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纽约大学中美校长:后疫情时代,国际化教育何去何从?

还有一个月,上海纽约大学将迎来秋季学期的新生入学。

2020秋季学期无疑是特殊的一个学期。入学的学生中,有的来自上纽大的本校,也有来自纽约大学其他校区的中国籍学生。受疫情影响,出入境困难,三千多名学生无法按计划前往各自校区就读,他们将与1700名上纽大学生共同踏入上海校区的大门,开启新学期。

为此,上纽大在师资力量和后勤保障方面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八年时间,这所坐落在陆家嘴金融中心的高校与上海相互滋养,汲取国际化都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养分,依托纽约大学的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探索出全新的国际化办学方式,为高等教育改革开疆扩土,同时也为上海这座城市立下国际教育服务的标杆。

恰逢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之际,教育服务将成为展会重点专题之一。我国教育服务贸易成就、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和后疫情时代教育发展新机遇,将在展会期间重点展示和探讨。为此,新闻晨报走进上海纽约大学的校门,专访校长童世骏和常务副校长杰夫·雷蒙。

常务副校长杰夫·雷蒙和校长童世骏

2012年,上海在寸土寸金的金融中心建了一片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常务副校长雷蒙自建校之日,就一直陪同学校成长。回顾学校发展历史,雷蒙说上海功不可没。

“我们努力做这座城市的一块磁铁。”

国际化的城市,国际化的学校,上纽大和上海相辅相成。城市为学校提供政策支持、经济基础,而上纽大为上海源源不断地输入着国际人才。

同为多元文化的熔炉,上纽大的校园是上海的城市缩影。近三千名学生与教职工,一半来自中国,一半来自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何引导跨文化交流,培养国际化视野人才,是学校的建校之本。

为帮助学生走出舒适圈,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流,大到教学方式、社团构成,小到室友分配,学校都要管。“创办上纽大的初衷是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雷蒙校长说。

疫情之后,学校转为“线上+线下”双线教学。上纽大利用强大的数字技术工具,使得面对面沟通和跨文化交流成为可能。然而,雷蒙校长直言:“朝夕相处的室友跟通过网络设备交流的朋友是不同的”。

中美关系紧张,是否也给这所中美合办的高校带来压力?

刚刚继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一职的童世骏,也说疫情和中美关系为上纽大带来不小挑战:学校不仅要承担近三倍的教学压力,也要在紧张的国家关系中寻找文化层面的沟通方式。

但是,中美两位校长都不约而同相信,挑战能够化为机遇:“世界的运作依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学术文化方面的交流更加重要了。”童世骏说。

回顾上纽大发展,展望学校未来,思考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化教育与跨文化交流,听听两位校长有何思考。

双校长模式:中美校长拥有相同价值观

Q晨报周到:在创办学校时发生过哪些趣事?

A雷蒙:我想起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俞校长和我都比较认同“行胜于言”,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各类人群面前发言。有一次因为谁先发言出现了争执,我希望他先发言,他觉得我应该先讲话。最后我们的结论是,轮流做那个先发言的人。这是我们唯一一次出现争执的情况。

Q晨报周到:您与俞立中两位创校校长在中西教育理念结合的过程中,是怎样磨合的?

A雷蒙:俞立中校长和我来自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但我们在很多问题上不谋而合,拥有相同的价值观。我们笃信教育的重要性,相信教育可以汇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帮助他们以更多样更美好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也感谢上海支持我们在此开辟一个试验田,提供一个先行示范的机会。我们期望试验所产生的新型教育方式能帮助这一代年轻人在愈发融合、相互依赖的世界中发挥价值,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以便在这一数字智能时代有立足之地。因此,我们达成了一致——我们可以在这座城市做些特别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座海纳百川、汇聚全球人才的城市,我们才得以在此创办这所高校。

创校校长杰夫·雷蒙和俞立中

Q晨报周到:最近您从俞立中校长手中接过了指挥棒,对于上纽大未来的发展有何规划?对于和雷蒙校长的合作有什么期待?

A童世骏:我到这里来,很大程度上也是继续学校发展的良好势头。俞立中校长和雷蒙常务副校长带领上纽大的团队在两所母体学校——华东师大和美国纽约大学,以及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的支持下,有了比八年前更好的办学条件。两年以后我们会搬到前滩,办学空间会进一步加大,所以我对上纽大的未来充满信心。

当然现在我们面临的疫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中美关系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换个角度讲,这种挑战可能也是机会。

从疫情的角度来讲,我们承担了更多的教育任务,不光要承担上纽大学生的教育,也承担了在纽约大学系统中其他校区的中国学生,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就中美关系来讲,上海纽约大学本来就是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项目。可以看出,在经济、政治、外交很多方面的交流都出现比较大的困难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术文化方面的交流更加重要了。

坐标国际化都市,做城市的磁铁

Q晨报周到:学校如何吸引世界各地学生来中国留学?如何引导校园内中外学生的相处与中外文化的交流?

A雷蒙:随着过去40年的发展,全世界越来越认可中国的重要地位,人们也越来越希望能来中国学习生活,包括来上纽大求学。所以我们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学生的申请。我觉得他们会很高兴能来到这里,与中国室友和来自全球的同学相处交流。对于乐于探索发现的学生而言,是一个超越国界的梦想。

Q晨报周到:那么您如何看待上海这座城市?到目前为止,上纽大对上海做出了哪些贡献?

A雷蒙:我认为上海市政府领导批准将上纽大作为高等教育的试验田是非常有魄力的创新之举,对此我们很感激,也决心尽力回报。我们努力成为城市的一块磁铁,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邀请有能力有学识的学者来辅导我们的学生;努力招募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邀请他们来到上海,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魅力。同时,我们也积极与政府机构合作,希望凭借我们的专业知识帮助这座城市继续繁荣发展。

Q晨报周到:学校的建设对上海这座城市有怎样的改变?

A雷蒙:上纽大的规模并不大,所以在这座拥有2500万人口的城市里,我们所做的最大努力就是去验证一些可能性,不试图改变城市,而是希望展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同时,我们也想向合作伙伴纽约大学证明,除了过去的方式,还有诸多可能性。

我们尝试全新高等教育方式,重视年轻一代的国际合作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造力。许多国际学生选择留在中国,觉得这是他们的家,是一个可以做出专业贡献的地方。

也有许多学生决定读研,去全球顶尖的研究生院。这些院校对我们的学生求贤若渴,部分原因是他们证明了自己有能力在严格的学术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乐于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

跨文化沟通,差别只在于喜不喜欢交往

Q晨报周到:上纽大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环境,如何进一步建设上纽大的多样性文化?

A童世骏:中美之间的交往,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交往,要有具体的渠道,上纽大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在上纽大的中外同事每天进行密切的交往、思想的交流。现在国家之间好像出现了交流问题,但是这里每天发生的交往,以最生动的事实证明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往不是困难的事情。

最大的差别不是国家和国家之间差别,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差别,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别,而是喜欢交往的人和不喜欢交往的人之间的差别,是讲道理的人和不讲道理的人之间的差别。

教育的特点它不光是横向的,而且是纵向的,我们培养的是下一代,是未来要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人才。哪怕这一代人有很多误解、不理解、甚至冲突,我们把希望放在下一代,让我们好好的把下一代教育好。哪怕世界当下有很多遗憾的地方,但是我们把教育办好,未来一定可以给我们以信心、以希望。

Q晨报周到:之前俞立中先生提出了交流的3C理念,即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Compromise,您如何理解?

A童世骏:我完全认同这个概括,communication(交流)是基础,cooperation(合作)是我每天做的事情,compromise(包容)是碰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要准备做的。当然包容要基于原则之上。

我们在原则问题上有诸多的共识。在中国办学,国家主权、民族尊严、政治原则,一开始就放到桌面上来讲,学校之所以能够办成,也是因为这些问题一开始就有共识。

我们作为这里的东道主,也尽可能地去帮助国际学生和教师解决实际困难。Compromise is not very difficult(包容并非难事)。

Q晨报周到:上纽大是如何促进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的?

A雷蒙:我们创办上纽大的初衷是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这一理念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便开始贯彻,学校会分配室友,为每个中国学生安排一个外国室友,为每个外国学生安排一个中国室友。他们在寝室里能切实地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这是上纽大创办理念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将中外学生的比例维持1:1的原因。这样才能达到平衡。

A童世骏:教学活动每天发生着跨文化跨学科的交往。我们的课程是小班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实质性的。研究性的课程不是消极的接受知识,学生要一起做项目,一起读书,一起讨论问题。

学校没有同乡会这类组织。一定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出于共同的兴趣,或者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关心形成组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校长童世骏疫情下的教学模式:面对面的跨文化交流更真切

Q晨报周到:疫情期间,学校的授课形式转为线上教学。上纽大的学生分散在世界各地,生活在不同的时差下,也面临着不同的疫情环境,学校如何帮助学生继续学业?

A雷蒙:很幸运的是,上纽大拥有一群极具创造力的教师。一月份疫情刚刚蔓延湖北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可能要进行远程教学。于是图书馆研究团队制作了一套可供远程教学的工具,以便学生老师能进行线上交流。

但对老师和教授们来说,线上教学是一个挑战,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大部分教授都告诉我,与课堂教学相比,在远程教学上需要多付出50%的努力。

下学期的情况会更严峻,因为我们将采用混合的教学模式。所有教授都会在教室里授课,所有中国学生和部分国际学生也会直接参与课堂学习,但仍有一部分国际学生无法亲临课堂,需要参加远程视频会议。所以教授们需要考虑如何在这样一个半课堂半远程的环境中教学。

Q晨报周到:如何在线上维持学生间跨文化的交流?

A雷蒙:坦白说,跨文化体验对于身处同一空间的人而言更为真切有力。朝夕相处的室友跟通过网络设备交流的朋友是不同的。在课堂体验方面,老师会尽力提供机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在部分学生透过屏幕学习、另一部分身处教室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做到这一点,前提是需要巧妙地构思,推动教室中的学生进行对话或辩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国际关系下,学校的角色在于研究“想法”

Q晨报周到:中美关系处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上纽大作为一所中美合办的高校,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思考和计划?

A童世骏:很多问题就在于想法的不同,而想法就是研究型大学所需承担的。上纽大有很强的世界史研究团队,研究中美关系怎么一步步走到现在的状态,不会平面、简单地看待中美关系。我自己做哲学,会思考未来,从整个人类这个角度考虑一点形而上的问题。这对于更好地理解分歧、化解冲突都特别重要。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我对上纽大非常有信心。在老师的影响之下,同学们有高度共识,认为未来世界应该是全球交往合作、相互尊重的。

在这样环境当中走出去的学生,相信会对整个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A雷蒙:目前两国政府处于针锋相对的状态,中美关系比较紧张。但在上海并没有切实的感受。

世界的运作依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我目前还担任上海美国商会的董事会主席,所以有机会看到企业间的合作,并且这种合作正在全速推进。

两国人民有诸多共同点,即便在出现地缘政治分歧时,共同之处依然存在。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相信我们将克服挑战和误解,并且在未来的几年中,两国人民之间与身俱来的密切关系将战胜一切,我们将继续共同努力,拥抱更美好的世界。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