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没被“鸡”过的娃,如今怎样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鸡娃是福还是祸?在当今所有人都在埋头鸡娃的时代,真的有父母能抗拒时代的浪潮,选择不鸡娃吗?我们大多时候看到的都是那些被"鸡"过的孩子的案例,很少能够接触到不被“鸡”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看3个没有被“鸡”过的娃,如今过的怎么样。

作者:暖暖

本文原文来自:阅读第一

最近,有两件事情挺触动我的。

第一件事情是不久前,我们发布文章《我从不鸡娃,也不会后悔》后,我们在后台收获了很多读者的留言。其中,有不少批评和嘲讽的声音。

但其中有一位读者的留言是这样的。

这位读者说,自己的同学在拿到央音录取通知书后,便从自家楼上跳了下来。跳楼前,他给自己的父母留了一句话:“你们的愿望我达成了,我该走了。”

第二件事情是,这几天在朋友圈被疯狂刷屏的精锐课程海报。

我身边就有个家长跟我感叹,“现在一线城市的孩子没上过学而思、精锐,好像都不是正常小孩了。”

三四线城市中学“鸡”,二线小学“鸡” ,北上广深幼儿园“鸡”。全名“鸡”娃下,搞得每个家长都无比焦虑,也搞得孩子们压力山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鸡”娃了呢?仔细想来,好像也就是在这两年。原本是一小戳城市中产父母“鸡”娃,但互联网和新媒体将这种焦虑感无限放大,“传染”和“下沉”到更多家长群体。

全民“鸡”娃时代,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每一个家长都在“鸡”娃。你不“鸡”,就是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写这篇文章前,我同事替我担心,“现在就没有被‘鸡’过的小孩吧。”

事实上,当然还是有的,不久前网络爆火的丁真就是一个。而像丁真这样的孩子,在我国甘孜、在藏区、甘肃、新疆,甚至还有一些比较发达城市的山村地区还有很多很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们不仅没被“鸡”过,很多还面临着缺失父母看管的问题。对于这些孩子而言,想要改变命运,唯有努力读书

就像不久前处于舆论中心张桂梅校长,她在云南建立了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她的那句“能救一个是一个,救了一个救的就是他们家三代人”让人泪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面对面》

但我今天想要分享的是另外几个孩子的故事。他们生活在大城市,他们的父母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的父母在“鸡”娃大潮下,却选择了“逆潮流”的育儿方式

01.

那些没被“鸡”过的娃

第一个孩子名叫韩百川。

韩百川的学生时代可以用“叛逆”和“失败”来形容。

他上学的时候,成绩平平,对读书不敢兴趣,觉得做作业既是一件无趣又麻烦的事情,又耽误了自己发展自己的爱好时间,于是他干脆退学了,这一年他才13岁,刚刚念初一

他提出退学想法的时候,他的父母开始也不答应,尤其是他的妈妈,但是儿子的想法很坚定。

不过,韩百川又不是普通孩子,而是一个兴趣广泛、自控力超强的孩子。退学在家的日子,他可一刻也没闲着,又是自学英语、学编程、学绘画,又是从济南跑到上海去实习,做项目。凭借着强大的自驱力,韩百川“练就”了一身本领

这当中,济南一家公司一度想要与他签合同,让他负责公司的技术工作,但是因为他还是未成年人,只得作罢。没错,在别的孩子都忙着刷题与考试时,韩百川已经拥有了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工作岗位的能力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过,更厉害的还在后面。

有一年,他在上海无意间接触到一个名为FabLabde项目,于是小小年纪开始了创业的想法。

为了把这个项目推广到自己的家乡济南,他和其它大他一轮的创业者,在三十多位企业家面前路演展示PPT,路演完后,台下掌声雷动。再后来,他又被邀请至山东大学演讲,当时他的海报被贴在阶梯教室门口。

就这样,不知不觉在家”宅”了五年后,到了18岁那年,他突然又决定重返校园(一所中外合办大学)。原因并不是头脑发热更不是对“世俗”的妥协,而是在“创业”的过程中,韩百川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他将来想到加拿大去学习人工智能,因为加拿大在这方面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开学当天,他作为学生优秀代表发表英语演讲,他其中一段演讲致辞是这样的:

“我在创客空间(MakerSpace)学到了个人制造、数字制造的理念,也有很多创意和计划,我相信结合学校的优势,我可以为学校带来突破,和学校一起探索世界的趋势。”

这段话是不是和美国总统肯尼迪那句经典的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很相似?

韩百川的故事被收录于《教育的另一种可能》,这本是记录了13个孩子在家上学的真实故事,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去看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书中有两端段细节描写,让我映象深刻。

当记者去采访韩百川,问他年纪轻轻就退学,不担心将来找不到工作吗?面对疑问,他的回答表现出超脱他这个年龄的通透和智慧,他说,“我坚定的相信,只要掌握一项技能,到哪里都可以生存。”

但他又不是那种“功利性”的孩子。

当记者问他对批判性思维的思考时,他的原话是,“假如批判性思维是去分析事物的对或错的话,那与良知有直接关系。比如对一个问题,很多人有争论,大家都有不同的理由,不管你的结论是什么,都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就是我所说的良知。”

嗯,他还是一个孩子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第二个孩子名叫丸子,和韩百川类似,丸子在初一这一年也退学了,更准确来说是“间隔年”。

丸子退学的理由也同样简单粗暴,用她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成绩差,作业多

上个月,13岁的丸子被邀请至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演讲,在演讲中她讲述到,在学校上初一时她经常做作业到12点,有时候做不完早上6点起来继续做,班上同学有时甚至做到凌晨两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为13岁丸子正在演讲

但即便自己在很努力地学习,自己的成绩依旧很差劲,最受挫的一次是数学只考了25分。于是她的妈妈就让她退学了。

丸子退学后,这件事情一度在海淀家长圈引发轰动。因为丸子的妈妈三川是一个知名的教育博主,再加上丸子原本所就读的学校属于北京头部顶尖中学,是多少帝都家长们挤破头都想要把孩子送进去读书的牛校。

当时有些家长批评说丸子在逃避现实,质疑妈妈三川不负责任,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是我看完丸子的演讲视频后,其勇气、谈吐和表达能力可以说是超越了一大部分同龄孩子。在退学后,丸子一度还被联合国邀请到一个互联网治理论坛,全程发布英文演说。包括TED kids,丸子也是演讲嘉宾。

不仅如此,丸子还热爱写作,开了一个公众号,目前已经写了9万多字;她热爱画画,绘画水平可以说是相当有水准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为丸子的部分漫画作品

这样的孩子,哪里是差生,简直就是“隔壁家的神仙孩子”啊!

三川在描述自己让孩子退学的心里路程时,有一段话特别触动我。她说丸子之前上学时,每天都是匆匆出门,吃得比猫还少。“但退学回来的的第一个早晨,他们跑完步跳完绳回来吃饭,丸子吃了一个面包、两根香肠,一个鸡蛋,一把坚果,三块苹果,喝了一杯热牛奶,像猫咪那样满足地舔舔嘴巴——看见她终于吃饱的样子,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

“一个月之后,丸子的脸开始圆了,双颊有红晕,眼神清澈,头发乌黑发亮...整个人都散发着健康的光泽。”

无关孩子在家如何“自鸡”,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但这样的细节描写传递出一个母亲最朴实的爱,这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三川妈妈还说,丸子在家间隔年后,她很开心丸子过上了心甘情愿的人生。心甘情愿地学习,心甘情愿地选择学校,心甘情愿地写作,心甘情愿地创造她人生的所有可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第三个孩子,我们暂且把他称作蒙蒙。

蒙蒙今年也刚上初一,学校位于最“鸡”娃的地区海淀。由于篇幅受限,蒙蒙的故事我就不详细展开。

蒙蒙的父母在海淀区被朋友们称为“奇葩”;“焦虑洪流中的一股清流”,因为蒙蒙从小几乎没上培训班,一到周末和放假就被父亲带去各种植物园、公园,“观鸟捉鱼”。

目前,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各种生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他把自己的观察录制成视频并配音解说,发在短视频平台上。虽然粉丝不多,却吸引了央视导演的注意,并邀请小朋友参加了《芝麻开门》节目的录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好了,三个小朋友的故事分享完毕,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当今很多其他很多孩子都欠缺的驱动力和目标感

何谓驱动力?用通俗话来讲,就是某人对某一件事情发自肺腑的热爱。譬如孩子喜欢数学,大人不用在后面去“推”,去督促,孩子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去研究,并且从中体会到满足感、兴趣感、成就感。

我一直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与身俱来的“驱动力”,这些驱动力或大或小,或深或浅,但可惜的是很多家长不仅看不到孩子背后的驱动力,还会常常干预甚至扼杀它。

02.

你在有效“鸡”娃,还是有毒“鸡”娃?

这篇文章的用意并不是一棒子打死所有“鸡娃”,更不是鼓励大家都让孩子退学。我想说的是,“鸡”娃可以分为两种:有价值的有效鸡娃和无效并“有毒的鸡”娃。

前者会挖掘和滋养孩子的驱动力,而后者百害无一利。

以上三个孩子绝不是放养,而是在父母的充分尊重和引导下,给予相应支持,并展开精细化的有效“鸡”娃

回到韩百川的故事。

韩百川的家庭其实挺普通的,顶多算一个城市中产。母亲是全职妈妈,父亲韩宪平在山东省社科院的信息部工作。

牛娃是如何造成的?记者去采访韩宪平后,答案“迎刃而解”。

韩父对儿子的教育观用十个字概括,那就是:思想要自由,行为要制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思想上,韩父给了儿子极大的自由和自主选择权。

譬如,韩百川喜欢画画,小时候爱在墙上涂鸦,经常把墙画得乱七八糟,但父母并不阻止,任其发挥和探索。

韩百川小时候也爱玩手机游戏,但韩宪平并没有像“洪水猛兽”一样去阻止,而是为儿子选择健康益智的游戏并限制玩游戏的时间。此外,韩宪平还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让儿子意识到,在真实社会里,还有很多更有意思的事情去做

他会带儿子到山上去捕蝴蝶、捉知了,观察植物和困从;搜集好玩的石头、化石;画画、下棋、踢球......不一而足。

韩宪平认为,孩子学习没有兴趣,常常是被成年人逼的。比如让孩子背唐诗,原本意境非常美好的诗句,大人却非得让孩子死记硬背,“为什么不直接带着孩子在大自然中去体会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韩宪平本身是一个特别擅长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的人,他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宝贵的知识库,在YouTube上有很多教材,比如斯坦福大学教授讲的人工智能课程等等。

在充分信任和耳濡目染中,儿子韩百川也学会了恰当地使用互联网资源。

因为父亲的工作与编程有关,父亲工作的时候,小时候他就在旁边看着,兴趣和好奇心得以激发。后来辍学在家后,韩百川主动在YouTube上找很多学习资料,自己编写程序,通过编程学习数学,绘画技巧也大有长进。

在行动上节制,主要体现在生活习惯的严格管理,譬如,起床、睡觉、锻炼身体

韩百川在很小的时候,就每天被父亲带去爬山,即使天气不好,也要坚持。长大后,韩百川每天7:30起来去运动,“雷打不动”。

在看韩百川的故事的时候,有一刻真的怀疑韩父就是一个教育家和哲学家。

而与韩父相反的是,当代很多家长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帜”进行有毒“鸡”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医林红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讲诉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家长跟林红抱怨,自己的孩子把她拉黑了。原因是儿子在高考选报专业的时候与她发生争执,儿子不想报北大,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所学校,报了他自己的喜欢的专业。这位家长感到很难受。

林红听完后反问这位家长,为什么你不去考北大,现在高考不限制年纪了。家长愣了一下说,“太难了,我考不上啊”,林红接着反问,那你儿子难道不觉得难吗?

末了,林红还对这位母亲说,“您培养了儿子这么多年,您的孩子都没有听你的,还坚持做自己,请放心,您的孩子将来一点都不比你差。”

有没有字字戳心!

作家倪匡有一句名言:“人类之所以有进步,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

回顾历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譬如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却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

又譬如,我国一代围棋大师吴清源。吴清源幼时酷爱下棋,但家境清寒。舅舅认为下棋是无所事事,要他去学一技之长。

假设达尔文和吴清源当初都听从了大人的话,可想而知,世界从此就会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少一位杰出的围棋大师。

更何况,这个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未来是怎么样,我们自己都无法预料,我们在“鸡”娃时,又有什么自信和能力确信我们为他们规划的路就是对的?

在我们父母那一代人眼中,进银行工作被视作“铁饭碗”,但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将颠覆或者说正在颠覆这一局面。

全球最大银行花旗CEO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为了降低成本,该行呼叫中心的数万名员工的工作将会被机器取代。此外,花旗集团的投资银行部门表示,集团的20000名技术和运营人员,将在未来5年内减少一半

麦肯锡也发布类似报告,预测30%的银行工作将在未来几年内被机器取代

与此同时,在美国,曾经的高薪工作——证券交易员在近两年来少了43%,因为这些岗位同样被机器取代。

而另一方面,新型工作也在不断崛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019年生活服务业新职业人群报告》

在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局面时,新职业有着巨大的缺口,并且收入可观。

调研数据显示,半数新职业从业者月收入高于5000元,达到55%,24.6%的新职业从业者的月收入过万。其中,5.6%的新职业从业者的月收入达25000元以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我们在“鸡娃“的时候,我们要想想,我们给孩子选择的方向,到底是属于未来的趋势,还是属于旧行业在快速沉沦

与此同时,我们在“鸡娃”时,也要想想孩子到底是不是那块“料”?他(她)真正的天赋和“驱动力”是不是还没有被发现甚至被扼杀?

现在,很多父母喜欢给自己的孩子报奥数班,但就像国际数学竞赛满分金牌的选手付云皓所说:“奥数只适合5%的孩子学习(注意只是学习!),可是光参与的孩子恐怕就要超过20%。现在前20%的孩子能上啥大学?二本可都不一定。得益的只有培训机构。”

总而言之,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会主动钻研,家长们做的就是发现他们的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03.

结语:

前不久,清华副教授刘瑜的演讲火了,她说她能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但有些家长质疑说,刘瑜是坐着说话不腰疼,说他家孩子再怎么普通都有家庭托底。

所谓“彼之蜜糖,吾之毒药”

观点和立场的不同,是因为彼此所处的位置和面临的遭遇不同。

正如我前文所说,对于穷人的孩子来说,想要改变命运,唯有努力读书一条路。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的驱动力就是源自于走出贫困和山区的渴望。

而但对于城市的中产孩子来说,对于有一定物质基础的家庭来说,驱动力源自于对某一件事物发自肺腑的热爱。而作为他们父母的使命,用刘瑜的原话来说,就是:“沿着孩子的这种独特性,帮他找到他所欢喜的事。”

最后,分享一个我很喜欢的女性人物——陈薇

陈薇身上有着诸多闪闪发光的标签:清华学霸;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在2003年“非典”爆发,和这次疫情爆发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同时,她也是一位母亲。

但这样一位学霸和事业心强的母亲,对儿子的期待并不高,她对儿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这辈子做好两件事就可以,第一件事是娶自己喜欢的女人,第二件事是做自己喜欢干的事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麻恩浩

这样一句质朴但智慧的话,让儿子麻恩浩受益至今。在学生时期,他主动申请到西非当志愿者,主动参加全国防艾滋病基金会。如今,他选择了和母亲相似的专业

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这世间没有比这更棒的事情。

“阅读第一”,50万中国精英家庭成长聚集地。由崇尚“终身学习”,爱阅读爱分享的妈妈Bonnie创办,专注于英文学习、阅读以及思维素养。一家不端、不装、有趣、有料、有观点的教育新媒体。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