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头衔,昂贵的定价,难免让一些消费者对母婴护理产生超出“护理”本身的期待,这或许也正是部分月子中心用来吸引消费者的诱饵,可这份期待却与行业管理现状越来越不匹配。
据报道,1月27日,家住广东佛山的梁女士在当地医院产下一女婴,1月31日出院后入住当地一月子中心。2月6日,女婴在月子中心出现腹胀、呼吸急促等现象。2月10日下午,女婴症状加重,送医后出现感染性休克,经两次转院治疗后,目前仍在ICU抢救。近日,梁女士一方已向当地12345投诉。
梁女士认为月子中心至少存在几方面的过错: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专业能力不足;监管失责,造成感染风险;实际未做到合同承诺的部分服务。而月子中心一方则认为,他们从未推卸责任,目前感染源还不确定,月子中心的服务内容以合同为准,该中心只提供健康管理咨询和母婴保健服务,对于新生儿出现严重感染并不负有责任。
这件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前段时间沈阳一家月子会所出现的多名新生儿感染肺炎事件。更早之前,月子中心也曾出现一些安全事端,比如2015年武汉一个新生儿在月子中心由于护士照顾不周呛奶窒息,2017年杭州一个新生儿在月子中心被拍背后死亡等,都让人不由得对月子中心的安全管理产生了担忧。
目前,关于佛山梁女士的孩子是否确系月子中心失责而严重感染,尚无确切结论。不过,在感染源还未得到判断的情况下,梁女士把怀疑的目光投向月子中心也是人之常情。任何一个花高价购买月子服务的家庭,都有理由期待产妇和婴儿获得优质、周到、舒适的照护,更不用说安全是一切的底线。当这一切美好的期待变成了ICU外的痛心时,孩子家人的怨怼未尝不可理解。
客观地说,实付3.6万元的月子中心远不是市场上最昂贵的选项,十几万甚至上百万元的都有。电影《大腕》里那句经典台词“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放在月子市场想必也是颇有拥护者。这算是“缴智商税”吗?这样的嘲讽对新手父母来说有些轻佻。
许多过来人会告诫新手妈妈,只要经济条件许可,月子期间千万不要亏待自己,能请月嫂就请月嫂,能去月子中心就去月子中心,不说母婴护理知识,就算只是换尿布、喂奶、哄睡觉这些常规操作,新手父母也比不上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娴熟度。长辈们或许会觉得妈妈婆婆们有生育经验,然而,两代人的社会环境和养育观念之不同,几乎在彼此之间断裂出一道“马里亚纳海沟”。所以,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想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没有什么不对。
遗憾的是,消费者默认的“一分钱一分货”的市场定理,却屡屡被现实打脸。多年来,月子中心存在定位模糊、准入门槛低、行业标准粗疏、欠缺有力监管等问题,最终让一些消费者变成了冤大头。
一方面,母婴服务面向产妇和新生儿,保健护理与医疗卫生密切相关;另一方面,2017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母婴保健服务场所通用要求》被认为是月子中心行业的“国标”,但这项标准规范的对象是为顾客提供非医疗性服务的母婴保健服务机构及其经营场所。据媒体采访的业内人士透露,月子中心按规定不能有医疗行为,因此不属于医疗行业,卫健部门对其没有管理权限。而市场监管机构在发放执照之后,往往很难有效跟进对机构经营过程进行监管,存在“监管盲点”。
拿梁女士入住的月子中心来说,其官网资料称该月子中心拥有妇产科医师、中医师、儿科医师、儿童康复治疗师、助产士、护士以及婴儿睡眠指导师、育婴师组成的高素质专业团队。或许正是这样的“专业”,让一些消费者觉得贵的价格是合理的。
截自漩涡视频。
可不管广告多么天花乱坠,经营范围依然只能是“健康管理咨询和母婴保健服务”。看到“医生和护士”,切莫就把“健康管理咨询”理解为“问诊”。婴儿不舒服了,如果是在家,父母们一般会去医院看病检查,但是在月子中心,可能更容易依赖那些有着各种头衔的“专业人士”拿主意,更何况,这还是付了高昂费用的“健康咨询”。
如此一来,“专业”的头衔,昂贵的定价,难免让一些消费者对母婴护理产生超出“护理”本身的期待,这或许也正是部分月子中心用来吸引消费者的诱饵,可这份期待却与行业管理现状越来越不匹配。在沈阳那家月子中心出事后,就有专业人士指出,月子中心的乱象是被“惯出来的”。的确,按照“奶酪理论”,每一片奶酪上都有洞,这些洞代表每一个存在缺失的环节,监管就是让这些奶酪叠加,避免孔洞被贯穿。要知道,“安全黑洞”一旦出现,总会有人不幸掉落。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马青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