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过年,家庭团圆和同学聚会的日子。
对于家庭聚会来说,可能变化不会太大,每年差不多都是那意思。
但是对于同学聚会而言,却可能每年都会有人“掉队”。
我是每年都和同学聚会的。
前些年有人缺席时,我还只是觉得各有各的时间的安排,略有遗憾。
但时间久了,年龄大了之后,除了遗憾外,我又有了种新的感受:庆幸。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倒不是因为庆幸曾经的同学朋友还能聚在一起。
而是庆幸在这个“越处越小”的圈子里,自己还能坐在这个桌上。
可能很多人都有同感:中年人的聚会,不需要劝退,自有人“自觉”。
刚毕业时能坐在同一张桌上的,大部分是中学时代起点相同的人。
大伙聚的,是友情。
而毕业十年后还能聚在一起的,却是人到中年事业水平趋同的人。
大伙聚的虽然还是友情,但“掉队”的人,却很少会再出现了。
说实话,想到了这里之后,我今年的每一场同学聚会,都让我感觉有些沉重。
所以这些天,我也逐一回忆了那些“掉队”的朋友和同学。
一方面是像大伙所说的那样,“能帮就帮”。
另一方面,也是警醒自己,别在未来走错了方向。
我想了想这些年散掉的,和缩小了的圈子。
在各种同学聚会上,最先“散伙”的,是初中同学聚会。
因为考上了省重点高中的,毕竟是少数人。
在我们那个五线城市里,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度很高。
而高考,也成了重点和非重点高中之间一道泾渭分明的鸿沟。
重点高中“人均本科”,非重点高中“重在参与”。
即便是在初中关系密切的一群朋友,也会因为所在的高中不同,而在高考后留下一道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隔阂。
高中聚会也差不太多。
同在一个水平线上的同学,大概率能走得长远。
但985、211毕业的,和二本院校毕业的,却很难平稳地维持得下去。
虽然高学历的同学,依然对和其他同学的友情十分珍惜。
但当差距过远了之后,互相之间也难免会有些尴尬。
相比较而言,大学同学之间的聚会算是比较稳定的。
因为起点相同,终点也差不多。
虽然有人进步更快,但终归还是在同一个行业,同一个圈子里。
只要不是优越感过强,大伙在一起还是能推心置腹,畅谈无阻。
这么捋下来的话,我觉得同学聚会上有人“掉队”的问题,好像也并没有多复杂。
让中年人渐行渐远的,大概率,是因为一纸学历吧。
学历到底价值几何?
在不少人的眼里,学历“贬值”的速度,可能比美元都快。
毕竟双非硕士不好找工作的事,大伙都听说了不少。
而清华北大的高材生去“扎堆”当老师的现象,也在这两年逐渐增多。
但我想,这不见得就是学历贬值的问题。
因为双非硕士不好找工作,只是相对于过去不好找而已。
而在机会成本相对较低的时候,谁都会去向一些略高于自身学历门槛平台求职。
那么求职被拒,也不是学历本身的问题。
至于清华北大等名校高材生去当老师,我觉得也无可厚非。
因为全国教师平均工资大概是9.8万,而他们当老师的年薪,则是30万起步。
同样是一个行业里的顶尖平台。
这是学历不值钱了?
我倒是觉得,这反而证明了学历更值钱了。
因为这让很多人看清了学历所对应的,其实是平台。
平台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你的上限,更托高了你的下限。
正如很多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感受:
自己工作了十年所达到的高度,有时只是别人的起点而已。
这,就是平台的意义。
而且,在高度不同的平台上,发展曲线的“斜率”也不同。
只要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当初看似差不太多的起点,能够拉开意料之外的差距。
或许这就是同学聚会上,每年都有人会掉队的原因吧。
每当我说到学历的问题时,很多人总会反驳我,说“学历不代表能力”。
这话倒是没错。
但也只是句“正确的废话”而已。
能力的高低,需要落地到平台上才能得以展示。
如果没有学历的话,又哪来的平台呢?
况且,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能力。
这种能力,虽然只展现在卷面分上,但卷面分的背后,不仅仅只是知识水平的高低,更是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统筹水平等多种能力的体现。
而这种能力所可能为你带来的,并不止是学生时代的高分,更是工作后快速胜任工作、站到更高位置上的先决条件。
因为工作后学得好,学得快,才是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能力。
从同学聚会的变化来看,学历,大概率会划出人和人的界限。
而有些竞争,可能也在高考时就已经结束了。
或许在这个所谓“学历贬值”的年代,我们反而更应该去正视学历的重要性。
因为大多数中年人都明白,当高考结束的铃声响起后,人生中能通过努力去改变的事,就越来越少了。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欢迎关注,公号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