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乃服务业之一。
说家庭教育也是服务业,也许你会觉得不恰当,不想认同。但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的确如此,请努力接受。
十几年前李希贵校长来到十一学校,就跟我们这么说的——“教育就是服务”,开始大家觉得不好理解,慢慢地,就理解、接受了。
事实表明,理解了这种说法,心情就大好了,气顺了,力省了,孩子们也就能够顺利成长了。
中国的家庭教育,面临(正在发生)重大转型
听说孩子升入初中后,有的家长陆续表现出一些恐慌情绪。
人啥时候会恐慌?看不清未来,不知底时,容易恐慌。这次疫情开始阶段,大家的恐慌一样。抢粮、存粮,就是恐慌的一种表现。
二战以后,人类陆续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物质生活渐渐丰富起来,近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进步,导致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剧变。然而,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心思却很难改变。不管你口头是否认可,咱们家长和老师也都一样,总希望天天把控孩子,恨不得把孩子攥在自己手掌心里,心理上才踏实。
这是众多家长的通病。事实上也是一些老师的通病。
说家庭教育面临(已经)重大转型,其实是形势使然。
第一,国际大势 —— 全人类对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升。让全世界的父母,都在努力追求家庭教育的高水准。
自古以来,“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儿去”这些终极的哲学问题不断推动人类的思考。近代出现了“生而自由”甚至“生为自由”“不自由,毋宁死”等论断,当然也有“生为责任”等说法,但不易为尚处于自然属性大于社会属性阶段的小孩子接受不是嘛。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关心模式、忧虑状态时时在变。
每有一种新生事物产生,都会波及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忧虑。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就先后讨论过学生能不能戴手表、能不能穿喇叭裤、能不能用手机、能不能用智能手机、能不能谈恋爱……
于是百十年前,有教育家总结了一个结论:纵观人类文明史,基本上都是在上一代不断对下一代的抱怨、质疑、担忧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
当下我们在讨论答诸多教育问题,其实也是全球性答,比如移动终端答滥用问题,自媒体的合理运用和信息取舍等话题。
第二,中国家长教育观念转变,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带来的必然结果。
最古老的家庭教育,东、西方一个样——传承经验,教孩子防范危险、获取生活必需品的技能。
后来很难讲清楚啥原因,逐渐有了东、西方的分化:
西方人把孩子看作独立个体,所以父子间、母女间讲究平等与自由,比较尊重孩子意志,遇事跟孩子讲道理,包办少、注重培育个人能力、鼓励冒险……
但须知,他们并非大撒把放羊,而是通过一些手段——制订、维护规则合约,督促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的。
100年前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比较概括地说明了西方人的教育哲学——他们认为,教育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当下孩子的经历本身,就是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怎样理解这个意思呢?请问,您对“人生”二字的含义如何理解?20岁是人生的阶段、40岁是人生的阶段,那么请问80岁是人生的阶段吗?8岁呢?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杜威的学生,他创造性地对杜威学说加以改造,也可以说反其道而用之,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讲的狭义的教育策略与途径。
东方跟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儒家的“家天下”思想影响较大。在很多人心里认为:上一代是下一代的主宰,下一代是上一代的附属,我为你操心,可以一辈子。“三纲五常”里的“父为子纲”一语道破这种关系。
连孩子恋爱、结婚这样非常个性化的事件,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后代的管控,连动物界都非如此啊。
其实,至今我们大家的脑袋里,未必就一点都没有这些思想存在。
东西方文化,不好简单说到底谁对谁错、孰优孰劣。
但事实摆在这儿,就是随着全人类文明发展、东西方文化交融不断,咱们国家家教思想的变革,势在必行啦。
因为孩子们争取自己权益的努力,从来都没有停止,所以在信息畅通的当今,也许大人们再也阻挡不住这种洪流了。
几十年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乱世,这段乱世之前长期处于闭关锁国阶段,那时儒家思想统治,家天下。
随着国门打开,尤其是互联网把世界信息之窗全开,(虽然在一些人为控制之下尚未全开)全世界的信息一股脑儿涌入,孩子也是会独立思考的。
也许,家长真的需要从心理上把自己在家中从那至高无上的位子上请下来了。
前几天,跟一位高三家长聊,还说“过去我们都是打,不听话,就打!”这真的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当下常见的家庭教育生态
1. 从小对孩子百依百顺、听之任之型。
这种家庭教育出的孩子,一般是骄横跋扈的“小霸王”。在学校里、在社会上也许会成为小团体的头头。大多进不了十一学校。也有个巴进来、且学业发展得不错的,但他们的个性的确不敢恭维,但愿未来能够有较大出息。
2. 打小家长对孩子严厉有加,孩子事事听从父母安排。
这种孩子一般表现为小绵羊型孩子。
一日小绵羊,三年小绵羊。依附性强,基本无主见,常常问老师“这该怎么办、那该怎么办”。有的可顺利到高中毕业,大多数很难。(毕业时难以达到家长的过高预期,于是生出抱怨学校教育模式的情绪)
今日小绵羊,明日大灰狼。有的来十一后,他看到别的同学可以自己做主,学校又鼓励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而他本人能力弱亟待加强,于是第二反抗期也许提前出现……
3. 另一种严厉——威逼利诱让孩子走家长规定好的道路的,孩子表面不反叛,但是冷处理你……
这种孩子一般表现为狡猾型孩子。他不会主动跟大人们交流,甚至基本不用正眼看你,老师、家长均难以琢磨其心理。
4. 民主型家庭。
家长跟孩子交实底,说实话,不做作。跟家境好坏、是穷是富无关。这是最为理想的家庭教育状态。
现代中学生的心理,要求家庭教育思路做出改变
1. 被爱过度,甚至达到麻木、“弱智”的水平
比如计划的意识、管理自我(时间、财物、情绪)的意识与能力,跟前辈比都大幅度下降。
他们要么早已麻木,感觉不到你的关爱;要么过分敏感。你做什么、说什么,他都觉得你对他不够信任。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在一次报告里提到“中国孩子的普遍磨蹭,都是妈妈们催出来的。”这个普遍的磨蹭,真的是非常可怕。
2. 追求被尊重
事实也得尊重。很多意见,孩子是对的,比大人还要对。
例如,此次新冠疫情,孩子们最先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力劝大人们加强防护的多;再如关于一些社会热点知识,他们总是走在大人前面的,更加敏感。甚至说他们比我们认识深刻也不为过。
绝对不宜在人前人后说“我们这孩子*****不好。”当面更不宜说。
不能因为“急了”,就口不择言。始终记着咱们是大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终身的老师。
我们学校管理上一句话“你期望得到什么,你就去评价什么”,不在鸡零狗碎的事情上纠缠。当妈妈的尤其容易陷入此怪圈,一来二去成了跟孩子斗气了,本来希望孩子超越自己的,结果此刻却一定要压住他不行!不惜降低自己的威望。冒失去孩子信任和尊重的风险。
3. 追求被信任,虽然他自己常常管不住自己
信任,是巨大的教育力量。
马卡连柯《教育诗篇》里讲到让卡拉帮诺夫(一个在常人眼里看很难被教育的孩子,来自社会的小流氓,甚至在少年管理所勾搭年轻女教师)替他去上级管理部门取钱的例子。
信任孩子吧!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也会是咱们家庭的主人。
4. 单纯,心理积极,却常因不能达到自己过高的目标而懊恼。
咱们大人要做的事,是不停地安抚、认同、鼓励孩子不断去挑战。
一些细节与“绝招”
1. 重视,仪式感十足的家庭教育会议(孩子发展家庭论坛)
考后、开学前……等契机。可以邀请老师参与(或者事先跟老师沟通好,由老师出面组织)。
契约精神,发展目标、改善要点……
不宜拿钱说事。不要用考高分就发奖金的办法“激励”孩子。
明确家长的权利和义务——对未成年孩子的发展,咱们是监护人。
2. 坚持底线、不妥协。
(1)作为父亲的角色,就是坚定地要求孩子尊重母亲。不管有何理由,跟母亲发生冲突时,都得给母亲道歉。
(2)量入为出,不给过分的花钱。
轻易提出要购买家庭财力不及或难以满足的物品与服务。
比如听说**课外班咋样咋样(其实背后的原因不知是啥,也许是小伙伴相约),甚至提出要父母出钱要整容、不顾家庭经济状况要出国游学、自费出国留学等。
3. 不跟老师报告孩子在家的不良表现,尤其是一些只是由于情绪化、一时冲动的事件。
4. 学习的事情,少插手干预,积极帮忙就好。尤其不按照家长的理解硬性给孩子请家教、报课外班。
5. 不管孩子是否在听,大人的诉求都要陈述清楚。
最后,强调一点:
教育者,首先是模范
大人不努力、不敬业,却“下个蛋……”。
大人撒谎……,甚至帮着孩子撒谎。
言不由衷地跟老师讲“老师,孩子可喜欢您啦……”“老师,孩子他听您的……”
“老师,这个您千万千万不要跟孩子说……”。那是不可能的,孩子多么聪明!他从老师的眼神里、举手投足之间即可读出意思的。
文| 王笃年(十一学校化学名师、特级教师);此文是2020年5月10日晚在六年一贯实验区初一家长云端会议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