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生育率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父母得考个资格证才能上岗的提法依然被很多人认同。我在咨询中与不少爸爸妈妈们进行访谈,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遇到了很多困惑。
有的爸爸妈妈在与孩子产生冲突的时候,也会对孩子这么说: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做得不能尽如人意——以此打开与孩子交流的空间。
在浓情爱意和对未来的憧憬中,一个孩子的孕育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但成为一个还不错的父母却是集本能、大爱、理性、思考、成长、付出……于一身的职业,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某种角度来说,父母给了孩子第一次成长的机会,孩子却给了父母第二次成长的机会。
一个想要成就孩子的父母,必然也会在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中成就了自己。
养育孩子这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中,这是父母对于自身生命价值隐含的最大收获。当然过程一定伴随着诸多烦恼、困惑甚至痛苦,因为真正的成长本来就不是轻轻松松能获得的。
在我接触的孩子中,有很多很有思考能力,他们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也悟出了不少道理。我会发现他们的爸爸妈妈并不完美,曾经也无意识地给他们制造出大大小小“创伤”,但孩子们总是这么容易原谅,甚至越来越拥抱阳光,越来越有信心,这个变化之所以发生,只因尽管他们的父母并不完美,却从来没有停止追随孩子一起成长的脚步。
孩子们积累了这么多与父母相处的经验,提出父母资格证的要求也不足为奇,甚至还颇具说服力。
01
孩子们说,要获得家长资格证,首先一条:不要有语言暴力。
我以为“父母有多爱他”会被最先提出,没想到孩子们直切主题,直指核心的问题。看来每天被以“爱”之名的语言包围让他们不堪重负,不少中学生的耳朵里都塞着一对耳机,让自己进入音乐的世界,与唠叨、劝诫、挑剔、催促暂时隔离。
但我相信孩子们这里所说的“语言暴力”更指挖苦、讽刺、嘲讽甚至辱骂,这些依然可以披着“爱”的外衣,随意泼洒给孩子,让人无法反驳。
02
孩子们说,要获得家长资格证,第二条:不要有肢体暴力。
语言暴力伤害的是情绪,进而引起身心发展受损。而肢体暴力则伤害身体,进而挫伤孩子的心理状态。
不要打孩子,已然成为老生常谈,却依旧普遍存在于各类家庭中。从我的临床咨询中可以观察到,婴幼儿和儿童时期被经常打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非常高,这是一个非常无效的教育手段。而从孩子们的口中发出这样的心声,可见他们对此多么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
03
孩子们说,要获得家长资格证,第三条:不要报太多培训班。
春晚小品《如此家长》吐槽孩子被里三层外三层穿得像个蜘蛛侠似的去参加各类培训班,真让人笑爆了,身在其中的孩子最能体会个中滋味儿。一个孩子语重心长地建议,可以报辅导班,但别太多,学科类的不多于2门,兴趣类的不多于2门。看来孩子们还没有完全反对,只是在数量上提出了期望。注意:这是中学生的期待,小学阶段可参考立减。
04
孩子们说,要获得家长资格证,第四条:不要与别的孩子比较。
跟别的孩子比较当然为了激励自个儿家的娃,有个榜样岂不进步得更快?但孩子们可不这么想,一听到自个儿家的爸妈又提别人的孩子,第一反应则是,他们不太喜欢我——这种感受其实很难激发孩子的斗志,反而让他们更没信心。
一个孩子说:我又没把您跟别人的爸妈比:一个月挣多少钱?涨了多少工资?升职了没有?
灵魂拷问啊,值得深思。
孩子们每天都在听爸爸妈妈们期待他们怎样怎样,这一次,也反过来听听孩子们期待爸爸妈妈们怎样怎样吧!从孩子的视角提出的持证上岗,容易我们被忽视,却是他们很在意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