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一考试,全班下90的都没有,人家全是双百双百,他65!”
“孩子学习痛苦,我们教他也很痛苦,最痛苦的是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
“我问老师,她是不是笨啊?学习很费劲,真的是没有办法。老师说哪有笨的,就多努力吧!”
可能每一个辅导过孩子学习的家长都有过以上这些类似的苦恼。
在别的方面,孩子很聪明,沟通交流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一遇到学习,就怎么都学不会,成绩非常不好,心里一着急或者焦虑,就会给孩子贴上“粗心”“脑子不好”“不认真”“不努力”“态度有问题”“习惯不好”……的标签。
不知你有没有考虑过,有些小孩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笨,而是单纯地“看不懂”字。
央视有这样一部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影片对3个有阅读障碍孩子的家庭进行了长达3年的追踪记录,第一次将“阅读障碍儿童”的世界、他们所在家庭面临的困扰以及家人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首先要和大家说一下什么是阅读障碍。
阅读障碍,或者说失读症,是发展性读写困难(developmental dyslexia)的别称。
影片中,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李虹对“阅读障碍”是这样解释的:就是指智力正常、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是由于先天的一些大脑功能轻微失调,使他们不能正常地快乐地学会阅读。
『在适龄儿童中,大约5-8%的孩子有阅读障碍的困难。他们常常被误认为笨或者懒。』
1
『我不是笨小孩』
影片记录了3个有阅读障碍儿童的家庭,3位小主人公分别是校校、群晓、若汐。
“在没有接触到学习的时候,他完全正常,非常可爱,和人沟通都非常好。”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小孩”。
而他们渐渐与正常孩子出现发展上的“分歧”,是在上学后才表现出来的。
最初,是表现在识字上。
“怎么教都教不会,怎么记都记住”。
校校说:“我看书的时候特别累。那些字都是一闪一闪的,就一会白,一会黑。”(来感受下,这些孩子看到的世界)
记字的时候,不是按照我们所认知的偏旁部首,笔画顺序来记的,“是按块,按形状记的”“写个字像画画一样,把字凑全了就行了”。
他其实是记不住的,即使写了很多遍之后记好了,结果上个厕所的功夫又给忘了。
记不住,也就使得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无法准确地读出字来,在阅读整段或者整篇文章的时候,时常会出现断断续续、丢字落字、错字、跳字、换字、加字、叠字等情况。
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较为低下。
影片中的3位主人公校校、群晓、若汐全部都表现出了一种状况就是:刚开始时语文不行,后来因为阅读理解力低,读不懂数学及其他科目的题目,慢慢地就落后于同龄的孩子。
但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在智力上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行为、思维方式并不会比同龄人差,有时候还可能高于同龄人。
所以,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们很难不想,这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因为“笨”,或者学习态度不好,不努力,不认真。
一个正常的人真的很难理解阅读障碍者眼中的世界。心里一直就在想“为什么即便把答案告诉他们,他们连照着抄都抄不对,背都背不会”。
只要婴儿智力正常,没有智力缺陷,在正常的母语环境中,他能够把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作为母语学会,这就是人类天生的听说能力。而阅读不是,这项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
阅读障碍是由于脑神经生理原因造成的,跟智力、学习态度.....一点关系都没有。
而阅读障碍也是近几年才被人们知晓,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有效的方法能够治愈,只能进行干预,慢慢提高。
但是,从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压在3个孩子身上的重担,不是学习成绩不好,怎么学都学不会,而是成绩差导致的来自同学的嘲笑、社交的压力、以及学校老师的不理解......
2
孩子们最怕的不是阅读障碍
而是同学们的嘲笑
校校妈妈说,校校在学校会遭遇到同学们的言语霸凌。
群晓在之前的学校也时常被嘲笑,让他都不敢回忆那段往事。
妈妈也说,对他最大的刺激来源于他的同伴,他的学校,如果他不能够很好地融入这个学校群体当中,这是对他最大的戕害。
若汐妈妈也说,女儿有一次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骂:“别的孩子都有提高,就你还这样。你要不想学就别学了,直接开除你得了!”
若汐回到家,整个人缩在沙发的角落里也不愿说话,也不想吃饭,只是一个劲地默默流眼泪。
小孩子的世界是非常单纯的,她特别害怕因为自己学不会而被学校开除,但是自己真的就是无论怎么努力可就是学不会,无助和恐惧占据着她的内心。
这是因为学习成绩差,导致的最直接的压力。
就像校校妈妈说的,这不单单是学习知识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孩子和同龄人相处,这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
在学习上的持续性受挫,让孩子的内心慢慢越来越自卑,因学习差而被同学误解和孤立,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而面对这种状况,3个孩子的反应和处理方法也是不同的。
校校深受学习成绩差的困扰,自卑感和挫败感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不能散去。
他选择的自我价值保护就是——逃避。我不想学了,内心觉得反正学也学不会,还那么辛苦地学习干嘛呢?
群晓选择的就是给自己施加压力,如果说校校家过不去的是妈妈,那么群晓家,过不去的是他自己。
他不给爸妈加码,他时常和自己较劲。
群晓妈妈说,“他死活记不住的时候,就在墙上挖洞,因为他恨!”
其实,群晓在班里的成绩还可以,偏上的水平,总是害怕自己考倒数第一,但是他从来没有得过倒数的成绩。
爸爸也没有提高的要求,只希望他能放松,妈妈也总是劝他不用把目标定那么高,但他就是过不了自己心里那关。
他也特别苦恼:“别人看一遍就记住了,为什么自己看四五十遍都记不住!”
自己找方法,在胳膊上刻字,用痛感来让自己加深记忆。
而若汐这个小女孩也会出现逃避的心理,回到家也不想写作业,要在爸爸妈妈的监督之下才能写几个字。
她最想要的奖状一次都没有得到过,听到钢琴老师夸奖别的小朋友,也一脸落寞。
3
爱和接纳
是孩子最好的解药
孩子心里的苦,爸爸妈妈都看在眼里。
这3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即使面临着种种困境,但是他们的状态却是越来越好,这离不开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校校刚开始被查出有多动症,之后被证实有阅读障碍。
而妈妈虽然有时候也会被气到怒吼,“我喊代表我愤怒,代表不想再这么费心费力的,因为我得不到任何回应!”
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孩子的保护者。
忘了就一遍遍教,字写错了就一遍遍地改,“不会没事,咱们去学”!
校校妈妈经常组织家长聚会,想让大家都了解校校平常生活中是个怎样的人,融入集体和社交中。
而群晓在学校遭到同学嘲笑之后,他的爸爸妈妈决定为他转学,因为他们最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问题。
随后他们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终于找到了一所能够提供友善环境的学校,而老师和同学们也不会因为成绩而是评判他。
这所学校是在山西晋中,妈妈辞掉北京的工作开始了陪读。
群晓在学校有个同桌,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很好,群晓就一直拿他做比较,觉得自己写的作文字数没有他多,写得也没他快,内容还不够丰富,格式也不太好。
但是妈妈只是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他,“你现在已经写得很好了”。
妈妈也会告诉群晓:
“你要知道,爸爸妈妈都特别爱你,不是因为你努力,我们爱你,我们也不会因为你比别人强或者不强,这个爱有任何一点点的差别。”
而爸爸也说不想给孩子的压力再加码,从影片中我们也知道爸爸和孩子相处得很好很亲密,并且也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群晓说:“爸爸也算是我的一个偶像,他真诚、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做到完美。一想到能见到爸爸,我就很兴奋。”
群晓也渐渐有了面对同学的勇气,因为他所在学校投资方突然撤资,他面临着转回北京学习的选择,妈妈担心他还是跟不上同龄人,但是他说他能够应付地来。
“作业再多,做到1点,甚至2点,只需要保证4个小时的睡眠就可以”。
而若汐的爸爸妈妈更是给了她一个更轻松的环境和氛围,默默支持她。
即使生病了,也坚持每天陪她写作业,上舞蹈和钢琴班。
孩子取得的进步和成绩,都值得他们欣喜庆祝。
孩子的舞蹈可以自己翻过去了,爸爸妈妈鼓掌鼓励。
若汐经过自己的努力,成绩终于不再是倒数第一、第二,语文78.5,数学87,英语考了80,全家“隆重”庆祝。
知道若汐一直渴望一张奖状,得到一些鼓励,妈妈就自己手写奖状,具有仪式感地颁发给孩子,让孩子逐渐获得自信。
爸爸妈妈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都成为了他们面对学习上如此大压力的支撑,是他们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力量之源。
精神状态不好的孩子们,在爸妈的支持和接纳下,笑容越来越多,自信越来越强,就像北师大心理学教授说的:“孩子们进步的不仅是成绩,状态也越来越好,这些事情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就是很好的亲子关系。”
这些家庭的父母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不逃避孩子的问题,积极地关注孩子,找到解决的办法,也是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前提。
即使现在面对很多困难,但就像若汐说的:
世界不是完美的,人也不是完美的,但是他们可以有更好的未来。
写在最后:
究竟该怎样对待孩子?如何面对孩子的不完美?怎么做才算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有某种困境孩子的父母,也同样困扰着无数个家庭。
影片李瑞华导演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我们种下的种子,每一颗都不一样,需要时间来慢慢看到它们的改变。要相信孩子,不是在小学阶段、在他们人生的初始阶段,就因为他们的不完美彻底否定他们』。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充满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中,直面自己的不完美,努力坚持去做得更好,并且能够健康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