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岁上大学,深陷数学“泥沼”难自拔,拒绝工作靠400低保续命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与疯子的分隔向来模糊不清。功成名就,出人头地,这是众人对天才这个名头下的人的幻想与认知;但能够被称作是天才的人在世间可谓是浩瀚如星辰,还有那么多陨落的曾经的天才,后被人当作废物与疯子。刘汉青就是这么一个无法定义的人。他在十六岁时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了985大学,如今却只能靠着微薄的低保生活。那么,他到底是真的天才,还是废物呢?
天才的光辉
1964年,在如今江苏省兴化市第一大镇——戴南镇的一个村庄里,刘汉青出生了。当时的乡邻都没有想到,在十六年后,这个孩子成为了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在1980年,十六岁的刘汉青不负"天才"之名,以398.5的优异成绩,成功地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放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破旧落后的小村庄来说,这可以说得上是天大的喜事与荣耀。
刘汉青自小便成绩优异,一直被旁人看作是天才般的人物,这一点在他高考后更是被村人们所坚信。包括他父母在内的众人,在引以为傲的同时,也都相信着在大学之后刘汉青终会成大器,拥有他们未曾经历过的锦绣前程。
而刚进入大学的刘汉青也并未辜负来自父母与乡邻的期望。他就读于材料系热处理专业,为了成为工程师的目标而奋斗着。这样一个有能力也有努力的人,放在现在也许也会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在大学的前两年,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与毅力,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天才的光辉在这时仍然笼罩着他,但是没人察觉到,那光芒似乎正在黯淡下去。
成也数学,败也数学
刘汉青是具有数学天赋的一个人,他在理科上的实力远远强于语言文学方面,这一点为他的优异成绩贡献了许多。在大学生活的第三年,刘汉青遇上了他从灵魂深处喜爱的事物,而这,也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
1966年,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2"猜想,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历史上栽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79年,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由徐迟发表出来,而当时刘汉青正处于为了大学梦想而努力学习准备高考的阶段,并未将太多注意力放在这上。
但也许就是俗话说的世事无常,原本看来也许就此再无交集的两样事物,就这么在三年后再次相遇。这一次刘汉青没有再略过它,他真正地将哥德巴赫猜想放进了大脑中。他感觉到自己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越是钻研越是觉得数学蕴含着无穷奥妙,怀抱着对陈景润的向往与超越陈景润的决心,他一心撞进了数学的浩瀚宇宙中。
刘汉青原也是具有数学天赋的,在经历了这一次"灵魂的碰撞与交流"后,他愈发沉迷乃至于到达了痴迷的程度。而与之相对的是,在数学上的愈发沉迷,带来的是他对于自己专业的不上心与兴趣的渐渐消失。曾经优异的成绩也开始慢慢成为过去,老师与同学见他如此痴迷也曾进行劝解,但也许是因为古往今来所有天才们共有的犟性在作祟,再加上他的热爱,他丝毫没有改变。
师友们的劝解无用,无数次学科上的不及格也未使刘汉青回心转意,他依旧一门心思扑在数学上,不愿留出一分一秒给自己的专业。毕业时分来得很快,大家都拿到了毕业证,而刘汉青,只收到了一份不值一钱的肄业证。他再未从乡邻们那里收到钦佩仰慕的目光,曾笼罩在他身上的天才光辉,至此消散殆尽。
被数学占据的生活
肄业回乡的刘汉青似乎并不在意这个结果,他无视掉旁人的目光,继续投身于无穷无尽的数学研究中,数学成为了他的生命,成为了支撑他整个人的骨架。他不管家中事务,整日里只顾钻研数论,房间里堆满了数学资料著作与手稿,年迈的父母不得不为他操持着家中的大小事宜。
刘汉青没有工作,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村里为此帮他评上了低保户,以便他每月可以获得400元不至于无法生存;曾经的同学知晓他的境况也各尽自己所能地帮助他。但幸运女神似乎并不眷顾他,他仍未取得数学桂冠上的明珠。
1989年的时候,刘汉青写出了一篇论文,他的高中同学翟明知道后便想法设法地将文章挂到了国外网站上,在激起一小朵水花后便没了下文;后又求的机会,将论文递给了北大数学教授潘承彪。潘承彪回信指出了论文中一个未经证明的论点的问题,刘汉青对此只说"那个地方根本不用证明"。至此,也再无任何下文。
理想的偏执
刘汉青在遭遇了众多的质疑与不解后,再未向外界公布自己的研究,在数十年时光流逝中渐渐沉寂。在众人的眼光中,他仍然是个一事无成的人:大学没有毕业,没有工作,没有娶妻生子赡养父母,研究也没有成果。他就是一个废物。这就是大部分人对他的印象。
但是也有不同想法的人。"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付出一辈子,没有任何功利心,去钻研自己喜欢的东西。难道仅仅因为贫穷,就不能研究数学了吗?"这是翟明的回答。是啊,说到底这也只是刘汉青自己对于理想的偏执,是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他的父母也并未有怨言。
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情况下过自己的生活,难道不行吗?恐怕谁也无法给出否定的答案。高尔基说过,"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而已";苏轼也有这样一句话,"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热爱与坚持,刘汉青都具备了,并且在过去以及现在乃至将来都在一直坚持着。
历史无数次地证明,即使是在如今被公认为天才的人,在百年前,在他生活的时代,也有很大可能是东家西舍嘴里的"疯子"与"废物"。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然布满了荆棘与旁人的误会与不解。也许数十上百年后,刘汉青也能成为这样一个人。
但话说回来,纵然他失败了,又有何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