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脑洞大开?秘诀就藏在机器人编程课中

在北欧瑞典,很多学校每年都会定期举行“扔鸡蛋”比赛。

大部分中国家长听到“扔鸡蛋”这个词,第一反应就是“瞎胡闹”。但正是这项看似“不着调”的比赛,却为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提供了肥沃土壤。

为了找寻将鸡蛋从25米高空扔下不会摔碎的最佳方法,孩子们可谓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给鸡蛋穿上“防弹衣”、为鸡蛋装备“降落伞”……通过这种独特的灵感教育方式,孩子们在头脑风暴中不断激励自我找寻解决问题的N种方法。

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和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一方面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一方面来自系统的思维训练。如何才能挖掘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们脑洞大开呢?今天小贝老师就带领大家在机器人编程课程中一起寻找答案。

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

为了最大程度释放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贝尔机器人编程中心在《脑洞天地》课包中设置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游戏项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游戏机制,可帮助孩子们模拟现实生活常见的游戏设备、探索游戏设置原理,激发创造空间。

在《打地鼠》一课,孩子们将从熟知的趣味游戏副本入手,在了解游戏规则和随机、逻辑判断等必备编程知识后,独立设计制作打地鼠模型。

孩子们在编写游戏程序时,可通过随机模块控制地鼠出现的位置和时间,运用运算及逻辑判断计算打地鼠的分数。

伴随着游戏难度升级、玩法的变化,孩子们的思维和创意将得以无限延展。

趣味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孩子们享受到了游戏玩家的刺激体验,更在机器人编程过程中成为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充分感受了自定义游戏的乐趣,在寓教于乐的课程中体会到了创造的神奇之处与价值。

学会问题前置

细心的父母不难发现:喜欢和问题打交道的孩子往往思维更活跃,脑洞更大。

放眼那些班上善于提问的孩子,即便有时候问题角度刁钻会引来同学们哄堂大笑,但正是因为他们敢于发声、勇于质疑,才能让大家在课堂上从更多元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创造力。”

在机器人编程实际教学中,贝尔机器人编程中心的老师并不急于向学生们传授知识,而是先为学生们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将潜在问题前置化,鼓励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开始新课程与技能的学习。

例如,在《失重体验》这节课,对小学生来讲“失重”现象相对抽象,很难用孩子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解释明白。所以贝尔的老师们就从孩子们生活中熟知的失重体验为切入点,一步步引导孩子们主动举例他们所熟悉的类似现象,从而逐渐明晰“失重”这个概念。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孩子们一致决定通过设计游乐设施-跳楼机深入理解失重原理时,老师则会组织学生们进行头脑风暴,提前思索在机器人建构和编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如跳楼机的主体架构使用什么器材?如何通过编程实现跳楼机的上下起落……

带着问题思考与执行,孩子们的学习才会更加高效、更具针对性。

手脑并用中探索新知

巩固已知非常重要,但是要想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不断探索、开发新知才是关键,用脑思考的同时用手实践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以诗的形式趣味概括了手脑并用的重要性,即“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开天辟地的好大佬。”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通过观察小贝老师发现,孩子们设计课堂作品的过程会将手脑并用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制作平衡球的模型时,孩子们会先将所有相关知识点进行罗列,简单绘制结构草图并在思考后标注每个程序实现的原理机制。

动手建构的过程则能一一验证孩子们的想法,只有亲身实践孩子们才会知道想要检测感应小球是否平衡颜色传感器不可缺少,而要想对小球进行自由控制触碰感应器是不二选择。

脑洞一定程度反映了孩子的思维活跃度、探索欲和开创精神。借助机器人编程独特的教学方式,可为孩子们的创造力插上腾飞的翅膀,帮助孩子发现问题的更多面和解决问题的更多可能性。

标签: 编程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