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回答“你身边还有成绩好还不上辅导班的孩子吗?”这类问题我还能说我认识这样的一个学霸孩子确实是没上过辅导班。
这个孩子一直以来可以说是“另类”的存在,之前她有上各种课外的班,但是都是文体艺术类的,文化课类则一个没报,但是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好到了无论是班级、年级还是全区都是名列前茅的程度。
但是这个寒假我看到了这孩子的学习计划表,表内终于见到了上文化课辅导班的安排了,一个数学一个英语,都是网课。
自此,在我身边我所认识的成绩还不错的孩子已经没有一个不上辅导班的了。
我问了孩子家长为什么还是给孩子报班了,家长跟我说没办法,以前不报班是因为自己能辅导得了孩子,孩子也愿意被辅导,但是随着孩子长大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了,尽管父母也为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做过很多的准备,但是真的遇到了却发现很多时候真的是很难控制住,时不时就会因为对孩子干涉得过多导致孩子激烈的反弹。
好在尽管孩子对父母有些逆反,但自己是知道学习也知道应该好好学习的,所以在学习上还是很用功的,比如这个寒假孩子几乎没出去过,每天都是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去落实。但是其他同学也很努力,所以孩子觉得单靠自己可能真的不能够保持住优势,所以主动跟家长说:“要不我也报个班吧?”
结果这个假期就报了。
说实话,对于这个结果我半年之前就已经预计到了。
我家孩子学习成绩也不错,跟上面这个孩子也是伯仲之间,有段时间孩子也被那个学霸孩子给震撼了,觉得她从不上辅导班经验能门门课学得那么好,打心里由衷佩服,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她当成自己的最强有力竞争对手和学习榜样。
我挺高兴孩子能够给自己找这样的一个学习“对手”“伙伴”的,孩子自己能找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对标,总比我们给他找一个更容易让他接受。
当我把这个孩子也报辅导班的事情告诉我孩子之后,尽管孩子没啥表现,但我能感受到孩子在自己日常的学习上似乎比之前更认真了一些。
其实我一直不太反对给孩子报辅导班这件事情,甚至我都多次表示过从来不反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这件事情。
我不是看不到社会教育机构的发展以及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问题严重会给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事实上我也见过很多盲目跟风反而对孩子学习带来诸多不好影响的例子。在这个问题上我只是抛开了所谓“高格局”的约束,单纯从一个个具体孩子的角度去看待的。
最重要的是我认为太多人把“辅导班”、“补课”看得太极端了——要么过分轻视,要么过分重视。
很多人会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割裂来看,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误区。
我始终认为课内和课外学习应该是一体的。
例如:
课内学得好进行课外的补充拓展学习,这个学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前提是孩子的课内有一定的基础,这样的拓展学习是有利于开拓孩子视野、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的。而课外的补充学习终究还是要跟课内学习进行衔接的——众所周知有很多的课外拓展学习除了横向的拓展还会有一些是超前的学习,这种情况下当孩子在课内再次接触的时候该如何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知道课外即便是超前了,但是在基础部分的讲解是不够的,所以这个时候如果孩子能够认真对待课内学习,那么这部分的认识就能够补上来,如此一来整个学习就成为了一个“闭环”。这样的补课怎么可能没效果呢?
但遗憾的是太多的家长、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学习进行了割裂——课内就是课内,课外就是课外,看上去是“两条腿”走路,但是实际上这个过程中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这点在小学阶段很多人感触不会太深,一方面是孩子们的时间比较充足,另一方面是成绩会带来很大的“欺骗性”,这就使得很多人相信这种明明是低效率的学习方式是有用的,是正确的。
但是到了高年级之后这样的学习弊端就出现了。
由于孩子一直都是“两条腿”走路,到了高年级之后时间紧张了,课内外知识点都多了也难了,这个时候如果还是割裂的状态,那么整体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我身边不是没有即便是上了辅导班但是考试成绩依旧不好的孩子,我曾应几位家长的要求帮忙分析过,最终发现的关键问题就是在于孩子们(或者说家长们)把课内外割裂开了。
对很多孩子来说课外的就是课外的,课内的就是课内的,课外的有时候可以帮助他们在课内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比如他们会在老师提问的时候率先表示自己都懂了等等,但是他们却没有把课外的跟课内相结合,而且因为孩子做不到“空杯心态”,结果还对老师讲的内容莫名产生了一种“排斥”的心理。
最终结果就是在作业、测试以及考试中孩子会惯性地去选择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反而对课内老师强调的那些其实是更加“应试”更容易“采分”的内容理解、消化不够,最终在成绩上或者表现起伏较大,或者总是被各种“粗心错误”所困扰。
但是如果上面这些问题都能解决呢?
所以我不反对补,我反对的是盲目补。
孩子的小伙伴在这个寒假做出了全新的改变我相信会对她未来的成绩进一步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也会增加她的竞争力,但我觉得对我孩子来说是好事,因为榜样越来越优秀也会增强自己更加努力的动力。
实际上这孩子报班之后我们还是松了一口气。
因为某种程度上讲这意味着这个孩子的自学基本上也达到了瓶颈,大家现在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而这个时候的竞争无论输赢无疑更容易让人心服口服,否则孩子即便是考得更好一些也总是有种“胜之不武”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