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开始,很多地方的中小学生可能就不能带手机进校园了。
2021年1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出于保护视力及保证学习的目的,提出“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如确有需求,“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这不是国家部门首次试图限制手机进校园。但对比过往,难以忽视的现状是,人们已越来越离不开手机。
中小学生或许比其他年龄段人群更难放下手机,他们成长于互联网腾飞的2000年代,也因此被称为“互联网世代”。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受访的7-18岁在校学生,超过八成通过手机上网,其中乡镇未成年人的手机上网比例高达83.2%,超出城市同龄人三个百分点。
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越发提前
中国社科院在2020年的调查中,抽取了北京、浙江、广东、内蒙古自治区、辽宁、湖南、四川、江西、山西、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十个地区的部分学校,对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全面调查。
将最新的调查数据与2017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短短几年间,未成年人的首次触网年龄呈提前趋势,7岁及以下的占比出现明显增长。这意味着,包括手机在内的上网设备,越来越早地介入了未成年人学龄前的生活。这为限制手机入校园,设下了第一道障碍。
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的时长不算长
限制手机进校园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即未成年人自制力不足,可能会因贪玩手机而影响学习。
但根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数据,未成年人周中使用手机的时长仍处于可控的范围:73.2%的受调查者能控制在半小时以内,35.1%的人表示“从不玩”手机。
即使在周末,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也占比较低。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小学生周末上网时间不会超过3小时。虽然中学生上网时间相较于小学生有所增加,但网上冲浪超过3小时的人数也不到一半。
手机不仅是娱乐工具,学习也离不开它
手机的娱乐功能虽然依旧强劲,但随着在线学习需求的提升,如今它已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截至2020年9月,超过八成的中小学生至少参加了一门在线学习课程。互联网学习普及率(即至少参加一项在线学习课程的比例),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镇的中小学生之间基本都超过了80%。手机则是中小学生在网课学习时使用率最高的电子设备,其比例超过了70%。
使用手机是更好还是更坏,难有定论
在中国社科院的调查中,许多未成年人表示他们的手机里安装了作业帮、学霸君、小猿搜题等学习软件,不会做题时随时搜索,知识获取因此变得更加容易,他们自身也可以独立解决问题。
手机还让他们随时与社会相连,与朋友、家人的沟通变多了,对社会时事的了解也加深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超半数家长会对子女的上网方式加以引导,而与父母因为上网问题发生过争执的未成年人不足三成。
但频繁使用手机也有不可避免的弊端。有一些未成年人表示,手机增加了他们对搜题软件的依赖,阻碍了自己深度思考问题。他们也会宅在家里玩手机游戏,不仅视力下降了,与人面对面的接触减少,孤独感也更强烈了。
使用手机究竟是更好还是更坏,无论对中小学生还是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个很难下定论的问题。究竟应如何管理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教育部在通知中预留了灵活调整的空间,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指导学校细化手机管理规定,并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我们很难舍弃手机带来的便捷,在享受福利的同时,又难以规避所有缺陷。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已无法退回到没有手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