知分子家庭,父亲是电气工程方面的教授,母亲是一位有着新思想的知识女性。

受家庭学识氛围熏陶,张益唐从小就对知识充满渴求,尤其是对数学,从刚开始的了解跟数学有关的东西,到后来对数学几近痴迷的程度。聪明的父母一看就知道儿子有着超高的数学天赋,于是专门请老师教他数学方面的知识。

但这时因为正赶上社会动荡的时候,高考被取消了。张益唐的课程也受到了影响,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带着十几岁的他东奔西走。辍学后,他也没有把数学落下,在家里潜心研究数学,甚至把哥德巴赫猜想这种数学难题拿出来研究。

结果,不到半年时间,他就独自攻克了一系列的数学难题,对数学的掌握程度已经达到了高中阶段的水平。自学成才的张益唐,始终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虽然生活有时很不容易,但他对数学的执着和热爱从未改变。

22岁那年,全国恢复高考了。张益唐牢牢地抓住了这一次机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

四年的北大学习为张益唐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由于表现突出,被北大校长举荐给华裔数学教授莫宗坚的门下学习,莫宗坚也认为他是一个难得之才,所以推荐他去美国继续深造,回国后为祖国效力。但到达美国后,张益唐却让人失望了。

1985年,张益唐来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仅仅用两年就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但因为他在博士论文中指出导师莫宗坚的一个理论很可能是错的,因此,莫宗坚就没有同意他毕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们都知道,博士毕业论文是需要经过导师批准通过后才可以毕业,否则是毕不了业的。师生俩曾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导致师生不睦。这样的问题,在80年代的天才神童谢彦波身上也出现过,他同样是因为在毕业论文里指出自己导师理论的错误,最终没有拿到博士学位。

其实,每一个天才似乎都有一个共性,即追求“完美”的性子。对于张益唐来说,在数学研究中如果有问题,他就一定会刨根问底。他曾说,“数学研究最重要的是不要盲目崇拜权威,要敢于挑战传统。”不过这种挑战所付出的时间代价有点大,此事一度被拖了七年之久,他才拿到博士学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后来,北大知道他的情况后,诚心邀请他回国担任教授,没想到张益唐直接拒绝了。而在美国的他,学成后也没有找到一份好工作,最落魄的时候,是匿藏于市井餐馆中跟人打工、洗盘子。但即便是干着这种又脏又累的工作,他也从来没放弃过对数学的研究。

最终,他用30多年的时间,终于在他58岁高龄的时候,证实了“孪生素数猜想”的正确性。一时间,张益唐这个名字,国际数学界和科学界尽人皆知。

“素数”指的是只能被1和其本身整除的数,而他所谓的“孪生素数”,就是指差为2的素数对,即P和P+2同为素数,如(3,5)、(5,7)、(11,13)等。100以内有8个孪生素数对;501到600间只有两对。随着数的变大,可以观察到的孪生数越来越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011年,人们发现目前为止最大的孪生素数共有20多万位数。但在这个数后面再多找一对孪生素数,至少要花两年的时间。张益唐在《数学周刊》上发表的《素数间的有有界距离》的文章,证明了存在无数多个素对(p,q),其中每一对中的素数之差,即p和q的距离,不超过七千万。换句话来说,七千万步之内,必有一个孪生素数。

七千万听起来是个巨大的数字,但在数学上只是一个常数而已。虽然它和孪生数猜想的距离为2的结果还有十万八千里,但用张益唐的方法把七千万缩短到几百以内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张益唐于2014年获得了世界级大奖麦克阿瑟天才奖,当时他已经59岁,大器晚成的他顿时激动不已,但并没有中国人为他感到骄傲,因为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在中国的话他可能拿不到这个大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番话让人感到愤怒,后来中国各方面都迅速发展起来了,他又换了另一个说法,称如今中国已经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有机会的话他也想回中国发展。这无疑让更多中国人对这根“墙头草”反感到了极点。

当初在他失意落魄的时候,北大的老师和同学纷纷诚心邀请他回国担任教授,但被他一口回绝,宁愿留在美国当服务员也不愿意回国,甚至加入了美国籍。如今看到中国强大崛起,又想回来中国发展,这样的人不禁让人觉得寒心。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