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2月25日电(记者 王龙龙 )“‘县管校聘’作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其制度设计的初衷和方向是正确的,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通过继续深化改革来加以克服和完善。”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朱晓进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他表示,今年会向大会提交《关于高质量有序有效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实践的建议》,建议探索适应各地区发展需要的师资优质均衡发展路径,补齐地区差异的短板,完善定向委培师范生招生计划,加大基础教育薄弱地区定向委培师范生培养的力度,扩大招生人数计划,补充教师人才队伍。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朱晓进。本人供图
朱晓进分析说,目前,全国多地都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旨在将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激活教师工作新动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制约着改革发展的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朱晓进认为,问题主要存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县管校聘改革目的意义理解不全面,基层实施政策偏离改革初心,部分地区出台政策流于形式,以文件落实文件,好政策难以带来好效果。二是对县管校聘制度的人事定位不清晰,基层关联部门协调难度较大,突出表现在“核编到校”“核岗到校”与“按需设岗”存在协调统筹难的问题,教师流动的配套政策不完善,难以实现“强带弱、城带乡”的改革成效。三是对县管校聘政策影响学校稳定的运行秩序认识不够深刻,学校管理难度加大,有的一线校长被每年度的骨干与普通教师流动的取舍、流动后绩效分配、教师的思想沟通等问题困扰着。四是对制度实施引发的教师职业心理变化关注不够到位,加深教师职业焦虑,编制的普遍紧缺,让精力下降的老教师、生病的教师以及其他特殊情况的教师,难以感受到政策的人文关怀。
对此,朱晓进表示,首先应深入开展可行性有效性调研,科学总结先行先试地区的成效与问题。建议在现有分级试验区的基础上,借助于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对各试验区的试验内容进行适当的分类合并,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综合梳理研判,对各方利益诉求进行精准定位,对可行性有效性进行科学论证,集中力量研究政策路径,实现义务教育学校“优质资源共享”、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的改革预期。
其次应进一步细化优化顶层设计,增强政策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建议省级层面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实施指导方案细则,对各区市建立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协调和指导力度。强化教育主体责任的同时,明确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职责。对已在教师流动实践中证明可以激活教师动能、推进学校内涵提升、促进均衡发展、特色发展等共性经验,如“编办管理总量、教育按需分配”“财政考核总量、教育考核奖惩”“区管人事调配、学校按岗聘用”等进行推广。
第三应围绕优质与均衡双重目标,构建教师成长与学校管理相匹配的工作机制。综合考虑目前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总体缺编、结构缺编、流动不便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和工作机制。建立“改革容错纠偏”机制,让走向“县管校聘”改革深水区的试点区有破解难点的勇气和底气。竞聘上岗和量化考核程序要科学公平公正,正向激发教师活力,同时要对年龄大、生病等遇到特殊情况的教师提供人文关怀和帮助,让交流教师高高兴兴地去,光光彩彩地回,从而确保政策可持续有效执行,维护学校运行秩序的稳定,实现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双赢”。
最后应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同发力,支持改革政策全面落地与可持续有效执行。建议设区市层面制定统一政策框架,各部门协同发力。各区县在政策框架范围内,因地制宜、因区施策,处理好交流与稳定、质量与均衡之间的关系,稳妥有序地推进改革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加强跟踪监督,逐步消除流动教师对制度不确定性、对前途发展不可预期的焦虑,确保改革政策持续有效地执行。
朱晓进强调,“县管校聘”是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须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既要让教师“流”起来、“动”起来,更要让流动教师对个人事业、政府制度和学校发展有信心,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提升质量”的教育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