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祥:18岁上北大,24岁去世,北大为她办葬礼,撒贝宁悼词

张培祥:18岁上北大,24岁去世,北大为她办葬礼,撒贝宁悼词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2003年9月,北京,八宝山公墓。一场全权由北大承办的特殊葬礼正在举行,出席人士除了亡故人的父母亲戚外,还有北大的老师同学们,甚至连北大党委书记、央视主持人撒贝宁都亲自到场轮流致悼词。所有的出席者都声泪俱下、悲痛不已,尤其是她年迈的父母早已泣不成声。

不过与大家的想象不同的是,这位亡故人不是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也并非委以重任的高官伟人。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女大学生而已。

这个可怜的女孩叫张培祥,一个出身草根、北大在读的大学生。照片中她浓眉大眼、带着爽朗笑容,而现实中的她人生曲折坎坷,离世的时候才不过24岁。花一般的年纪,为何人生会如此早早的枯萎凋零呢?而她的葬礼又为何能在等级至高的八宝山举行呢?一切还要追溯回她的出生开始说起。

家境贫寒,考上北大

张培祥1979年10月6日出生在湖南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多病,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一只手瘫痪,还曾做过乳腺切除手术。家中尚有一个年幼的弟弟。从小她就听话懂事,替家里分担劳务。

6岁那年父母送她去上小学,张培祥读书很好,但是小学还没毕业,家里的入不敷出已经无法支撑她学业了。就在她濒临辍学之际,幸的她姑父姑母的雪中送炭,姑父姑母心疼这个小姑娘,不仅替她垫付学费,还将她接到自己的身边生活。

就这样,张培祥在万分感激之余才得以继续学业。当然她也没有辜负姑父姑母的希望,以全校第一的成绩一举考入乡里最好的中学。

但是好景不长,就在张培祥读到高中时候,各种学杂花销也越来越大了,她没有钱买书看,便到新华书店蹭书看,时间一久常常被店员赶出来。即便是这样,她依然在咬牙坚持自己的学业。

但是事与愿违,即便是她的姑父姑母加上一帮亲戚节衣缩食凑钱给她上学,但仍然心有余而力不足,高二那年开学已然交不出一分钱学费的她,再一次濒临辍学的烦恼。她决定忍痛离开校园,收拾好行囊,去到外地打工,扛起生活的重担。

好在吉人自有天相,这一次出手相助的是她高中的校长罗定中。罗定中非常器重张培祥,他看到她不俗的成绩、那颗渴望读书的心还有她有望成才的潜力,都让罗定中不忍心她就这样放弃了学业。于是他千方百计把张培祥找了回来,自费给她垫上高中三年的一切学杂费用,让她安心在校读书考大学。

就这样在多方的帮助下,张培祥的高中上学之路算是在磕磕绊绊中完成了。她可以迎风向前,以优异的成绩继续完成她的学业。而她也明白自己的学习机会得来不易,只会用更加勤奋的学习回报大家。

果然她没有辜负大家的心血,1997年18岁的张培祥参加高考,并以全市第一、全省第五的成绩一举考入北大法学院。引起了全村人的轰动和佩服,她也很庆幸自己没有放弃学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至此,她的人生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北大深造,学业有成

张培祥深知入读北大是难能可贵的深造机会,所以在北大的她依然保持像以前一样的学习劲头,勤勉努力、兢兢业业,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废寝忘食的读书和学习,她的成绩也是一如既往的优秀,曾多次获得奖学金。200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了。

毕业后她没有着急参加工作,而是考上本校的研究生继续深造。读研期间她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开始半工半读,除了继续着她学业,还经常去北京电视台兼职写剧本、做策划赚取补贴,这也进一步培养了她的文字能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她钟情文学,酷爱写作,在校期间她已多次在刊物上发表文章,翻译了数本国外名著。她对《红楼梦》颇有研究,曾发表的《飞花读红笔记》、《大话红楼》、《红楼十日谈》等文集见解独到,引起业内广泛关注,连中文系的老教授都倍加赞叹。

而她的作品被上传至BBS后,引得无数网友争相传阅,她以笔名“飞花”闻名于网络世界,她的作品备受网友的热议和追捧。

确实,她在文学世界已经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之后她创作了经典文章《卖米》,文章讲述张培祥和母亲卖米的真实经历,描绘了湘东农民艰辛的生活场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获得了无数赞誉,文章关于卖米情节的娓娓道来,母女情深的情感流露,无一不让读者动容感慨。这篇文章也一举荣获了当年的北大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甚至还被提名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正当所有人折服于她的才气,为她的前途无量感到高兴之余。生活仿佛跟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她的生命戛然而止。

突患重病,不幸离世

2003年5月,张培祥被查出患上急性白血病。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的她措手不及。但是她依旧没有放弃,她积极接受治疗,乐观的对抗疾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她坚信世界上没有什么走不出去的困难,以前的她可以,现在的她依旧可以。她在医院治疗期间曾经作诗道:"长安昨夜风吹雨,且向樽前莫泛神"。她一如既往的用顽强的毅力抵抗着病魔的入侵。

但是这一次她却失败了,仅仅过三个月后,她就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这一年她仅有24岁。

她的硕士生涯还没有迎来毕业,她的作品《卖米》的颁奖典礼,她永远也没法到场参加。她还有太多未完成的愿望没去实现啊。她前半生太过艰难,好不容易迎来胜利的曙光,最后却倒在病魔的手里。北大十分痛惜她的突然离世,商议再三之后,决定为张培祥在八宝山举办一个葬礼,以此祭奠她不易和成就的一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正如开头所见那样,张培祥成为了为数不多可以八宝山落葬的普通人。她的葬礼上师生朋友挤满了礼堂,大家通通佩服她的成就,却也纷纷惋惜她的不幸。

人们心痛于她的身先士卒,却也只能在葬礼上来哀悼她。她的人生就仿佛夜空中的流星一般,在天空中画出一道最美的弧线然后转瞬即逝。令人潸然泪下,心酸不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结:

张培祥的故事仿佛是一颗重磅的催泪弹,直击人们的心灵,让人不得不感慨世事的无常。她的短短一生靠着勤奋努力和坚持不懈巩固自己的实力,又缔造了成就,最后却被病魔无情得带离这个世界。

我们相信张培祥的一生有过幸运的,因为她总能凭借实力让贵人相助,得以完成学业,可是她的一生又是悲哀的,因为当她好不容易找到让生活扬帆起航的希望之门的时候却恰恰倒在半途中。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这大概对于张培祥最好的描述,也是对她的一生的最终诠释。对待烦恼和苦难,她总是以积极乐观态度去面对,用勤恳和洒脱方式去处事。她热爱读书,中意用最美好文字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她在最美好的年纪惊艳了所有人的时光,却再也留不住自己的时光。

北大的女博士娄滔曾经说过:“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我们无法衡量张培祥一生的意义,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寄托哀思。对我们自己而言,人生无常亦是人生之常,既然不知道前方路会驶向何处,路遇多少美景,那就把握当下,珍惜眼前。

如今17年过去了,她的坟茔依然静静地躺在八宝山墓园里。斯人已逝,这位北大才女留给我们最后印象是她爽朗笑容和她在文学造诣上惊鸿一瞥。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