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熊孩子,集体从朋友圈“消失”了

文 余音

从可爱幼崽到熊孩子,朋友圈是一种见证。

过年这段时间里,朋友圈可比平时热闹多了。

有人晒丰盛的年夜饭,有人晒鼓鼓囊囊的红包,更多人晒起了自家的“人类幼崽”......的确,那些咿咿呀呀、蹒跚学步的小孩总能成为一家人的开心果,好像因为有了他们,年味儿才更足了些。

但也有人发现,同样是晒孩子,10岁以上孩子出镜的几率却很低,甚至只有在大合照中才会出现。

前不久,亲子育儿专家杨樾对家长晒娃的情况做出了分析。

在历时18个月、统计了3000位家长的朋友圈情况后,他发现,超过70%的孩子在四年级之后,就从父母的朋友圈中“蒸发”了。

有人说,是家长对孩子的新鲜感过了,不想再晒;还有人说,是孩子长大有了自主意识,不愿意被晒了。

从“一天三晒”到销声匿迹,这些家长与孩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长歪的熊孩子,

只能被“雪藏”

正巧,家里就有11岁的“熊侄子”一枚。虽然每天都可以看到他天天在眼前晃来晃去,但的确是很久没有在朋友圈见到他的身影了。

问起原因,他爸爸的答案可谓是“虾仁猪心(杀人诛心)”——

看来,要在朋友圈里出现,颜值也得过关啊。/聊天截图

想当初,“熊侄子”也是凭借三分蠢萌、七分帅气的外形征服了朋友圈中众多叔叔阿姨的芳心。现如今,他的颜值不再能打,就这样惨遭“抛弃”了。

在微博话题#朋友圈不再晒娃的原因#下,也有人评论道:“越长越丑,晒不出手。”看来,很多家长晒娃真是冲着晒颜值去的。

翻翻自己的朋友圈,你经常能看到一些0-3岁幼崽的照片。这些照片通常不是单张出现,而是以九宫格的形式刷屏,且九张照片都是一张萌脸。

评论问这些家长:“为什么一样的照片要发9张呢?”

得到的回答通常是:“这哪是一样的照片呀,你看这张的大眼睛水灵灵,这张的小嘴巴是嘟起来的,这张笑得特别好看......”

其他宝妈、宝爸也会评论:“哇,你家孩子这头发好浓密啊”、“这小鼻子看着很挺,以后肯定是个高鼻梁”......

家长们的标准相当一致,就是一切从颜值出发。

而这个时期的孩子几乎不用做任何事情,单凭自己吹弹可破的婴儿肌、人畜无害的笑容、肉肉的小手就能虏获家长的芳心,让他们争着抢着把自己的照片发到朋友圈里给大家“开开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微信表情包都被萌娃们占领,人们对可爱的事物真是没有一点抵抗力。

但是孩子终究会长大,我10岁出头的“熊侄子”现在正值长身体的年纪,就像老人们所说的那样:“个子长得快了,样子就会散了。”现在的他相比于小时候,的确是有些“长残”。

所以,那些连自己看娃都已审美疲劳的家长,实在难以继续在朋友圈里晒出孩子的颜值照了。

“别人家的孩子”,

学习必须顶呱呱?

家长们晒娃的评判标准,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当孩子开始上学后,家长朋友圈的文案经常会有一些“凡尔赛”式的表达:

“今天老师打电话,吓得我还以为是孩子犯错了呢,没想到是考了100分,老师专门打电话来表扬。”

“周末想带他去游乐园玩玩,结果他非要去图书馆。去图书馆也不看漫画,非要看文史类书籍,我这个当妈的都自愧不如啊。”

朋友圈配图也不再只是一张萌脸,照片中还增加了许多“信息点”:孩子举着自己画好的画、孩子举着奖状、孩子戴上红领巾了......

没错,当孩子从一个萌物成长为一个“初级社会人”时,家长就要开始晒优秀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的一切荣誉,都得上朋友圈晒一番。

记得原先朋友圈里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小朋友糯糯,是我钢琴老师的孩子——从娘胎里就听着钢琴曲,3岁摸琴,7岁时就考过了钢琴四级。

那时只要在朋友圈刷到有关糯糯的视频,我总是忍不住点开:小女孩留着及腰的长发,身体在钢琴凳上坐得挺拔,由于身高不够,脚下通常踩着一个小板凳,弹起琴来手指像两只蝴蝶翩翩起舞......

这不就是别人家孩子的典范嘛!

但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糯糯弹琴的视频越来越少,到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了。询问原因,糯糯妈回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特长要为学业让路。/聊天截图

“现在高年级孩子的功课真不少,有时候稍一拖拉就写到(晚上)10点去了。我和她爸爸轮着盯她,关键有些内容还挺难,我们也得跟着学。发愁啊!”

孩子进入高年级,学习压力陡然增加,家长们除了花时间盯着,还得焦头烂额地跟着学。当初记录弹钢琴的美好时光,恐怕一去难复返了。

况且,晒优秀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由应试教育衍生的评判标准或许就是这样。/聊天截图

是啊,当其他家长已经晒起英语奖杯、奥数名次时,糯糯妈就实在难以一段弹琴视频来晒优秀了。

家长的朋友圈,

我先退为敬

其实,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是自愿“退圈”的。

有次在放学时间路过某个小学,一个奶奶正在大声呼唤自己的孙子:“虎头宝宝!”

顺着声音望过去,一个大概10多岁的大男孩往这边看了一眼,就羞得面红耳赤,随即装作没听见似的别过头去继续跟身边的同学聊天。

后来男孩走到奶奶身边,有些生气地说:“以后不准叫我的小名了!”

男孩的感受很好理解——“我都已经长大了,你却还把我当个宝宝!”当孩子逐渐长大、自我意识崛起,他们就不希望再做一个需要家长呵护的宝宝。

况且,孩子这种以破竹之势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在熟人面前尤为强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长大意味着独立、自由、承担责任,甚至逃避家长的羽翼。

网友亦慧表示,儿子毛豆单独跟自己在一起的时候还挺乐意拍照的,但是家人一多或者有同龄孩子在的时候,他就会举起双手捂住脸,说什么也不拍。

“原来他挺喜欢看我在朋友圈发他的,哪怕是黑照他看到后也乐呵呵地跟着笑。现在完全不允许我发他,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微信里加着他的同学和老师。”亦慧无奈道。

其实,有了自我意识的孩子是会想为自己打造“人设”的。

如果他自己在人前打造的是一个自信略带傲娇的形象,但家长却“背地里”Po出他的糗照,拉了后腿,他自然很不爽。尤其是在以熟人社交为主的朋友圈中。

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也有权不再可爱、蠢萌,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模样。

让孩子淡出朋友圈,

或许是件好事

父母拍孩子的照片、视频分享到朋友圈或其他公共领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悦,本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但有些家长晒孩子,实在过于“事无巨细”。从分享孩子吃奶、洗澡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拜托,能考虑一下大家的观感吗?/微博图片

还有一些家长,孩子生病了不去看医生,反而在朋友圈里求助:“万能的朋友圈,孩子咳嗽总不好到底该怎么办?”这比在搜索引擎里找药方的人,更不靠谱。

这些家长到底是想记录孩子的一点一滴,还是利用孩子在公共平台找存在感?

对于很多人来说,孩子就是自己优秀基因的证明。不论外貌、智力还是性格,家长都希望从孩子身上找到一份满足。

但这种虚荣的晒娃情节,总是带有物化孩子的底色——只有优秀才能被晒,甚至才值得被爱。

此外,还有很多人在成为家长后,会陷入一个“全天下就我有娃”的状态中。

头像换成孩子、网名改成“XX爸爸”或“XX妈妈”、朋友圈变成孩子的直播间......放弃自己的生活,整个人每天围着孩子转,变成典型的“中国式家长”。

这样的状态真的好吗?

在最新一季的《奇葩说》中,有这样一个辩题:妈妈疯狂应援,我该不该拦?

反方的三位辩手都抛出了一个共同的观点:“妈妈能找到自己的爱好,不再围着家庭打转,这难道不是一件难得的大好事吗?”这的确是孩子的心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对于从小在众星拱月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时刻关注甚至“牺牲自我”的爱,其实是一座压着自己却又不可撼动的大山。

别为那些从朋友圈中消失的熊孩子惋惜了,“逃脱”家长的朋友圈,或许才是他们长大的第一步。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