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奇葩说前两期的一个辩题,再次把“家长群”这个话题推上热搜,引发了10万家长的热议。
藏在家长群里的种种痛点,又一次让无数网友有了不吐不快的冲动:
有网友感叹:“终于知道生育率为啥这么低了……没有大块的时间,没有高一点的文化素养,没点琴棋书画的才艺,你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这届娃的家长。”
如果家长群里的奇怪要求,让一众爸妈的认知受到了挑战,那群里各类“戏精”和“马屁精”的精彩表演,则足以让无数家长倍感汗颜。
每天一打开班群,就会看到各种花式炫耀,一次次妄图闪瞎我们的“钛合金狗眼”
各种花式拍马屁的姿势也足以让你目瞪口呆:
无论你是富是贵,身价几何,只要一进家长群,认怂和跟风,就成为了一种常态。就如同剧场效应,只要有一个人站起来,就一定会有更多人站起来,最后偌大的剧场,再也容不下一个坐着的观众。
大家都不得不陷入拼命“鸡娃”和跟风“秀肌肉”、拍马屁的怪圈里,谁都走不出去。
这届家长无论是在时间、精力和金钱上的投入,都远远超过了历代父母。
社会对家长的高要求、自身对娃的高期待和人到中年的生活压力,成了压在家长头上的沉甸甸的重担。家长群话题再次被引爆的背后,暴露了无数个中国家长难以言说的困境。
02
一位知乎网友是国内名校的博士,老婆是985硕士,每次开开家长会时,他们永远都是光芒最瞩目的那一个。
但自从儿子上了小学,他的骄傲就一去不复返了。
儿子是一个成绩中等偏下的孩子,网友想尽各种办法帮他课后辅导,但都毫无起色。每次开家长会,网友都专门挑深色衣服穿上,并默默缩在角落里。巨大的落差让他变得越来越焦虑。他想不通,为什么双学霸父母会养出如此平庸的孩子?
这位网友,是千万个焦虑父母的一个缩影。
高学历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是学霸;
低学历的父母,则希望孩子超越自己。
幼儿园的家长在焦虑幼升小;
小学生的家长在抢好中学;
初中生的家长在为中考提心吊胆;
高中生的父母在为高考忧心忡忡……
中国的父母到底有多焦虑?据新浪教育的问卷调查资料发现,对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较焦虑”和“非常焦虑”的家长总数高达68%。
家长焦虑的原因,有对孩子的高期待,有自身的生活重压,也有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和不均衡……
当这些痛点都积聚在一个班群时,老师的关注度,就成了家长抢夺的“资源”。 每个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得不到老师的重视,所以一个个化身“戏精”,不断在家长群各种花式表演和讨好老师。不管是家长夸夸群的“功利心”,还是高知父母“企图心”的背后,其实都藏着万千父母内心最深的教育焦虑。
03
《少年说》里,一位初中女孩大声吐槽自己的妈妈。她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年高考结束后,妈妈都要组织一场“高考分享局”,让自己去交流学习。 别人的高考倒计时是300天,自己的高考倒计时则提前至3000天。这样的分享不但没给她带来任何积极作用,反而给她增加了无数的烦恼和压力。
有研究表明,适度焦虑可以使人奋发,但过度焦虑,则很容易摧毁孩子的一生。
心理学专家曾做过“猴子试验”:控制母猴的食物,让它们一直处于饥饿的焦虑状态,小猴的食物则不控制。
但小猴们还是会产生和妈妈一样高水平的紧张激素,出现持续焦虑的情绪,最终成长为高度恐惧,社会能力低下的成年动物。
实验证明,父母的焦虑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情绪,成为他们最大的压力源。
当焦虑累计到一定程度,孩子轻则生病,重则丧命。
电视剧《小欢喜》中,乔英子的妈妈宋倩对自己和女儿都是高要求,她希望英子能考上北大或清华。
英子上高三后,宋倩更容不下女儿的学习有一点闪失,为了方便照顾英子,她辞去了稳定工作去培训机构做辅导老师。
她像打了鸡血一样盯着英子,并在她的卧室安装了透明玻璃窗,便于随时监视她的状态。
宋倩的过度焦虑传递到英子这里,就成了英子的灾难。
英子从每晚失眠,心理压抑,到逐渐变成抑郁。最后在她志愿选择上和妈妈发生剧烈冲突而情绪崩溃,冲向海里差点自杀成功。
所幸最后英子走了出来,但生活中,很多孩子却没这样的幸运。因学习压力自杀的孩子,网上随便一搜,都是触目惊心的报道。
据统计,中国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中,因学习压力过重导致的情绪焦虑占首位。无数焦虑的父母,催生了无数病态的孩子。这种负面情绪的传递,让很多孩子一步步走向崩溃边缘,从厌学发展到抑郁,自残、自杀…… 一桩桩,一件件,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这些血淋淋的现实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扎心的真相:活在过度焦虑中的父母,永远教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04
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情绪理论”深刻解释了焦虑背后的深层原因: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事件的想法和信念,C代表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
事件本身不会决定情绪和行为,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导致了相应的情绪和行为。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看法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大部分的焦虑情绪,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出现了偏差。那我们不合理的认知到底从哪里来的呢?心理学有个《伤痕实验》特别耐人寻味:
让数名志愿者化妆成脸上有严重伤痕的人,并让他们看到镜子里的自己。
然后化妆师在志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擦掉了“伤痕”,并让他们去面对陌生人。
所有志愿者都觉得,人们对他们更粗鲁无理,并总盯着他们的脸看。
但事实上,他们的脸在见到陌生人时已干干净净,并无异常。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我们的认知,大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投射。
从容的人,大多会感受到平和;
自卑的人,往往会感受到歧视;
和善的人,常常能感受到友好;
刻薄的人,最容易看到挑剔……
如果你总是因为孩子焦虑不已,那说明根源在于你对自我的认知出了偏差。而通过一些刻意的训练,我们可以纠正偏差,缓解这些无处不在的焦虑。知乎上一位心理专家总结了6个具体步骤,来帮我们走出教育焦虑的困境:
走出焦虑的根本,还是在于接纳。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也接纳不完美的孩子,才能真正轻装上阵。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无论孩子是否赢在起跑线,他的未来都注定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我们过度的焦虑,原本就毫无意义。
与其困在焦虑中,不如放下所有执念,去打造孩子的独特优势,一起和他成为更好的自己。不必去追求别人眼里的成功,也不用去羡慕的人云亦云的幸福。为人父母最终的使命,是帮孩子找到自己,这也是走出焦虑最好的方式。
文章来源:博沃思主创团·陌菲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