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博士揭露哈耶普招生残酷真相:穷人、非白人,别爬藤了!

常青藤盟校是无数留美学生的梦,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为首的三巨头每年都能收到十几万个学生的申请,然而它们“自由且模糊”的招生条件总是让人抓不住录取的规则,让爬藤成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了摸清这三巨头的套路,哈佛的一个博士专门研究了它们近百年的招生规则和数据,为大众揭露了爬藤残酷的真相。

随着牛年的到来,全球大学的放榜日也越来越近。

其中,另所有人最期待的,自然是藤校的放榜数据。每年,爬藤家庭不仅要看哪些学校获得的offer多,更要研究“什么样的娃能被藤校录取”

纵观藤校的录取历史,不难发现学校是保留了“最终解释权”的。就算孩子成绩优异、活动拔尖、个人品质过硬,能否被录取依然是玄学。

无数爬藤家庭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灵魂发问:他们到底要招什么样的学生啊?

别说,哈佛的博士、伯克利的社会学教授,杰罗姆 · 卡拉贝尔为了梳理清楚哈耶普的大学录取门路,就真的专门研究了大量的哈耶普一手资料:并写了一本长达700多页的招生哈耶普入学标准秘史

《被选中的: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秘史》

杰罗姆在研究了近百年来一系列重要的管理者和招生事务管理者的通信、内部的备忘录、校友访谈、年度招生报告等外人绝对接触不到的机密资料后发现——

哈耶普自创校以来,一直都是上流社会和精英阶层的后花园。学校通过“自由且模糊”的招生标准,将他们不想要的人群排斥在外,比如犹太人、穷人。虽然他们在美国移民和平权政策爆发的历史中,不得不逐渐将自己的大门敞开,变得更加多元化,但仍然脱不下他们“贵族”的内衣。

让我们坐上时光机,回到哈耶普最初的起点,好好看看它们的招生规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到今天的。

01.

最初的哈耶普,

是三个踢球很厉害的贵族大学

哈耶普之所以被封为三巨头,起因是因为足球踢得好。

那时候的大学只有男性,校园内崇尚刚毅的精神,热衷于兄弟会、校园活动等社交性浓厚的项目,学习只是一个有空就搞搞的事情,好好学习的人甚至会被称为书呆子,被排挤。

在所有运动中,恰巧足球正值年轻人的心头好。1880到1910年间,哈耶普就将学生的足球能力培养到了极致:他们花大价格聘请著名的教练,筹办三家之间的足球联赛,这种校际足球联赛甚至能一次性吸引多达7万多观众,堪比全国性赛事

“三巨头”的名称就是在这时正式诞生,此后成为了哈耶普的专有名词。

不仅如此,它们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美国最上流的家庭:波士顿上流家庭中的74%、纽约上流家庭的65%,都将子女送到了哈耶普,可以说,整个美国最顶尖的资源都被聚集在了这三所学校。而这些拥有顶尖资源的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社交、资源互换、“强强联手”。

一个更直观的说明是,从1901到1921年,20年间,每位“白宫主人”无一不出身于哈耶普,他们不少校友还领导着全美最大型的企业。可以说,哈耶普的诸多校友掌握着美国的命脉,正因如此,全国高校也纷纷向它们看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早期的哈耶普成为了上流社会的狂欢聚集地:耶鲁的新生只有28%来自于公立学校,普林斯顿只有20%。就连“最多元化”的哈佛,尽管在1908年有45%的新生来自于公立学校,但穷学生和富学生之间的分界特别明显。来自新教上层家庭的学生占领了豪华的黄金海岸,而来自公立学校的学生则聚集在哈佛周边便宜的出租房中。即使学校后来有了自己的宿舍,大家也自觉地分片居住。

可以说,几十年里,哈耶普的学生在自己的圈子里都玩的非常开心。然而,进入到20世纪,美国大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大批的移民开始进入美利坚。这时,无论是美国人民还是三巨头,都意识到了一个新的危机,“犹太人问题”。

02.

大学申请流程的成立,

其实是为了对付“犹太人问题”

1914年,美国的移民达到了巅峰的120万,各方移民涌进了美国的社会、大学。其中,最受排挤的就是来自东欧的犹太人。

一战以后,排外的情绪更到了顶点:美国社会内部有了很浓的“科学种族主义”,他们对犹太人极强的实用心理心存嫉妒,经常用暴发户、资本家,贪婪的等词汇形容他们,认为他们的存在污染了“皮肤白皙、鼻梁挺拔”的北欧人后代,最下等、无法被同化的种族。

而彼时的哈耶普校园内,哈佛有20%是犹太学生,在全美高校的犹太人数量中排名第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犹太人占比则分别是16%和12%。

这一现象可让三巨头的管理者焦头烂耳。哈佛当时的校长,同时身兼移民限制联盟的副会长的劳伦斯·洛厄尔,就十分担心这些犹太学生会给学校里“绅士气质”的环境抹黑。

由于哈佛和纽约上层人士和精英的关系十分密切,校长也怕这些“付费的顾客”会因为犹太学生的增加而将儿子送到别的高校去。因此,他需要马上解决“犹太人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哈耶普犹太裔学生

然而问题是,当时学生入学基本上只有一个简单的成绩要求,但犹太学生的成绩通常都很好,只提高学术要求怕是挡不住他们,那该怎么办?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讨论,美国高校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多收集学生的资料来识别哪些申请者是犹太人,然后拒绝那些只有学习好,但“不受欢迎”的学生,并同时加注重学生的“品性”和“才能”。

于是,哈耶普的申请考察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哈佛成立了“限制学生数量委员会”,开始对申请者对背景开始进行全面调查。学生需要回答各种关于自身“种族和肤色、宗教信仰、父母背景”等私人问题,并在1926年增加了新的招生标准,每年只招1000个新生,并且在学术要求基础上增加教师推荐信和个人面试部分,以便更好的了解申请人的“态度与品性”

耶鲁从1922年开始减少对犹太学生奖学金和助学贷款的比例。1923年,还将新生人数控制在850人,强调看重申请人是否有“服务国家”的“品性和领导力”。

不仅如此,耶鲁还降低了新生中校友儿子的录取难度。在1928年,新生中父母是耶鲁校友的比例骤增到了22%。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普林斯顿呢?它则是设计出了一套精致的录取流程:

开始在招生中极大地依赖个人面试、要求申请者提交校长的推荐信以及另外三人的推荐信,招生办还会走访当时的顶尖寄宿学校并且面试符合“普林斯顿价值观”的学生。

不难看出,强调品性、优先招待校友子女、降低奖学金,都是对犹太裔申请者非常不利的隐形条件。而哈耶普所看重的“品性”根本就是在迎合上流社会人群的“画像”:领导力、思考力、运动力等“贵族特质”。

这个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充满了种族歧视的招生流程十分成功,哈耶普的血统又逐渐“纯”了起来。

到了1930年,耶鲁犹太学生的比例降到了10%,普利斯顿则不超过7%,而最“多元化”的哈佛也成功将犹太裔学生的比例降到了15%

然而,这三巨头没能开心很久,因为这样的招生改革直接导致学校的学生画像越来越单一、学术水平直线下降。就连普林斯顿自己研发的SAT试题,在1930年的考分都降到了最低点。

就算再“贵族”,哈耶普也不能忘记自己最终还是一所大学。学生学术成绩不断下滑对一所高校来说是致命的,就算你再优雅、精英也没用

怎么办?只能再改革了!

03.

学术氛围靠钱堆,钱靠“贵族”给

当你的学生全是“视知识为粪土”的贵族青年时,你很难把学校的学术能力提上来,只能广纳贤士,从不同阶层的人群中寻找真正拥有学术能力的人。

1933年,哈佛为了吸引全国各地有天赋的年轻人,带头设立了一个全国奖学金:奖学金的获得者只要有需要,哈佛会承担所有的学费、住宿费、伙食费等费用

唯一条件是,那些入选奖学金的学生需要必备“在大学里获得成功的潜质”,也就是在大学毕业时必须是班级中成绩名列前茅的人。

那么,这个潜质该如何筛选?

当时,正值普林斯顿研发出了SAT,于是哈佛就要求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CEE)设计一种一天能考完的SAT,作为学术能力的衡量标准之一——SAT就这样正式被纳入了历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除了SAT(最初只有语言和数学)的考试,学生还需要参加分学科的“成就考试”、上交平均成绩点GPA、班级排名、推荐信,以及单独面试。

注重学术能力的全国奖学金非常成功。1938年,在十位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中,有5人毕业时获得了“最优等”荣誉学位,3人获得“极优等”荣誉学位,2人获得了“优等”荣誉学位。而且,此后的每一届学生都有极杰出的成绩。

哈佛的这种尝试是个很好的开头,如果耶鲁和普林斯顿能够效仿,高校的学术氛围很快就能提升上来。但可惜的是,耶鲁和普林斯顿没有哈佛那么“豪气”,好多年都出不起奖学金的钱

为了筹钱,普林斯顿在1940年设立了捐赠计划,一方面筹集资金(1949年金额超过了50万美金),一方面还让校友们帮忙物色各地的优质学生。

而耶鲁是最惨的,一度陷入财政危机的它不得不持续招收“能付钱的客人”,也就是“校友的孩子”。1937年的统计显示,耶鲁1/3的学生都还是校友的孩子,40%的学生都还来自于12所顶尖的私校,犹太学生的比例更是少得可怜。

第一次学术提升努力就这样失败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第二次提升学术的努力,又是哈佛先起的头。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伴侣号”。

美国政府开始着急了,赶紧建立了NASA,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金也在一年之中从4000万美元增加到了1.34亿美元。哈佛的科学家们抓住这个风口,趁机向招生办公室施压,要求招收真正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学生

一年后,哈佛成立了大学招生政策特别委员会,并第一次让学生能够收到自己的SAT成绩。在此之前,中学和大学都能看到学生的SAT成绩,唯独学生自己看不到。成绩的公开和透明,终于让申请者和家庭有机会用一个客观的标准来审查大学的招生是否像说的那样公平。

1959年,哈佛来自公立学校学生的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的54%。

乍看这是个十分可观的跨越,毕竟一直以来新生的来源绝大部分都来自于私校。但当我们深扒学生的个人情况就会发现,虽然公校的学生数量增加了,但是质量和私校是两个档次。

整体来说,私立学校的学生成绩并不如公立学校的优秀,甚至在15所生源质量垫底的学校名单中,有13所都是私立寄宿学校。

不仅如此,哈佛对运动员的偏袒也是有恃无恐。65%的运动员特长生成绩处于班级的后50%,只有10%的学生处于前25%。

而且早在1952年,哈佛就悄悄定了一个规则,每年的招生要把“有才智的学生”规模限制在新生总数的10%以下。也就是说,哈佛表面上增加了公平性、扩招了公校学生,说是努力搞学术,但他的政策很诚实,该给的特权一点都没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耶鲁和普林斯顿就更不要提了,简直是“惨不忍睹”:

耶鲁虽然逐渐开始为学生颁发奖学金和助学金,在1954年将公立新生数量拔高到了39%。但是在耶鲁的价值观内,他们对成绩好的人始终抱有偏见,觉得他们为人无趣、只会一味追求分数,所以出台了一个十分恶心人的政策:所有拿了助学金的学生每周必须在学校餐厅劳动14小时,而且达不到耶鲁的成绩就失去奖学金

然而,对于那些“性格和领导力”特别优异的学生,只要成绩不在班级排名最后20%,就能获得“特别奖学金”。

这赤裸裸的政策不公平,要找谁去说理?

与此同时,普林斯顿正埋头于打造他的“贵族花园”。满校的学生从入学起一心只想着怎么样才能进入学校的高级俱乐部。

那些长相帅气、社会背景优越、上过私校、外表举止受过训练、头脑聪明,而且善于交际的自信学生轻轻松松就能进入最优质的俱乐部,而那些不善交际、性格内向、运动不行,普通环境长大、读公立学校、穿着一般、没自信,但学习刻苦用功的学生则受到了排斥。

这样的风气导致普林斯顿的录取一路下滑,丢了大批学生给哈佛和耶鲁

在1962年,被录取的学生中只有62%的人接受了offer。三巨头的第二次改革也就此剧终。

不难看出,哈耶普的改革“内驱力”是远远不够的。想要让这“三巨头”将头部资源放开,变得更兼容和开放,还需要时代更强劲的浪潮。

04.

平权的海啸来临,三巨头被迫兼并多元人群

时间来到60年代,放眼当时整个美国,平权运动已经逐渐走向巅峰。

1963年,华盛顿爆发了著名的民权运动大游行,25万美国群众聚集在林肯纪念堂前,为民族平权而抗议。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第一次在人群中回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第二年,美国就通过了民权法案,宣布任何因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或来源国而有的歧视性行为均为违法。这一法案同时禁止了公民投票中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在学校、工作场所和公共空间中的种族隔离。

在社会上呼吁平等的同时,学生运动也在各个校园内爆发。早在1962年,肯尼迪总统还召唤了美国5所主要大学负责人入白宫,其中就包括哈耶普——让他们作为表率,带头做出些改变。

大趋势的变化也逐渐开始为高校改革铺路。

首先是美国联邦研究经费的大量投入:1954年,联邦资助只占耶鲁预算额的4.6%,联邦只给100万资金,但校友能捐530万美元。到了1964年,联邦资助就增长到了22.9%,能给1270万资金,校友捐赠只有970万美元。学校终于有能力抛开钱的问题去招生。

其次,美国的人口发生了变化:20世纪60年代正值美国战后的婴儿潮,高中毕业人数在十年内增长了一倍,优秀的公立学生越来越多,上层中产阶级在不断增大,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多,不过这也导致高校的录取率开始下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次,耶鲁做出了表率,带头变革,开始真正考虑非精英、取消对犹太人歧视的招生政策

全新的招生体系了废除校友面试中对申请者长相的要求,取消了高中GPA的要求(因为只有私立学校有GPA,公立没有)、取消了“家庭经济水平”作为考量项(不用金钱衡量这个学生是否值得我们培养),彻底废除犹太人歧视(1961年耶鲁只有11%的人是犹太裔)。同时,取消了拿助学金的学生必须每周工作14小时的要求。

这次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果还是非常显著的。1967年,耶鲁新生中私校出身的比例降到了39%,校友比例从25%下降到19%,而犹太裔学生的数量则翻了一倍

同期,被平权的还有黑人和女性。

在1960年,哈耶普一共有3千多学生,其中,只有15个是黑人

为此,耶鲁专门召集了15位招生办的人,到不同学校去寻找“天才”(当时符合哈耶普SAT要求的黑人全国不足400人),与少数族裔学生组织密切合作,再加上联邦政府设立了教育机会奖助金。但就算如此,1966年哈佛也只有35个非洲裔美国人。

在无数次社会暴动后,尤其是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刺杀后,黑人的处境在缓慢但持续地改善。耶鲁就曾向非洲裔美国学生社团保证,在1969年,新生黑人学生数量会达到12%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969年,常青藤盟校黑人学生录取率上升到89%。三巨头录取了224名非洲裔美国学生,比起5年前的58名,增加了386%。当然,这些录取都给予了“特殊照顾”,因为考虑到了这些学生的客观条件、家庭经济和文化,因此对他们要求的分数也会酌情低些。

同年,耶鲁首次开始招收女性学生。当然,这也不是学校自愿的,毕竟当时,女性平权运动在美国社会和高校中也从未停止过。对此,学校也不得不表态:出于校园利益的考量,在黑人平权后,把女性挡在外面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言下之意:犹太人我们屈服了、黑人我们屈服了、女性这坎儿我们也熬不过去了,都来吧

直到1976年,哈耶普才算是完成了从接受女性学生,到对女性学生无差别招收的过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三巨头兜兜转转70年,招生政策改了又改,但不难看出,哈耶普对改变的态度是:只要大环境不强迫,我们是不会做出改变的,如果我变了,一定不是自愿的

确实,这三个加起来超过1000岁的大学,至今还保留着他们精英形象的外表,为了生源、名气、排名绞尽脑汁。

05.

改革近百年后,哈耶普的“内核”依旧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拥有华丽外貌的哈耶普一边抢着彼此的生源、一边延续着贵族的血脉、一边悄悄地歧种族视

虽说哈耶普是“三巨头”,但其实从几十年前开始他们就开始暗地里“互掐”了。众所周知,在三家里,只要哈佛也同时给了offer,那么哈佛一定会是绝大部分学生的首选。

这件事非常让耶鲁和普林斯顿头疼。如果他们发了offer的学生没有来,那么他们的录取接受率就会下降,而录取接受率可是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之一,坚决下滑不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于是在1995年,他们发明了early decision。在那之前,大学只有early action,所有学校一起发offer,等春天到了学生在决定到底要去哪儿。而early decision则让那些早申的学生只能申请一所大学,且如果被录取了一定要入读。

除了强行留住学生,耶鲁和普林斯顿也开始疯狂“撒钱”,各种发放奖学金,才排名稳住了。

如今,哈耶普的大部分学生依然来自精英家庭,Legacy录取平均在30%左右,哈佛的新生67%的学生来自收入最高的20%家庭,白人学生的占比维持在50%左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要说种族歧视的话,现在最想向哈耶普平权的,恐怕就是亚裔学生了。

从1995年到2013年,亚裔学生的入学SAT比任何其他种族都要高,就连哈佛自己的校报都刊登了这个追踪了长达18年的录取数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哈佛校报Harvard Crimson

2014年,美国的学生公平录取组织(SFFA)将哈佛告上了法庭,称哈佛在本科生录取过程中歧视亚裔美国申请人,虽然案子在19年审理的时候被驳回,但藤校对亚裔申请者的歧视也逐渐被大众所重视。去年,SFFA已经申请上诉,目前还没有下文。

犹太裔、黑人、女性平权的道路充满了时代的冲突和对抗,因此我们可以预见,亚裔的平权道路也不会是一个容易的旅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每个中国的爬藤家庭都需要明白一件事:如果家里不是商业名流、贸易大亨、藤校校友,哈耶普的望远镜中,本身就没有我们

能够爬藤成功的普通家庭孩子是非常有限的。每年中国都有几万人出国留学读本科,而藤校每年大陆发放的也只有小几百个offer,占比少之又少。

而且,在充分了解了藤校的历史后,我们就能清晰的发现,其实没有必要哭诉藤校招生不公平、偏好权贵,因为这就是藤校的标志,这就是他们立足的根本。

所以,爬藤没有什么好可怕的,在摸清了它们的“套路”和“喜好”后,我们根据自身的条件去“攻略”就可以了。再者,除了藤校,还有很多类藤校和TOP30都是非常优秀的大学,毕业后都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背书!

最后,祝所有爬藤家庭都能有个好心态,且成功!期待在后面的放榜有你的好消息!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