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骑慢点儿。”听到这句话,爷爷高兴的差点摔下来……
2岁孩子不会说话、没有目光对视,诊断竟是自闭症
诊室里,睿睿(化名)爷爷激动的向蔡西萍医生说着。在常人看来似乎再普通不过的一句话,但对于一名自闭症儿童家长而言,这句话代表的是——希望。
据睿睿妈妈介绍,1年半前,2岁4个月的睿睿还不会说话,只会发“阿”的音,会叫爸爸妈妈,在家里经常无故发脾气,情绪越来越差,不与人对视、玩具或任何物品一定要排成一条直线。
家里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即带着睿睿去到市儿童医院,诊断为“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在考察了市儿童医院与我院训练条件后,后来到我院开始接受训练。
“睿睿刚来时,存在言语表达能力明显落后、重复刻板行为、情绪非常不稳定、基本无法静坐、特别爱哭闹、与人无目光对视交流、叫名字无应答等症状。”接诊睿睿的蔡西萍主任介绍。
截至目前,睿睿在我院进行康复训练一年半了(训练课程有:语言训练、认知训练、感统训练、游戏引导、社会融合、精细动作训练等)。
小编见到睿睿时,他正在康复师的指令下,在一堆水果模型中准确的找出香蕉、橙子,并正确发音,对水果作简单介绍,若不是事先知晓,从睿睿与康复师的互动中很难看出孩子是一个自闭症儿童。
睿睿妈带来好消息:9月即将正式入园
7月17日,妈妈带睿睿来院训练时,告诉蔡医生一件高兴的事。睿睿已经在幼儿园试读1个月,老师反映还可以,9月可以正式入园。
为什么睿睿能够通过训练重新融入社会?
接诊睿睿的蔡医生介绍,睿睿康复效果好得益于孩子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家长的配合非常重要。自从训练以来,睿睿家长几乎风雨无阻,几乎没有落下一节训练课,这种毅力着实令人敬佩。
她指出,在自闭症患儿康复中,需要父母、社会、康复机构等各方力量,其中,父母陪伴、亲子互动尤为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陪伴孩子最久的人,每一位家长都应学习专业的康复方法,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治疗机构所做的训练迁移并泛化到生活场景中,提升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蔡主任介绍,目前仅她接诊的自闭症儿童已有300余例,其中不乏一些从市儿童医院、各大康复机构转到我院做训练的儿童。
近些年,诊断孤独症的年龄越来越小。其中,1-3岁是自闭症干预的关键期,越小干预效果越好。提醒各位家长,应定期带孩子接受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异常,特别是有孩子早产、孩子父母年龄大于35岁、孩子出生时缺氧窒息、第一胎为自闭症等高危因素的家庭更应提高警惕。
蔡医生强调:“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自闭症倾向,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儿童专科医院,在儿童发育可塑性最强的时期(0—6岁)对其进行长期系统的干预,可以改善自闭症状,促进其智力发展,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帮助孩子最终回归社会、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