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缓解“考前焦虑”,做孩子情绪和心理的定海神针? 我的建议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一定要有客观、理性的认识,不要指望发挥超好而有质的提高,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忽略”高考。
第一,不要让孩子在你凝重长吁短叹中精神高度紧张。不要过分关注考试,更不要过分关注孩子吃饭、睡觉。最好是“不管”,让孩子感觉和以前没什么不一样,孩子才会轻装上阵,也不会有负罪感和不自在。
第二,孩子的紧张程度和发挥正常呈负相关。适度的考试紧张是好事,有利于孩子超水平发挥,但紧张过度,焦虑、失眠等情况就会影响发挥。
第三,孩子考试的紧张和考试的进程呈负相关。一般情况下,第一场紧张程度高于其他三场,第一天高于第二天,这才是正常的考试心理。
第四,经过高三几轮提前模拟考试,孩子对考试的流程、做题技巧等这些来自于内因的紧张已基本适应,但对于类似于家长过分关注这些来自于外部的变化会因不适应而引起应激反应。
第五,第一场考得不好的同学,尤其一交卷马上就知道某一道题做错的同学肯定会带着一份懊恼、后悔,家长这个时候察言观色的能力超过任何时候,一般会掩饰不住和孩子一样的表情,要么同样懊悔,要么故作镇定。其实这些表现都是对孩子这种情绪的强化,都会起副作用。下场后千万不要问孩子考得怎么样。
第六,要注意语言模式,做孩子的定海神针,让孩子感觉到来自父母的正向力量。确实不放心,又确实想陪孩子考试的,首先征得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想让去就去,不想让去,坚决不去。
第七,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决定自己的应对方式。多血质的孩子可以多探讨考试话题,抑郁质的孩子最好别谈,粘液质的孩子只要作出了决定一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胆汁质的孩子随他而去。 第八,假如孩子属于那种独立能力强的类型,家长可表现得跟以前一样;如孩子是粘人的那种,那么,家长要积极关心;对于自理能力强的孩子,高考时家长可不要去接送;对自理能力差有依赖思想的孩子,家长可以去接送等。
只要按照以上几点,孩子一般都能顺利应对高考,发挥正常水平。学生如何避开自己的考前“心理陷阱”?我的建议是:要适当“看淡”高考,才能正常甚至超长发挥,要集中正念,汇聚正向心理能量,发现自己的优点,善于对自己的‘紧张’不紧张,这样就能跳出‘心理陷阱’回归到正常的高考准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