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亲子快乐,交流教育知识,欢迎关注“陪宝宝写日记” “陪宝宝读童书”。
01
在小区楼下食杂店中,看见这样一幕。
一个小男孩放学回家,将书包往旁边的桌子一甩,边掏课本边大声嚷嚷:“累死了,累死了,作业太多了。”
正在忙碌的母亲头也不抬,也大声嚷嚷:“就你一个人累?其他同学不累?我不累?你就是懒惰!”
“我怎么懒惰了?我没写作业吗?”小男孩生气了。
“你就是懒,我还不知道你呀!”母亲又补上一句。
“好吧,我懒,我不做作业了!”小男孩吼了一声,转头走了。
“哟,回来,回来..…”母亲大声叫喊着。
可小男孩跑得无影无踪。
我看了看旁边的桌子,桌上的书包有一本掏了一半的书,半露在外面。很明显,小男孩刚刚是要坐下去写作业,只是忍不住发泄了一句,没想到他母亲这样的回应,小男孩被激怒,跑掉了。
我又看了一眼他的母亲,虽然年纪不大,但眉宇间有点沧桑,头发有些凌乱,看得出是个经受了生活艰辛的人。她也许更多专注于生活的打拼,没有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无法跟孩子有同理心。
02
类似的场景,也是一个孩子埋怨说作业多,但他的母亲却弯下腰,拥抱了一下孩子说:“你辛苦了!妈妈知道,但妈妈更知道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不管老师布置多少作业都能很好完成。”
这是我在一个朋友家看到的,朋友跟孩子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她的儿子学习成绩很好,很优秀。
孩子很多时候的埋怨不是在发泄,只是在寻求理解和鼓励。孩子埋怨作业多,并不表示他想偷懒,想不做作业,只是想让家长知道、理解而已。家长不能停留在孩子的表面情绪和语言表达上,而应该透过这些表面现象,读懂孩子内心的需求。
孩子在婴儿期,一旦哭了闹了,父母通常都会想到孩子可能是饿了、尿了,甚至是肚痛了等各种身体不舒服,然后去关心孩子,绝不是去责骂孩子,因为父母心中明白:婴儿不会表达。
然而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父母不知不觉中所有的回应都只是简单针对孩子的情绪。其实有一个现象,已被无数人认可:孩子一些坏行为的出现,只是因为被疏忽、被冷落。孩子一些令人生气的语言、动作,没有其它原因,只为引起父母注意。
03
同事是一个二胎妈妈,她在女儿八岁时生下一个小弟弟,这让全家人很高兴。
虽然他们一家并没有重男轻女思想,但小弟弟的来临毕竟让家中儿女双全,家人的兴奋不言而喻,况且孩子刚刚出生,所以全家人都围着小弟弟转,就连同上门的亲戚朋友,也一改原来总夸女儿的常态,围着弟弟夸个不停。
失落的感觉悄悄爬上同事女儿的心,她开始有点郁郁寡欢。然而同事夫妻因为忙没注意到。
一段时间之后,女儿从沉默转向叛逆。她不仅不听父母说的话,甚至还对着干。
她原来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但在弟弟出生之后,她变了,回家不写作业看电视,还把电视声音开得很大。父母要求调低音量,别影响弟弟休息,她偏不听,要是父母强制,她就以自己的哭声代替。
同事蒙了,原来那么乖巧懂事的女儿怎么变成这个样子?“难道叛逆期提前了?”同事很不理解。
其实,女儿的变化只是因为女儿感觉到自己被冷落;她想通过“对着干”提醒父母关注自己;她在用情绪呼唤关爱。然而父母不懂。
如果父母不知道不懂得孩子发脾气、不讲理背后的需求,只是简单地指责、批评、唠叨,孩子那些不好的行为也许会更加变本加厉。不知不觉中,父母心目中的“乖孩子”就变成了“问题孩子”。
04
懂不懂得孩子,是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
一直强调父母要爱孩子,懂孩子,但爱和懂得,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者只是依靠一颗柔软之心。
父母要能够透过孩子不讲理、乱发脾气,及各种情绪问题的表现,读懂孩子内心的需求,有的放矢给予恰到好处的关爱和引导,让孩子的合理愿望得到满足,也让孩子对不合理的需求能够放下、释怀。如此,孩子自然能健康成长。
说到底,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
有一句话叫:懂得比爱更重要。这句话其实也适合于亲子关系,适合于家庭教育。
没有以懂得为前提的爱是盲目的爱,这种爱给予孩子的感觉不是温暖,而是负担。
孩子有些时候可能会因家长站在自我角度给予的所谓的爱而痛苦,而喷发情绪,而家长浑然不知,简单认为孩子不懂事,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
不少家长吐槽刚刚步入初中的孩子,莫名其妙对自己态度很不好,有时只是询问一下学习成绩,孩子就怒不可遏回应:“不知道!”然后“呯”地一声关上房门,躲进房间拒绝交流。
孩子如此情绪,其实在表述:你管得太多了!因为孩子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家长过分的关注,尤其是单一的对学习的关注令他们反感。他们在用情绪诉求:请给我更多的空间。
05
想看见孩子情绪后面的需求,家长要做到下面三点。
一是接纳孩子,不居高临下看待孩子,尤其是不要将孩子的情绪发泄看成是挑战了家长的权威而加以压制。保持理性和冷静,以陪伴和爱让孩子先发泄情绪,然后再进行引导。
二是以理解、鼓励的姿态,帮助孩子表达出心中感受。情绪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失望和遭受挫折,哪怕暴力,也是因为心中压抑。不管合理不合理,父母都要先尽力看清楚孩子的内心。
三是要积极寻找原因,从孩子的情绪中看到家庭教育中需要改进和调整的东西,营造一个既有利于孩子成长,也能让孩子舒心的家庭环境,这样孩子更乐于表达。
只有能够理解孩子,心平气和与孩子共情的父母,才能够赢得孩子的信任,才能够更好的引领孩子。做父母,还真不是简单地顺其自然,而是要不断学习!
看得见孩子情绪后面的需求,是家长一种必备能力。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