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师的寒假反思:我们究竟还有什么“不可替代”?

科技潮流滚滚而来,人工智能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问这样一个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教师是否会在未来某一天被取代?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一天比一天深入。而作为一线教师,回顾2020那段长达三个月的线上学习,我着实感觉到,自己已经开始被替代了。

考虑到不同的孩子身处环境和身边条件不一样,为了让他们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学校采用了线上课程包这种形式,而基础课程的授课视频,我们很自然地选择了市里统一的资源。

这些录像课三维目标准确全面,教学手段丰富得宜,推进设计巧妙而扎实,有理念的高度,有实践的地气,一个个教学视频都是名师出品,千锤百炼,比起我们日常的授课,显得要规范许多。

我不禁在想:既然有这么多比我们上得好的课,那出于对学生的负责,我们为什么不在平时的课堂上,直接播放大师的录像课给学生看呢?

但不久之后,有一件事却给了我新的思考。就在我结束一天的工作,准备睡觉的时候,一位家长向我发来了求救信息。

“郭老师,晚上好!这么晚了,不知道您是否已休息,很抱歉深夜还要打扰你!但是思来想去,我觉得还是需要跟你聊聊灏齐的状况。现在是他根本无心学习,学习态度很糟糕,非常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为此我批评他了。

然而因为我的批评,今天他罢学了,课也没有上完,作业更是没有完成。我现在暂时没有更好的管教办法,敬请老师原谅!”

——语气很诚恳,意味着形势很严峻。看来还是要我出马,这小子才肯给面子。

“没事。今天不想学就歇一歇,我们对这种情况有预判的。身心健康最重要。”“谢谢你!感恩遇到你!”这位母亲连用两个感叹号来表达激动之情。

看来她还是没放松,我接着说:“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当然,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出了问题,算是我的工作没做到位吧,给你添麻烦了。”

她连连否认,然后夸了我一通,接着说:“我不是一位好妈妈,不懂得如何教育好他。我又是个很较真的人,所以真的是我出问题了,我也在不断反思中。我没能做到换位思考,总以成人的角度来要求他,所以才造成他越来越抗拒。”

听到她这么说,我心里有底了:“真正的沟通不在于说服,而在于理解和懂得。放宽心,这孩子学不坏的。”我说的是实话。

联想到疫情在逐渐减轻,隔离在逐渐解除,我向她提议有空带孩子出去放放风。

挂掉电话我内心不太平静,把孩子今天交的作业打开看了下:

“我一嬉皮笑脸,妈妈就瞪着我的眼。我一被妈妈骂,就嬉皮笑脸。”

对于这样一位嬉皮笑脸的孩子来说,气人总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第二天晚上,这个窗口又弹开了。

“郭老师您好。我已经收到了信息。谢谢您对我作业的赞美,我还没有读书,我打算写完作业再看。今天下午妈妈带我去松山湖玩了几个小时,我感觉非常好玩,非常放松。

因为新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这是我与弟弟自春节至今的第一次出门,我还在湖边的草地上认识了清明草,摘了些回来。妈妈说,感谢老师您!郭老师,我会尽量改变自己,尽量认真上课,但是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我必须回复他说相信他能。

这件事成为我从线上教学开始以来最幸福的事情,让我从密密麻麻的表格和档案里抬起头来,从眼花缭乱的数字里回过神来,一撇眼之间,就能想起的美好,让我的心,在这个冬天,暖了又暖,软了又软。

我想,正因为有了这些,让我和这个孩子,都成了对方眼中无可替代的人吧。我想,这次事情的解决,绝非只是给学习的心放个假那么简单,对于生命,只有真正的理解,真正的懂得,才具有以心传心的魔力。

这样的经历,在每一位老师的生涯中都曾多次出现,而每一对踏进过这种奇妙境界的师生,在那段记忆里,都是对方眼中不可替代的人。

说到情感上的关怀,我还记得,疫情中,有一句话给疫情中的我们很大的慰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围绕着这句话展开讨论的,是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诗歌文化的追溯和纪念,还有对于当前教育中缺失那部分东西的反思。

很多人认为,这是个读书多少的问题。他们说:“不读书的人,遇到疫情,只会说武汉加油,而读书的人,却能说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然而,这真的这是个读书多少的问题吗?

睁开眼睛打量真实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从小到大,其实并没有少读书;如今的学生,比起我们当年,阅读水平总体更是呈现着提高的趋势。

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想到什么呢?悠久的诗教历史、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一衣带水的文化渊源、千百年来的恩恩怨怨、对未来的种种遐想……

而“山川异域”这样的句子,它之所以走红,恰恰是因为,它用了一种最自然简单的方式,把许许多多难以言说的情愫,在一瞬间和盘托出。不偏颇、不刻意,如杨柳春风,斯文敦厚。

这不是一个读书多少的问题,而是一个生命感的丢失和找回的问题。放在教育教学上,这是一个我们把教育教学定位在何处的问题。

再进一步,这是一个我们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能否永远和善而坚定地站在生命的需要这一边的问题。

疫情是一面镜子,透过疫情,我们看到的是时代。并不是疫情让网络变强大了,而是通过疫情,我们看到了原来网络可以这么强大;同样的,也并不是疫情让生命感变得淡薄,而是因为疫情,我们看到了生命感的淡薄。

生命感的淡泊,其实有其在时代下的必然性。

我想,大多数老师,都曾困惑过,为什么家长对于老师的工作总是那么不配合。其实,对于家长,何尝不会困惑,为什么老师什么事情都要拉着我一起做呢?

这种对于双方的困扰,在那几个月里,上演得尤为激烈。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冷漠,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

而现代化的社会大分工在不断固定化、精细化每个人的工作内容,人类个体,越来越像“机器世界里的零件”。然而教师的无奈中又涵着使命,除了顺应这场历史必然的分工,让老师从过去的“事无巨细者”逐步转变为“顶层设计者”;同时也一直在整个社会中扮演着对抗这种异化的角色,要将下一代的灵魂从分割的痛苦中“还原”出来。

最好的方式,就是拉所有人一起来做,因此,一定程度上说,是教育事业在跟全社会的逐利系统争夺劳动力。这个阶段,也是教育在走向新时代所必将经历的阵痛,而这段漫长的阵痛,刚好放在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肩膀上。

基辛格不久前说了一句话:“即使疫情过去,这个世界也回不到以前的样子了。”我们可以畅想的是,未来的社会,信息流会更大,各种资料的获取会变得更加容易,甚至连批改作业这样的事,也可能有人工智能代劳。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也许,作为一个个成熟而鲜活的人类个体,本身就是老师对于学生不同凡响的意义。当我们谈论孔子、孟子、荀子的时候是这样,当我们谈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候也是这样。

建立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上的关系必将被取代,而建立于生命的展示和灵魂的唤醒上的关系却会在人类文明中永葆青春!有的老师活泼轻快,有的老师博学多才,有的老师沉稳踏实,有的老师天真烂漫。放眼望去,数十个班级各有各的特色,每一位老师都让孩子们无比喜欢。

是我们,在向孩子们展示着一个人可以与众不同地生活,在向孩子示范着如何跟与众不同的人相处,我们在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让孩子们看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这样的事业,怎么能不让人骄傲呢?这样的鲜活和真实,这样的博大和灵动,生而为人,无可替代!

— END —

来源|新校长传媒

作者 | 郭文豪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

标签: 作业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