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工资收入,一直都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教师收入已经很高了,如果再算上补课收入,月入过万很轻松;也有人认为,一线教师的工资太低了,这也导致不少优秀教师流失。不过,从教育部前不久发布的一些通知来看,实际情况似乎更倾向于后者,中小学教师的收入还达不到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教育部再发通知
不同于以往,对于提高教师待遇,今年教育部似乎下定了决心要兑现。年前,教育部就发布通知,表示将开展督查,要求各地必须尽快落实教师工资待遇。最近,教育部联合八部委再发重磅通知,即《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对于提高教师工资再次提出指导意见,措施更加的明确具体。不过,尤其是关于绩效工资发生了大变化,这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教师绩效工资有大变化
很多人并不清楚教师的工资构成,简单来说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绩效工资,至于教龄津贴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前两部分都是随着教师的工作时间和职称变化而变化,而绩效工资不同的地方差异就比较大了。以往,许多地方一线教师的绩效工资存在一次再分配过程,即便是超额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些教师也只能拿到绩效工资七成左右,剩余部分全部由学校再分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绩效工资会被发给学校的非教职工,学校的领导层也会分一杯羹。因此,绩效工资其实早就有名无实,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一线教师吐槽工资收入低的关键原因之一。
在教育部印发的最新通知之中,就直接提到了要调整绩效工资,而且是史无前例的大调整。一方面,奖励性绩效占比将提高,简而言之就是多劳多得,优秀的教师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这个是得到官方认可的。另一方面,不再搞绩效工资的“平均主义”。在学校层面来说,向办学质量显著的学校倾斜,体现学校之间的差异;在教师层面来说,向做出突出成绩的一线教师包括班主任倾斜,让真正有能力的教师获得更多的收入。而这种导向一旦树立,势必会极大地激发学校和教师的活力,教学质量提高也是指日可待。
然而,关于绩效工资的调整,虽然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称赞,但也有不少教师却愁坏了,看到之后连连摇头。按照惯例,同在一所学校的教师们为了不伤和气,往往都是心照不宣地搞“平均主义”,尤其是涉及到一些荣誉的评选或者职称的评定,要么选择抓阄决定,要么就是轮流享受。而这种情况就让一些优秀教师很无奈,最终也不得不加入,从而导致“平均主义”的恶性循环。
对于绩效工资不再搞“平均主义”,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