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的一段相声引发了“留学圈报班”的话题。应中国教育电视台《留学为你来》栏目邀请,我和国际教育圈老朋友、美国达罗捷派学校中国分校执行校长莫老师将以嘉宾身份参与有关“留学圈焦虑”的话题讨论。我对这个话题做了自己的解读,分为7个部分:01一段相声折射的教育焦虑;02留学圈报班焦虑;03英国家庭也报班;04在线辅导班你会陪孩子一起上吗;05重金包装后能上名校吗;06背景提升成功率有多高;07花钱能买到名校的offer吗。
01 一段相声折射的教育焦虑
2021年央视春晚相声《如此家长》中的一句调侃很到位:画画、舞蹈、弹钢琴还能算才艺?非得练吞铁球、嚼灯泡才行。
国内社会认同的升学选拔标准在不断提升,而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焦虑反映的是考核标准的不透明、信息不对称。
按说,政策层面的“减负”、“去焦虑”措施已经全面展开了。
2020年1月教育部官网重磅发布《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其中最具爆炸性的内容是:“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其实“教育公平”在当前高校(大学、高等职业院校)高考录取率接近或超过80%、本科录取率超过40%的背景下,已经不完全是升学机会均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内重点院校准入的公平度。
从2019年3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可以看出,小升初的占坑班被明令禁止,公办初中的数量将增加,“校额到校”将成为主流。
与之配套的政策相继出台,“迎春杯”、“希望杯”、“华罗庚金杯”等与义务教育阶段脱钩,“白名单”中学科类15项赛事只面向高中学生。
而且,规定保送生中的省级优秀生将从2020年停止。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学生、家长的反应往往是滞后的,原有思维惯性仍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发挥作用。
而留学圈类似的焦虑也在同步蔓延……
02 留学圈报班焦虑
我关注英国留学多一些,研究生层面的报班压力一般是雅思考试相关的培训班,还有留学过程中听不懂课、担心挂科,需要报相应的课业辅导班。
本科生层面的报班压力有些类似美国留学的“背景提升”,所谓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公益活动等等“软实力”。
学生和家长的焦虑背后,有一个心结一直解不开:上了好学校才能有好前途。
而这个心结面临着两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认可的优质教育资源始终是稀缺的,国内的清华北大,国外的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凤毛麟角。中国高考要上双一流大学,“英国高考”要上G5名校,“美国高考”要上常青藤。
第二个挑战是,这些名校的录取标准似乎不太透明,换句话说,准入门槛高,不好把握。比如被称作“美国高考”的SAT、ACT标准化考试逐渐被很多名校抛弃,加州大学甚至提出要自己出题考核学生。
因此,大家费尽心机报班就是为了掌握进入名校的所谓“秘籍”。
03 英国家庭也报班
英国大学生考研的比例很低,英国大学研究生中大部分是国际学生。不过,英国家长在孩子上中学的问题上倒是比较焦虑。
一方面是钱的问题。比如哈罗公学是英国著名私校,每年学费高达40000英镑(约合36万元人民币),比牛津、剑桥学费还高。
我读到过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中学时代的故事。霍金13岁时原本要参加威斯敏斯特公学的入学奖学金考试,这所寄宿中学是英国顶级私校,被称作“牛津剑桥的摇篮”,但是学费极贵。
霍金的父亲当时是英国医学研究所科研部门的负责人,他的收入竟然不足以负担威斯敏斯特公学的学费。不巧霍金生病错过了考试,也因此与这所名校失之交臂。
另一方面是中学入学面试。英国人会不惜重金请牛津、剑桥毕业的学生给孩子做面试指导,一般来说,标准化考试的成绩对著名私校录取标准而言,只占50%的份额,面试成绩是另外50%,需要特别重视。
04 在线辅导班你会陪孩子一起上吗?
我有了孩子以后,在教育方面思考、实践了很多。感觉家长和老师之间应该有明确分工,家长不要充当家里的“影子教师”,而是应该引导孩子获取课堂里无法获得的价值。
所谓“陪伴”,我觉得不是陪着上课,如果孩子上网课时睡觉或者玩游戏,很可能说明网课内容或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吸引人,这是孩子用不听讲“投票”否决的方式。
在留学方面,我采访了一些中国留英学生,他们上网课时容易睡觉,很多情况下是听不懂课,不可能换老师,只能从自身的英语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去检讨。
05 重金包装后能上名校吗?
游学是背景提升方面的重要环节,估计疫情过后,游学团还会复苏,到底有没有用?
我个人觉得从积极的方面分析,让孩子到名校和名校所在的城市转一转、走一走,多多少少也会有些感性认识,这对日后的择校是有好处的。
留学决策并不是客观指标(比如大学排名)堆积而成的,其中总会有主观印象分,对大学建筑的印象、对城市市容的印象、对当地人举止的印象等等,都可能对择校产生影响。
但总体而言,目前包括游学在内的背景提升有些“形象工程”的感觉。游学基本上是旅游,准备学科竞赛基本上是做题库,兴趣和内涵方面的缺失让人有种邯郸学步的担忧。
一位低龄留学圈的老朋友曾对我说,好不容易上了英国私校,周围的当地(英国)学生谈论的是莎士比亚、马球、丘吉尔的《二战史》,文化内涵靠背景提升恐怕很难,咱们中国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会有非常大的威压感。
留学需要做背景提升,也要做好心理提升、文化提升。
06 背景提升成功率有多高?
《澎湃新闻》2018年7月报道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取消SAT/ACT(相当于“美国高考”)作为招生录取标准的新闻,在留学圈掀起了波澜。
芝加哥大学的许多教授直言不讳地说,以前把入学成绩列入考虑因素,但是现在绝不会这样做了,理由很简单,许多SAT/ACT成绩优秀甚至满分的入学者并不优秀,他们的科研能力与入学成绩几乎没有任何对应关系。
目前很多背景提升项目还停留在解决准入问题,通过“包装”上了名校就达到目的了。
如果内在素质解决不了,不能从能力出发、兴趣出发,“背景提升”只能沦为表面装潢,学生仍可能不适应名校的节奏,在进入名校后被劝退、淘汰。
07 花钱能买到名校的offer吗?
申请名校的“盘外招”很多是“黑洞”,靠非法手段投机取巧很危险,比如花钱买offer。
2019年3月美国史上最严重的美国大学招生舞弊案曝光,涉案金额2500万美元,波及耶鲁、斯坦福在内的8个美国大学。
靠掮客贿赂美国名校工作人员取得子女入学资格的不乏知名企业家、大律师、好莱坞明星,其中还有两个中国富裕家庭,一个出120万美元送孩子去耶鲁,另一个650万美元上斯坦福。
托人办事这招对上名校来说成本巨大、风险极高,在美国如此,在中国也一样。海外院校招生录取中,上述的极端案例是极少的。托人?塞钱?国外大学的录取办公室不吃这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