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朋友对我的评价都是很外向健谈的人,有我在场合可以聊的趣事就会很多。
在我小的时候,经常晚上都有人来家里做客,我一定要凑到爷爷身边听他们跟爷爷聊什么,并且不时的接话和他们聊起来。
爷爷曾经开玩笑说,要找个大水缸把我扣起来,才能求得片刻安静。
我们家小朋友从一岁多点开始说词组,一岁半可以说短句,两岁沟通完全无障碍,在街上遇到谁都要聊上几句,哪怕遇到个虫子也要和它说说话。在家自己玩的最多的也是配音游戏,一人控制几个玩偶,分别给他们配音,开展不同的故事。
很多人问我怎么引导的小朋友说话,也有人直接丢两个字给我-遗传。
是的,遗传因素不可不看,但这种可遗传的特质,不只是在基因里,更是影响了家庭环境氛围,是不容忽略的。
那就是,我一直很”矫情“的和宝宝说话。
在咨询中,不论是不好好吃奶的,还是追奶的,我大都会鼓励新手妈妈们去和宝宝说话。
但是经常会得到回答“他能听懂吗?”
或者“这个样子,觉得自己好矫情啊”诸如此类。
可是,和宝宝说话的确非常的重要。在和宝宝说话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信他是一个有感受有情绪的独立的人。
宝宝在子宫就对声音有反应,到孕晚期甚至会发现,当周围有明显的噪音/音乐,他似乎会醒来踢妈妈的肚子。
刚出生的时候,宝宝的听觉明显比视觉发育的好(当然视觉也会迅速的跟上节奏),爸妈很快会发现宝宝可以扭动脑袋和脖子去寻找爸妈的声音。
新生宝宝来到这个全新的世界,他最需要一个舒适的环境,作为爸妈在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尽量满足他的需求来积极积极的回——温暖的怀抱,甘甜的乳房,温柔的声音。
而在宝宝出生的前三个月里,大多数宝宝偏好较高的音调,但不是尖锐的。所以我们可以多用儿语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
尝试不同的音调,看宝宝是否会转向我们,然后去摸索出来,他听的方式和他的喜好。
比如在黄昏的时候,宝宝积累了一天的疲劳,耐心逐渐消失,对声音等都更为敏感。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用高音去夸张的逗他,他可能会反应有点过激,甚至开始哭起来。
而这时候如果我们不懂也不理解宝宝的情绪,我们自己可能也会跟着焦躁起来,甚至会烦躁的脱口一句“你到底是怎么了呀!”这时候,宝宝绷紧了身体,似乎惊慌失措的想要逃开,因为这种声音让他抓狂。
而如果我们不理解他的感受,我们会误会他在拒绝我们,让我们难过,而我们一紧张的时候,更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语速,提高音量,身体僵硬。就这样一个黄昏,两人杠上了,疲惫不堪。
如果这时候,我们能理解宝宝的感受,知道他的疲惫与敏感,我们去放慢语速,同时降低音调,把宝宝抱在胸前,或者吃个奶,轻轻摇晃低声哼着儿歌。
我们调整的声音、面部表情和轻柔的爱抚以及敞开胸怀,都可以涵容他的情绪,让他放松下来。
这个时候想和宝宝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先站在宝宝的角度,去描述他的处境描述他的感受。
比如“宝宝,你是累了吗?刚刚和外婆玩了好久了,现在累了是吧。哦~你想喝neinei了是吧,喝着neinei还哭啊,还是很委屈是吧,想妈妈早点抱过来你的,但是妈妈刚刚吃饭去了是外婆抱着的是吧,所以想妈妈了。
哦,妈妈陪着了哈妈妈来了,宝宝又困又累委屈了,刚刚外婆还批评你了是吧,宝宝就更委屈了。想吃neinei想妈妈抱,外婆不知道是不是啊。妈妈陪着的哈,你吃吧,困了就睡一会儿妈妈抱着的哈。”
看起来这些语言都很细碎,用温柔的声音讲出来,却有神奇的效果,是妈妈努力去看到宝宝感受的过程,是宝宝被尊重与接纳的过程。
当然,每个宝宝不一样,如果发现宝宝对声音的反应很小,我们就需要更加夸张的强调来和宝宝说话,不能一本正经,而是要活泼生动,我们说的话要好像每一句都打上了惊叹号一样。
比如经常会有妈妈问我,为什么我们家的宝宝,一换尿不湿就狂哭啊。我都会开玩笑的说一句:突然脱你的裤子你不紧张啊。
所以在这个情景,我们就可以先用生动的表情跟宝宝打个招呼,告诉他妈妈接下来要帮你换纸尿裤了哦,妈妈需要打开你的裤子哦,妈妈会用暖暖的软软的水来帮你擦洗哦,洗的宝宝小屁股干干净净的滑滑的,然后擦上香香软软的保湿霜,再穿上干净的纸尿裤哦。
这样一个换尿不湿的事情,就变成了一项愉快的互动,宝宝参与其中,并且随着妈妈的解释,去感受不同的触觉质地,去听妈妈有趣的声音,好似身临其境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那么下次他可能还会期待妈妈再次帮他更换纸尿裤。
这些,作为一个单身的人去看去想,确实都很矫情,在刚当妈妈还没有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觉得很难。
可为什么和宝宝”矫情“的说话如此的重要?
因为它是帮助宝宝处理声音信息,声音可以使它与爸妈或者其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是情感的纽带,并帮助他学习沟通和思考,去感知理解这个世界。
而且,我们这种积极的去沟通,去与他亲近的做法,会让宝宝深深的感觉到他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
虽然宝宝不能知道我们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意思,但是他会感知我们说话时候的语气以及营造的气氛。
宝宝出生后,爸妈与宝宝的说话,是他后期智力发展的基础,当然也包括语言能力。
随着爸妈与宝宝说话越来越多,你会发现当宝宝大一些了,有的时候及时离他很远,父母的声音总能让他感受到关爱与呵护,他会更加放心大胆的去探索外部世界。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