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这个话题太大了,就我了解和认识到的一些方面和大家探讨一下。
先说说公办学校现在的教学能力受到很束缚的事情。现在公办校的教学远远不及于80、90年代的那种积极状态。那时候百废待兴,教学仅仅围绕着考试展开,受到的束缚也小。老师教出来的成绩高于平均分,是有奖励的,所以大家的积极性很高。那时候放学期间,学校也收学生一点补课费给教师补贴。都觉得挺正常的,家长认可。
80年代的课堂
现在社会上的舆论是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基本能力。但我觉得能力得在学习知识中去培养,知识是承载能力的载体,载体没有了,谈何能力呀。
学校今年学xxx,明年学xxx等等。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段时间学习xxx,把几张课桌围在一起,孩子围成一圈。一个班能围成5到6圈,老师在前面上课。在授课内容上,在一些市和区的公开课上,感觉课堂上的干货少了,而是一些吸引眼球的花哨的一些东西多了,直接导致课堂容量变小,似乎知识的传授不重要了。所以这些形式和内容上的导向是否影响教学呢?
学习某地教学后的教室桌椅摆放情况
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方面,也受到很大影响。首先教育部门不再重视学生的成绩,教学不再以老师的成绩论英雄,也不让学校公布学生的成绩。据说怕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这样就给老师一个心理暗示,就是课堂可以弄一些花哨的东西吸引孩子的眼球,乐乐呵呵的上一节课,而干货就少了。
所以私立学校和校外补课机构应运而生,而且发展得很好。因为它就是针对应试,以提高孩子的成绩为主。有很多家长诟病老师补课,在我看来这也许是当前的教育的大环境造成的。
还有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就是近年来的定级和缩小编制。记得最初教师定级是按年限,比方说本科毕业过了5年就可以定一级教师,专科毕业过了7年可以定一级教师等等。但是从90年代中后期就变了,有破格定级的。破格涉及到论文、省市先进等,这样就催生了一系列的腐败链条。
想定级首先找关系、跑路子,弄到省市级甚至全国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之后在学校或去上一级的部门去跑路找关系弄省市先进,之后才有定级的可能。得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费用。结果是岁数很大的教师一直到退休也定不上高教,这部分教师中一部分心理不平衡,还有一小部分心态调整得还不错,就是认了。
现在很多老师都定不上高级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育部门的一些调整。例如有一个学校,这个学校老师的实力很强,后来教育部门把其他两个学校合过来了。据说其他两个学校是薄弱学校,直接导致这个学校多遍。怎么办,多遍,没有名额,不定级。这所学校已经好几年都没有定级的事情了。结果导致大量老师积压定不上级。据说,有一位教学能力很强的年近50岁的教师,还是一级教师。今年好不容易有几个退休的教师空出一个名额,她仍然定不上,原因是没有去薄弱学校或支教的经历。
支教就是去边远的农村学校支援那里的教育。最初由于教师们都不愿意去,之后教育部门就有一个硬性规定,支教的老师定级时优先考虑。这一下子支教就火起来了,人们找关系,跑路子去支教,目的就是为了定级。教师把精力和经济又耗费在这个上面了。而没有支教或薄弱学校教学经历的人定级又成问题了。
支教的学校
还有一个就是缩小编制,现在上级部门在做“两字一包”的改革,在有的公立学校没弄成,之后又说要“区管校聘”,想解决多遍的问题,结果现在有些也没落实,而且越积压越多,基层教师有情绪。所以怎样改革即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又能把教育搞活,还能避免催生腐败,这真是一个挺难的事情。但愿在这个改革的大潮中我们都能谈点自己的认识,献计献策,使教育向着公平、公正,利于学生发展、利于教师培养的方向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