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同的,但是具体怎么不同,其实很多家长都只有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有这样一部豆瓣8.4分的纪录片叫做《学习的人》,讲述的就是哈佛大学4个学霸,走遍美国,英国,以色列,法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对中西方多个国家孩子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度的探讨。
我在看完整部纪录片之后发现,其实这些国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流派:思考讨论派和背诵刷题派。
这也是中西方教育一直以来的差别。
韩国
说到中国的学习氛围,不免要提到“竞争”二字。而韩国孩子的学习氛围,比起中国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学生们在上完一天的课后,晚上依旧会排长长的队等公交去大峙洞补课。
因为“补课”的影响,大峙洞可以称之为“不夜城”,和夜市的繁华程度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回到家后,学生们依旧会奋战到凌晨1点。
如果是为了考大学冲刺,无可厚非,但是其实很多12、13岁的学生,也是这样的学习强度。
韩国的小朋友说,如果成绩不好,很可能找不到朋友,她们也不会和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起玩,会被认为是“傻瓜”。
日本
日本孩子的学习氛围和韩国孩子非常相似,或者说亚洲孩子的学习方式都很相似,不过唯一有点不同的就是日本孩子会非常崇尚记笔记。
而且笔记不仅仅是简单地抄录,而是会把知识视觉化、系统化。然后记忆背诵。
但是总体来说,也是背诵流派的,或者说是“填鸭式教育”。
那西方国家呢?以色列
犹太人被称之为最聪明的人,在世界人口中,犹太人占比不到0.2%,可诺贝尔奖获得者却占到了20%。
在犹太人国家的图书馆中,是非常吵闹的,每个人都在大声说话,但是每个人都不说废话,而是就一个问题进行有深度的讨论。
而且很多讨论得很激烈的两个人,相互并不认识。
在犹太人的孩子,从小到大听到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马达后修普?”翻译过来,就是你的想法是什么?
美国、法国
法国是唯一考试会考哲学的一个国家,会在课堂上认真的讨论哲学问题,比如“和事实不同会是正确的吗?”“朋友是什么?”
美国课堂也会有激烈的讨论,采用圆桌“圆桌学习”的方式。圆桌是没有主座、次座之分,所以老师和孩子都是平等的,可以畅所欲言。
这样的学习氛围的熏陶下,美国也有非常多超一流的大学,譬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耶鲁大学等等……
这么看下来,确实是思考讨论派的学习方式好一些。
但是在纪录片中,还发生了这样一个小插曲。这几位来自哈佛的学霸和韩国高二的学生们比赛做一道数学题。
先是哈佛学霸解题,哈佛学霸用了非常多的时间去解题,最后结果还错了。
结果韩国的同学们认为这道题其实很简单,很快就解答出来了。这让哈佛学霸们非常有压力。
而且印度也是一个背诵式的教育模式。
一位印度学考到了美国麻省理工,麻省理工的教授问这名印度学生“你们国家不是有IIT(印度理工)吗,为什么还要来MIT(麻省理工)呢。”
这名印度学生回答:“正是因为我没有考上IIT(印度理工),我才来到了MIT(麻省理工)。”
每年参加JEE的考生共有40万,最后仅有不到5000人能进入JEE、
JEE从来没有重复的题,而且很多知识都是背诵原文,才能填写上去的。这样一个背诵式的学校,却比我们熟知的麻省理工门槛要高。
也可以让我们有些沉思,其实“填鸭式教育”也有其好处,并不是完全的失败品。
任何一个教育的诞生以及发展,都是贴合本国国情的,我们身在其中,离得太近,其实反而容易看不清其中的好与坏。容易一刀切。
我们的孩子,大多还属于和韩国、日本一样、记笔记、背诵,不断上补习班的状态。通过韩国高二学生和哈佛学霸的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利的一面。
但同时也不要盲目崇拜背诵的力量。
这对孩子来说是过度的消耗,太过沉重的压力,会孩子的影响,不是考上一所优质的大学就可以弥补的。
我们不是老师,但是在生活中,给孩子营造的氛围完全可以向以色列、法国、美国这些国家的教育模式去学习。
多问孩子“你的想法是什么?”,允许孩子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以及像对待朋友那样平等、尊重地去和孩子探讨。
可以是价值观念,也可以生活中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
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开发,在学习过程中也学会不仅仅是云里雾里的听从、背诵,而是把自己的思考放入其中,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