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会有一些常见的“误区”以及“老想法”会给父母们错误的引导。下面就跟大家说说5个关于婴幼儿听力健康的错误判断。
1.以前没有听力筛查生出宝宝照样不聋,根本没必要做听力筛查——错!
没碰到不代表不存在。正常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生率有1~3‰,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则高达22.6%。用传统的高危家庭登记管理办法只能发现约50%的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按常规要求接受听力筛查和听力监测的婴儿,大部分可在3个月内发现异常;然而,通过常规体检和父母观察几乎不能在第一年内发现宝宝的听力问题。所以请各位家长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切勿以为“听力危机”离自己的宝宝很远,多怀疑永远比轻忽更恰当。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按时带宝宝接受听力筛查并密切观察宝宝听力语言发展的情况是否正常。
2.宝宝“听力筛查未通过”就一定存在听力问题——错!
在正常新生儿中,双侧先天性耳聋发生率约在1‰~3‰,由于听力筛查的仪器比较敏感,影响筛查结果的因素较多,如当筛查时周围环境噪声的改变、宝宝的安静程度(如体动)、宝宝外耳道(如残存羊水)或中耳有分泌物、鼻堵呼吸不畅等都会导致通不过听力筛查。国内外数据表明,初次(出生后第3天到出院前进行)听力筛查未通过比例在10%左右,也就是说初次筛查未通过最后被诊断有听力问题的可能性仅为1%-3%。多数“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宝宝经过诊断性听力检查后并未发现明确的听力损失问题,原因多在于外耳道或中耳已有的分泌物被吸收或排出等。
所以初次筛查不通过并不意味着肯定就有听力障碍了,还需要后面的复核检查来确认,父母们大可不必过早担心,况且大量数据显示,初筛不通过的孩子中,听力正常的是大多数。
3.宝宝能对着我依依呀呀,偶尔还会叫爸爸妈妈,听力肯定没问题——错!
依呀发音是每个新生儿的天性,而ba和ma也只能算是基础发音,不算是语言。宝宝能发出依依呀呀的声音和叫爸妈,只能说明宝宝说话没有问题,不能说明听力肯定没问题。
4.听力筛查通过了,以后宝宝的听力也不会有问题——错!
即使宝宝初次筛查的结果是正常的,也不能保证宝宝今后的听力发育一定没有问题。因为听力发育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且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情况,比如患上感冒发烧引起的急性中耳炎、生活噪音的影响等等。 所以,父母的细心观察与直觉非常重要。我们需要随时关注宝宝听力发育的情况,不要因为宝宝听力筛查通过了就掉以轻心。一旦感觉宝宝的听力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马上带宝宝到医院进行检查。
5.语言发育慢的是贵人——错!
民间有“贵人语迟”的说法,认为说话晚的宝宝会更聪明。专家表示,宝宝说话晚,可能是疾病的信号,家长应带宝宝尽早就诊。认为说话晚的宝宝会更聪明,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专家指出,宝宝语言发育延迟可能由各种疾病导致,如听力障碍、智力低下、自闭症等,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而在临床上的确有一类说话延迟的宝宝不属于病态,叫做“特发性语言发育延迟”。这种宝宝在智力、听力、行为等方面都是正常的,就是说话很晚,可能到了两岁半或三岁还什么都不会说,但外貌、行为跟正常宝宝没有差别,能明显感觉到可以听懂大人的话。
对于这些宝宝,家长不用太着急,平时注意多与宝宝慢慢说话、讲故事等。但“特发性语言发育延迟”的诊断必须由专科医生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