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序
上一期文章中,我们透过“卷”这一现象,为大家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因素,以及“卷”这一词汇的大规律流行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详见:《【005】别再开口闭口就是“卷”了!(1)》
然而,当“卷”的声音萦绕在耳畔时,你心感不安,怎么破?这一期我们将带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如何在“卷”的声音嘈杂不堪的情况下,仍保持定力?
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在了解导致“内卷”泛滥的社会因素的同时,也必须知道大学生本身易受“内卷”一词干扰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02
迷失
“荒兮其未央哉!”
《道德经》中,这句话描述了洪水泛滥成灾,无休无止的样子。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各种非必要信息的泛滥,同样可以用这句话描述。
有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每学期开学之前,每个人的总评成绩都会被以表格的形式——非匿名的形式公布到年级QQ群中。这种信息过度透明的情况,引发了不必要的焦虑。
而相比以往通讯不那么发达的时代,信息的过度透明,以及信息流通的过度迅速和便捷,必将导致许多非必要信息的泛滥。
总评成绩被以非匿名的形式公示于众只是一个例子。类似于个人指标类的信息被公示在各种社交平台、网站上的情况还有太多。
而信息的过度透明带来的非必要信息泛滥,必将导致更多非必要的攀比和竞争。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是一种争强好胜的生物,总希望在同学和朋友高看我们一眼,这是由人的动物性决定的。
而处于学生时代的大学生,由于尚未真正进入社会,评价体系还处于一个相对单一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各类学业指标自然成为了评估一个人价值和能力的重要考量因素。
各类指标信息的过度透明和公开,甚至是快速流通,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大学生将这些指标作为攀比的资本。
攀比和竞争本身无可厚非,但许多人在攀比的过程中却迷失了自我,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指标是为我服务的,
而不是我为指标服务。
古德哈特定律指出:
当一个指标本身成为目标时,它就不再是一个好的指标了。
疲于攀比的过程中,太多同学一味地为了五花八门的指标信息和排名而盲目努力,却忘记了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这些指标,以及这些指标对自己的真正作用是什么,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帮助又有多大。
信息的过度透明带来的攀比之风的盛行,是导致大学生易受“内卷”一词干扰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同学可能在这里会反驳我:
你说的容易,试问你没有绩点,会失去多少机会?以后怎么发展?
你厉害的,大家都在卷保研,你在这里唱反调。
你怕是不知道综合排名对一个大学生而言意味着什么?
我想回答:是你们错了。
为什么是你们错了?通过阅读接下来的段落,你们会找到答案。
03
高考遗毒
如果说信息的过度透明,是导致“内卷”一词干扰大学生的外部因素,那么“高考遗毒”则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内部因素。
我们来看一段聊天记录:
这段聊天记录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代表了当今大多数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安排工作生活的思路——“绩点为王,其余绕行”。
追求更高的成绩,代表一种学习的上进心,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如果你仍然为成绩而活,那我只想说,这太狭隘了。
当然这并不全是你的错,因为高考在你内心深处烙上了“成绩至上”的信条——这是高考在你体内留下的精神毒素,是一种遗毒,它限制你的思考,限制你的发展,限制你做长远打算,而迫使你汲汲于眼下的一点点成绩。
你所看到的“成绩很重要”,可能是极度局限而片面的——原因是因为你只经历过学生时代,而没有真正步入社会,了解到这个社会评价你的更多依据和标准。
同时,大多数大学生处于一种“短线投资”的思维模式之中,没有从长远的目光,看到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机会。而这些机会有时与你的成绩,甚至与你的专业都是无关的。
这就导致了一种自我设限——
“我一定要把绩点搞好”
为什么?
“因为我想保研”
为什么?
“保研就有好的工作,收入高”
太多大学生处于一种“线性思维”的陷阱之中——自己一根筋地预设“我就要走这条路”,认为我既然读了这个专业,那我的未来大致也就清晰了,按照常规路线走下去,便可以高枕无忧。
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我们现在假设几种情况:
试问,倘若你不读研,直接工作,在你本科毕业后,谁会看你的成绩?
试问,倘若你总评成绩不够理想,但实际业务能力突出,本科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又会有哪个用人单位会介意?
试问,倘若你发现自己不适合眼下的专业,于是选择考研时跨专业,甚至直接从事该行业相关工作,今后从事的工作与你大学专业关系不大,你大学期间的绩点,又有何用?
试问,倘若偶然的机会让你了解到一门适合自己的生意,但这与你所学的理论知识关联并不大,你的绩点又能证明什么?
人往往是结果导向型的,这是导致上述线性思维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思维带来的弊病往往是——过度看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机会。
人生的机会和潜能实在太多,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又何苦盯着绩点不放,到头来发现自己白忙活一场——真正有用的东西没学到,值得做的事情没做成,潜能没能得到挖掘,能力没能得到锻炼,甚至连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都不知道——大学四年对自己而言,与高中三年的机械学习没有差别。
不可否认,在大学之前,成绩的确是判定一个人的重要依据。但进入大学后,随着判定标准的多元化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成绩为王”理论显得站不住脚了。
高考遗毒带来的自我设限,是使大学生耽于“成绩至上”的内部原因,这同样导致大学生易受“内卷”一词的干扰。
知道了导致问题的原因,也就能很容易地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接下来我会带大家探讨,如何将自己从这个被“内卷”笼罩的社会中解放出来,保持定力。而不是随波逐流,被卷向深渊。
04
保持定力
按照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观点,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不在于他的能力,也不在于他的努力,而在于他“走长线”还是“走短线”。
长线和短线投资,这两个概念来源于股市和金融学。其中,长线投资本指证券买入后,持有6个月以上再卖出的投资行为。
而今天所要介绍的“长线投资”,不是教给大家买卖股票赚钱的技巧,而是告诉大家一种生活智慧——“长线思维”。简单来说,就是把目光放长远一些。
庄子在《逍遥游》一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形成一种短线思维,看不到长远的利益。就好比看不到晦朔的蘑菇、看不到一年四季的蟪蛄。
同样的道理,大多数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眼中看到的机会,往往都只能由成绩带来。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机会,尽管有助于短期内的发展和升学,但未见得是真正的好机会,也不足以对其一生有益。
这时候,如果我们将目光放长远一些,不再将眼界局限于当下眼前所能直接看到的机会,我们就会豁然开朗许多,不再被“成绩至上”的牢笼套住。
而获取长远的目光,我们需要一颗谦逊的心。
傲慢、自我封闭和自以为是,往往是导致短视的罪魁祸首。我们自以为将人生看到了头,找到了通向“成功”的路,掌握了全局,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这样的傲慢,实际上是一种不思进取和懒惰。
而如果我们怀有谦逊的心,放下固执,愿意打开心扉去迎接更多新生事物,不断走出舒适圈,挖掘自己的潜能,我们则会像庄子笔下的鲲鹏一般——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发现更多机会,以及自己真正喜爱的东西。
在拥有“长线思维”的同时,在这个信息过度饱和的今天,我们应当学会筛选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
据我日常观察,不少同学在对未来的规划感到困惑时,常常会打开知乎,看看“过来人”的“经验分享”。
诚然,这些“过来人的经验”在某些时候确实可以给你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偶尔看看无可厚非。
但如果过度阅览此类碎片化、甚至可能与现实脱节、传递失真的信息,我们原有的规划和想法,可能就会受到负面干扰。并且,这会为我们带来焦虑感,因为当我们迷失在众说纷纭之中时,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梵高说过:一个人最好的作品,便是他自己。
当我们耽于学习他人的“成功之道”,而忘记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时,也就失去了定力,失去了自己。
而学会筛选信息,虽然看似“知道”得少一些,但真正“懂得”的反而会多一些。
这时候,当我们拥有了“长线思维”,以及对于信息的筛选能力,就算“内卷”萦绕在耳边,我们也不会再感到不安。
----------------
每篇文章标题的开头都标有数字,意味着我们走过的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