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钧先生,我们的老师。大家都叫他张老师,这也是他这辈子唯一的尊称。
张钧老师的简历只有三行,1932年生于河北唐山;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山西省沁县师范学校教师。简单的三行,写尽他漫漫的人生长河。
每一种选择都有不同的结局,走不同的路就有不同的风景。张老师当年在北大毕业之际,将被外交部指派到驻外使馆工作,并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不愿与右派大哥划清界限,所以,外交部工作的夙愿最终未能成行!
1960年,正处我国国民经济出现非常严峻的形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张老师怀着一颗热心响应祖国倡议,投身到支援地方建设的大潮中。“经通四国语言”的他坐着大卡车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了一个只用方言的小城山西沁县。
一根栋梁之材放在了一间小平房上,从此成为山西省沁县师范学校一名语文教师。人叹国家浪费了一位人才,小单位高兴拾得一笔财富。
张钧老师的到来是一方水土的福气,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他的学生遍布山西省晋东南地区,祖孙三代成为他的学生有很多。课堂上学生的提问他随口解答并能指明出处,尽管对辞海倒背如流,但毕竟是别人的作品,这也是老师晚年所遗憾和伤感的原因之一。
张老师一表人才,全身智慧。在北京大学期间就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国庆十周年,他倒立在摩托车骑手的背上表演着技巧从天安门前经过,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他是蓝球队的投手,乒乓球台前的杀手,体操器械上的能手,管弦乐队的号手……
他的作品其实很多,山西省沁县师范主要服务于上党地区的沁县、沁源、武乡、襄垣、屯留等县,地区方言有很大的差异,学生们普通话学习有很大的困难,为此他在教学的同时对《方言与普通话教学》做了编写和研究。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本笔记、每一本日记,每一本教案都可以做展品。一笔一划,一字一句,图文精致的似教科书,看过的人都为之愧叹!
他的课堂更是精彩,如同知识的海洋。语调不高但津津乐道,动作不多却引人入胜,把教书育人融为一体。学生在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
张老师上课有一个特点,从不使用黑板擦。不会听课的人以为他怕弄脏衣服,其实他是不想浪费时间,为给学生的学习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版块,它的板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黑板上没有一个多余的文字,随着课文的深入,板书逐步成型,主题、层次、背景、情节、表现手法等展示的一目了然。如果把他的板书拍照装订成册,就是一本本画册。一节课下来,他身上干干净净,黑板上整整齐齐,很注重教师形象,是教书育人的典范。
可惜当年没有条件也没有意识记录,就连他自己也不以为然。只认为是应做的工作,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值一提,其实他人生的点点滴滴都是创作。人们“总说时间会改变一切,但实际上好多人的好多观念是不好改变的。”他应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春雨,留下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涓涓细流。张老师学富五车,恰恰忘记了引用“涓涓细流能汇成大海”的词句,我告诉他,不应怀疑自己的付出。
他常笑谈自己长成一棵歪脖子树,大家知道他心里的苦衷,尽管有诸多的不易,无论做教务主任还是老师,一辈子勤勤恳恳,堂堂正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爱岗敬业。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他的学生很多、学生的学生,学生的子孙,实实在在的影响了几代人。人们说教师是蜡烛,教师是春蚕,教师是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我说他都是。一辈子干干净净做人,走过路过的地方从不会丢下半点垃圾,人前人后从没说过一字脏话……他没有惊天动动,却感动了太行山这片土地。
同批下乡的那些高才生基本陆续走了,他也有几次走的可能。唐山亲人期盼,知名高校相邀,阴差阳错还是留了下来。他对工作是认真的,对单位是认真的,对学生是认真的,对家庭是认真的。留恋这里的人和事,留恋沉淀在这个城市里自己最好的年华。“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长长的路,就像时间长河一样,一条单行路,走过一年又一年,时光如水,总是无言。
一辈子混在县城,他不愿意混。学生中部长、市长、县长、局长人才济济,多少次向他伸出尊敬的手。他铁骨铮铮,坚持自己的路自己走。在他的晩年,多少次有学生要给他庆祝生日,都被他爱人韩老师谢绝了,她知道先生‘的性格,一辈子不愿意麻烦别人。
他牢记“爱国、立志、求真、立行,”在这里举起是别人,奉献着自己。他说做一名教师很好,即便是一棵歪脖子树也能落下堂堂正正的影子,教书也要教出北大水平。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中师学校高级讲师,学校唯一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特级教师。
让我们欣慰的是他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孝顺的儿孙绕膝,贤惠的妻子相伴,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享受着天伦之乐。儿子们帮他在城西的湖边上盖了独家小院,过起了半隐居的安逸生活。门前钓鱼,屋后种菜。人们很羡慕他,北大学子放哪里都有智慧,钓鱼鱼上钩,种菜菜丰收。是上得了庭堂,下得了厨房的家庭榜样。
不管在什么地方,生活都有喜有悲,在别人看来张老师是幸福的,但近几年他被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回忆所销蚀,非常怕提及过去,常常呆坐一言不发,增添着自己的烦恼,消短着自己的生命。是啊,他不是普通人,是北大的才子,人生的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很难交待自己,他本应实现远大的理想,有更好的前程,可人生和他开了个玩笑,不甘心但已力不从心。老家回不去,母校北大回不去,就连工作了一辈子的师范学校也升格搬迁离他远去。最让家人心痛是去年五四,北大校庆的那些天,他不吃不睡,情绪激动到极限,表现出人生前所未有的不安和优伤。
作为他的学生,唯一能做的是每次回来第一时间就去看他。去年十月,从上海回来,同妻子去看望了他,虽精神还好,眼镜后面的目光已不那么明亮,耳朵也成了摆设。我们同他爱人韩老师交谈,他时不时在旁边问一句,你们说什么,是不是在说我。面前的老人,正是当年英俊潇洒的张老师。他说,59年人民日报上有篇文章,让他知道了地球上还有个沁县。读着这篇文章,自首都北京来到了这个贫困县城,从此再没有走远。
冬天,和同是师范大院的同事邻居在环湖道上散步,远远就看见张老师老两口相濡以沫慢慢的走在暖阳下,多么感人的画面啊,后悔没拍下当时那温馨的一幕。本想过年还去看他,春天再陪他走走,没想到这个寒冷的冬天将他带走了,一位北大学子在小城的这条路上走完了他的第90个年头。
张钧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你的老师,也许你走出校门再未见过他,但我相信先生的笑容在你心中铭记。在与老师告别的那天,长长的送行队伍中好多是慕名而来。他的经历是平凡中有传奇,他的故事真实的似传说,他的工作是“细微处见精神,平凡中有伟大”的真实写照,他的人生是一部可读且耐人寻味的原创作品!
(图片选自张老师家庭影集)
韩珍水 2021年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