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三件东西:爱情友谊和图书。然而这三者之间何其相通!炽热的爱情可以充实图书的内容,图书又是人们最忠实的朋友。 —— 蒙田
1977年,一篇名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横空出世,从此一位数学天才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他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详细证明,极大程度推进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轰动。他的研究不仅让数学领域发光发热,更为祖国赢得了无数荣誉。他的名字,叫陈景润。
中国数学天才陈景润,苦难的童年
1933年,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贫困家庭中。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陈景润的父亲是那乱世中的小人物,即便拼尽全力也难以养家糊口。
据陈景润后来回忆,算上他自己,家里一共有12个兄弟姐妹。但因为贫穷,最终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就是在这样苦难的童年中成长的。
幼时的他身体孱弱,内向又不愿意与人交流,起初并不受父母喜爱,在学校亦是如此。陈景润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却出奇地好,这就难免引起一些富家子弟的嫉妒。
他在学校里动辄就被拳打脚踢,这样一来,陈景润变得更加内向。在那段苦难的岁月里,唯一让他感到快乐并乐此不疲的,就只有数学。
陈景润的数学天赋,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显现,只是并没有人注意到。后来还是他的数学老师偶然发现,一学期的数学书,他竟然两周就学完了。
从这个时候起,老师才发现这个孩子不简单,并着重去培养他。1948年,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高中,遇到了他人生第一个贵人——“中国航空界泰斗”沈元。
沈元是伦敦大学的高材生,是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当时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沈元留在了英华任教,因此陈景润才有机会做他的学生。
沈元知识渊博,在教学上又擅长因材施教,深受学生们的爱戴。有一次,沈元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从此以后,这个故事在陈景润心里扎下了根,并一心想要攻克它!
47岁娶29岁漂亮女军医,唯一儿子现状如何?
1953年,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陈景润,被安排到北京四中任教。但因为口齿不清、性格内向等原因被迫停职。
两年后,当年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不愿看到人才被埋没,便邀请陈景润回母校担任助教。正是这个这个契机,陈景润才有机会发表了《塔内问题》,并于1957年得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赏识。
在之后的几年里,陈景润沉浸在数理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造诣。1966年,在陈景润的不断努力下,终于证明了“1+2”的理论猜想。
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1+2”的证明过程,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轰动,对于这一理论取名为“陈氏定理”,并写进各个国家的教材书中。
1977年,陈景润47岁,当时的他已经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数学家。这一年,他因病住院,却邂逅了29岁的漂亮女军医由昆。
1980年8月25日,陈景润和由昆在北京结婚。两年后,生下了唯一的儿子陈由伟。对于陈由伟,无论是外界还是陈景润本人,都希望他能够子承父业。
陈由伟小时候思维就十分敏捷,在他的童年时光里,陈景润对他的教育影响相当深远。但可惜的是,陈由伟起初并没有在数学方面的兴趣,而是选择了自己更喜欢的商贸专业。
对于这一点,虽然不是陈景润所希望的,但最后还是全力支持了他。1996年,陈景润的身体每况愈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却仍然坚持在证明“1+1”的路上。但到死也没有完成这一猜想,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2003年,22岁的陈由伟前往加拿大攻读商贸专业。进入专业的第二年,陈由伟想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毅然从商贸转入了数学系。
毕业后的陈由伟,选择在金融领域开启一片天地。我们有理由相信,陈景润未完成的梦想,将由他的儿子继续完成。
回想我国的科技发展,能在几十年里突飞猛进,正是靠这些孜孜不倦的领域前辈,靠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一步步走出来的。
早已在商海中沉浮多年的陈由伟,如今成为了一家公司的老板,却依然没有放弃数学的研究。没有依靠父亲的背景,凭借自己的努力,他依旧闯出了一片天地。
但对于数学,不管他最后如何抉择,我们都祝愿他能够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继续发光发热。而陈景润留下的“1+1”难题,我们坚信随着时代发展,也必将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