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抗压能力这件事,尽量换一种方便阅读的文风。
先来看一组数据:
全球有3.5亿抑郁症患者,中国占1亿多,患病率为6.1%。
在8~16岁的中小学生中,抑郁的检出率为34.57%,远远高于成年人的抑郁发病率。
而且严重时,抑郁症还可引致自杀,它是15~29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比家长想象中,离孩子更近,也更可怕。
年前有篇文章很火,《北大精神科医生:你们用焦虑鸡出来的娃,最后都送到我这里了》。
作者是一名北大的学校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学博士。据他的研究: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请注意这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
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如今的社会,焦虑和抑郁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上文的北大心理学博士也提到,“我刚做精神科医生时,中国人精神障碍、抑郁症发病率是0.05%,现在是6%。12年的时间增加了120倍。”
随便搜一搜孩子跳楼的报道,新闻多的都让人不忍心点开看。
在我们鸡娃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娃的心理健康。
世界如此复杂,我们要教会孩子内心强大!
1
我不是心理学专家,对于抑郁我没有发言权,这是很专业的问题,是个医学问题。
但我知道,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不光要教导孩子要“提高抗压能力”,更要从自身做起,防患于未然。
李雪琴去年爆火,在《脱口秀大会》的舞台上被李诞称为“脱口秀的天才”。
就是这样优秀的“北大才女”,也曾是一名重度抑郁患者。
李雪琴曾在节目中说:“在我爸妈离婚后,我再也没有在妈妈面前哭过。”
自从父亲的离开,雪琴的妈妈很容易焦虑,情绪十分不稳定。因此,母女两个的情感关系发生了转变,李雪琴懂事的迁就着,照顾着母亲。
有一次,李雪琴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她觉得还可以,可是她发现妈妈却快要崩溃了。
从那以后,她不允许自己考第二名。因为她知道,只要自己没有考好,别人就会说是她妈妈没有把她带好。
懂事的她不会让妈妈受一点委屈,默默的扛起一切,所以,她曾在脱口秀中调侃道:“我妈是我带大的。”
不要跟我说什么“苦难是一种财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雪琴现在不是过的很好吗?
这是幸存者偏差,李雪琴是走出来了,可是还有张雪琴、赵雪琴,无数的雪琴跌倒在走出阴影的路上……
过早懂事的孩子,不是真正的快乐。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看似积极向上的鼓励,更多是残忍无理的要求。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完美主义的家庭,总让孩子完成他们不可能完成的事,在高压环境下,孩子变得焦虑,遇到挫折会不自信;
过度溺爱、保护的家庭,会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缺陷,做事情畏畏缩缩,不够独立自主;
过度惩罚、冷漠的家庭,会使孩子不断否认自己,容易出现自闭的情况,用冷漠的方式解决问题;
争吵、暴力,父母关系恶劣的家庭,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处于一种自责和惶恐中,不知如何处理冲突矛盾,甚至走向极端。
2
传统的中国父母们生怕自己的孩子无法承受挫折和压力。
所以就特别喜欢自己给孩子制造挫折和压力:没事儿就要用恶言恶语贬损孩子两句,美其名曰是为锻炼孩子。
迷信“骄傲使人退步”,所以,孩子取得了成绩决不表扬,害怕孩子骄傲、得意、松懈。
孩子若是没取得成绩那一定是因为孩子贪玩、懒惰、不努力,要狠狠批评,狠狠地鞭策,以为对孩子打击得越多、承受得越多、要求得越高,孩子就越能拥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
殊不知,这样做只会摧毁孩子的抗压能力。
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我给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被爱。
很多高分学霸都反馈,他们感受到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
这种爱,不附带任何条件,不因满足父母的需求而得到增强或因不能满足父母的需求而有所减弱。
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担心“让父母不高兴”、“让父母丢脸”、“没能替父母争光”、“觉得自己没用”,他们常常听到的是“争气”、“没用”、“将来如何如何报答”这样的“勉励”方式。
甚至有人跟孩子说:“如果你期末考不好,爸妈就离婚……”
这种“爱”,会削弱孩子平时学习的内在动机,会对他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尤其是临考前,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
二、让孩子习惯成败,不要给失败添加上道德色彩,要帮孩子找到成功的方式。
学霸从小习惯了胜利,到了更高一层的竞争,一旦出现挫折,往往会陷入迷茫。
小学阶段在班里出色,到了初中尖子班,都是同级别的竞争对少,继续拔尖就难多了。
所以,初一、高一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间点。
之前写过文章,说的是体育运动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的重要性。
其中有一点就是,竞技体育会让孩子体会到“合理性”失败。这会增加“心理钝感”。
为了方便接下来的描述,画了一张图:
问题出在“没有产生好的结果”和“好的结果”之间没有连线上。
作为鸡娃人,我们最大的责任就是帮孩子建立这根“连线”。
我们要提供方法,提供帮助,而不是道德批判!
例如,成功了就是孩子勤奋、刻苦、努力,乖孩子、好孩子,应该有道德方面的光荣感,而不是能力方面的自豪感。
失败了就对孩子进行品行羞辱,骂孩子懒惰、贪玩,坏、没出息,应该对此感觉到羞耻,是道德污点,应该游街示众到处宣扬,让孩子抬不起头来等等。
这是绝对绝对绝对不可取的评价方式!!!
三、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
但对于很多高分学霸的家庭来讲,他们和孩子的关系更像“朋友”。
他们对父母的感觉是“宽松、信任、像朋友”,而非像很多人想象那样,背后总是有一对“逼”着他们天天学习的虎爸虎妈。
四、有一位“细腻”但不易“焦虑”的妈妈
优秀的妈妈,“细腻”而不易“焦虑”,至少,不会乱发脾气。
“学习让我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都快乐”,妈妈的情绪更容易“传染”给孩子,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五、对孩子抱与“合理”的期望,理性、坚持并以身作则。
“我对孩子没有期望,只要健康、开心就好”,也许是这个社会近年来所散布的最美丽谎言。
与此相反,目标清北985也没有错。求上得中,求中得下。
但家长一定要有清楚的认知,清北985需要什么条件,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高分学霸的父母,可以没有高学历水平、可以没有高经济水平。
但他们通常在生活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
他们不会轻言放弃,不会过分退缩,不会因为生活的困顿而无精打采、怨天尤人。他们潜移默化地把这种珍贵的意志品质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很多取得高学业成就和高职业成就的人,回忆他们的父母,会用“努力”二字,无论是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努力养育他们,甚至是努力生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3
天下没有同样的两个孩子,也没有同样的两个家庭。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作为一名合格的鸡娃人,科学鸡娃一定要重视娃的心理健康。
见过(听过)很多小学成绩出色,到了初中(青春期)却一蹶不振,甚至厌学、抑郁,不得不休学的案例。
也见过在高考考场上,由于“紧张”,一个字也没办法写上去的学霸。
三联周刊去年有一篇文章,《被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生病的孩子,首先有个生病的家》。
里面提到更容易出现问题的孩子:敏感、自省、自我要求高、完美主义等。
“得抑郁症的孩子,往往都是好孩子。”
END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帮忙点个“在看”鼓励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