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每一个读书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考入心仪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不过学校和学校之间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很多高校位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再加上办学历史悠久师资雄厚,所以就拥有更多的优质生源。
但是也有一些高校可能在招生上会有诸多限制。很多考生在备考的时候都以985和211作为梦想中的目标高校,而对“中专”和“中师”这样的字眼避讳不及。那么把时间往前推20年,中专和中师到底是什么水平的高校呢?
在解开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上个世纪的国民文化水平。在1990年的时候,我国学生的中学入学率仅为66.4%。而且竟然只有18.2%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中学习。甚至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只要能够在学校里学几个日常常用的字就行了。
所以在那个年代,受到环境和教育问题的影响,很多人都没有把读书看成是将来的出路。这些高中生中能够考入中专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竟然只有5.33%,由此可见,在上个世纪,“读书难”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所以哪怕时至今日,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很多人都认为进入中专学习会失去未来就业和择业的优势。但是事实上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初,能够考入中专的人还是不多的。既然如此,也肯定还会有人对中师的入学率很感兴趣。
中师顾名思义就是为国家建设培养教师人才的学校。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振兴教育的主力军。想要迅速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就必须先培养出先进的教师队伍。所以教师的素质就尤为重要。
事实上,中师的招生标准也是十分严格的,甚至可以用严苛二字来形容。在省级重点高中内只有1/10的学生有资格考取中师。就算是这样,在进入了学校之后还需要面对一系列的考试和测验才能够确保顺利的毕业。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经过千挑万选之后脱颖而出的学生,无疑都是佼佼者。所以毫不夸张的说,往前推20年,所谓的中专生和现在就读于985高校内的学生性质相似。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十分注重教育事业发展的国家。
早在1951年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就已经呼吁国家建设需要人才。1977年高考恢复之后,更是有很多心怀大志的年轻人考入高校学习,成为祖国各行各业的精英和栋梁。1985年,我国已经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与此同时,高校招生和应届生毕业分配工作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改革。
2005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也随之应运而生。总而言之,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标准和教育培养目标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科学的调整和改变。正是因为国家和政府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如今的孩子们才有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