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谈起北大方正,清华紫光这些名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其实在全国众多的高校当中,还存在着很多这样的用自己的学校来冠名的企业。然而在不久以后,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即将消失。
王清远迎来一个坏消息
自2014年成都大学校长王清远上任以后,对成都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改,当然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一位网友曾经指出,在王清远上任以后,成都大学的校控企业由原来的13家增加到了23家,在他上任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增加了10家。
对于普通人而言,创办一所企业都非常的困难,何况是创办十所企业呢?一个校长想创办一个分校都非常的困难,既要挑选老师,又要做招生宣传。如今成都大学校长王清远带领成都大学创办10家校控企业,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但是如今而言,这些企业面临着同样的命运:被卖掉。这对于王校长来说是一个坏消息。这对于其他学校的校长来说也是一个坏消息。毕竟每一所校控企业的背后都凝聚着校长的心血。
其实在2018年,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当中就指出,要逐步实现高校与下属公司剥离,深化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对于此,清华大学迈出了改革第1步,在2018年就率先发起改革,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紫光国微,紫光股份和紫光学大控制权转让给深圳国资旗下的深投控。
还是要看这些钱怎么处理
1.钱归学校没问题
其实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所属企业的问题日益凸显。在2017年的一次巡视反馈情况当中,在针对29所中管高校的巡视当中,有23所高校被指出存在校办企业管理混乱的问题和廉洁风险。
其实校控企业盈利流入学校应该是没大问题的,但是就怕缺乏监管,这些钱流入私人的腰包。
2.管理混乱就有问题
管理混乱加上监管空缺,或许就可能使高校成为廉洁风险的重灾区。无论如何高校应该是一片净土,不应该成为廉洁风险的重灾区。
3.大学更应该治学,而不是治钱
虽然校办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为学校带来一定的资金来源,但是一所大学更重大的责任应该是在于治学,而不是治钱。
众多高校将迎来一次阵痛
1.资金是办学的物质保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也是办学的物质保障。对于大学而言,资金也非常重要,对于一所大学的科研显得尤其重要。师从每年我国的重点大学拿到的科研资金的数量可见一斑。
2.资金来源少了,办事会少很多方便
一旦学校少了校控企业,这一项重大的收入来源,少了一个重大的资金流,办事会少了很多方便。很多科研项目可能面临着无法开展的窘境。
3.还会有很多感情因素掺杂其中
其中的感情因素往往是对于那些开拓者来说,兴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每一个企业都饱含着开拓者的智慧与汗水。我想这一点对于那些大学校长最容易感同身受。尤其是刚刚经历过一番波折的成都大学校长王清远来说。
结语:
学校创办企业,有利也有弊。学校创办企业能为学校创造巨大的资金流,但也容易出现廉洁风险。既然发动了高校企业改革,想必自有他的道理。对此你怎么看呢?
在这里你能看到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逻辑,不一样的视角,如有雷同,不胜荣幸。文章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冒犯请多多包涵。关注我,了解更多教育资讯,分享更多教育知识,讨论更多教育话题。(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