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文章。文章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9月2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和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课研究》编辑部承办的“第二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与会者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政策思考”“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及内容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四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宏舟等致辞。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在精神实质上保持一致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教授指出,思政课是培养共同的国家意识、民族立场和家国情怀的课程,其根本意义在于铸魂育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是要一致,一个人的人格和心灵,必须要具有一致性,才称得上是一个健全的人。因此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在精神实质上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路径来开展思政课教育。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教授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追求三个方面的价值目标:一是内容系统性,大中小各个学段的知识要相互联系和贯通,使得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结构越来越丰满;二是整体性,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各个学段的教育要能够连接成一个新的大的体系;三是统一性,要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一体化建设的组织力和执行力。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冯刚教授从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思考。从理论阐释的角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遵循教育规律的重要表现,也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从实践探索的角度,要强化制度保障,健全体制机制建设,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加强教材建设,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水平和强化考核评价。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渠长根教授建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国家出台相应指导意见;二是组织编写实施大纲,这个大纲要贯通全面、具有可操作性,要有基本的定位、发展的方向、阶段的区分、彼此的逻辑关系等;三是组织编写地方教材,思政课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其中有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落脚点就是要爱家乡,各地可依据当地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编写地方教材,进行革命理想教育、乡土历史教育;四是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将严谨的课程与课外的活动结合起来。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多种要素的一体化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道雷副教授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了五条建议:一是增强顶层设计,优化教学环境,国家是推动一体化最主要的主体;二是设立专职岗位,提升专业化水平;三是畅通交流机制,打破学段壁垒;四是制定长期计划,加强教师培养;五是促进一体推进,落实全面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邱伟光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以内容为王。第一,思政课一体化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内容体现出来;第二,内容主要表现为教材,思政理论课的教材是一体化的重要内容;第三,针对思政课内容适应性差和简单重复的问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成长需求相连接,把中央的要求具体地融入课程内容当中;第四,思政课内容要有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要遵循“政治启蒙的教育、政治认同的教育、政治责任担当的教育”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紫江特聘教授高德胜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多种要素的一体化,是多种要素的融合和统一,而不是单指教育内容的一体化,没有多样性的一体化是一个虚假命题。一体化又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横向要素包括学生、教师和教材,纵向要素包括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内容、教育思想和方法等。横向一体化是根基,纵向一体化要以横向一体化为基础。横向、纵向一体化的主线索就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需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大文教授聚焦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问题,主张不同学段教育目标应有所侧重,要适应大中小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的法治教育重在生活规则的启蒙,中学生的法治教育重在法律规范的认知,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注重法治价值的认同。他指出,思政课教师不能总是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而应该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把问题讲透彻、讲明白。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