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中学猛招清北博士“没毛病”,但多样性和均衡性值得关注

作者:肖罗

近日,深圳中学2020年新入职“豪华”教师名单曝光,引发网友热议。据这份名单,除了体育、心理、艺术等学科,深圳中学招聘的国内应届毕业生,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北大清华硕博士,其中博士的比例更是超过了4成。

虽然这是件“旧事”,但在高校毕业人数屡创新高、就业不易和教育“内卷”屡受讨论的当下,名单本身的冲击力依旧将其再次送上热议榜。

事实上,对于深圳中学而言,这不过是他们近几年的常态。该中学2019年新入职教师名单公布之时,也曾引起同样的争议。传统师范大学毕业生几乎全军覆没,清华北大这些原本并不盛产师范生,并不以当老师为主要就业去向的名牌综合大学的学生占据了绝大多数位置。

当时就有许多网友疑问,北清博士到中学去教书,是不是一种人才浪费?北清学生去教书,能教好吗?有意思的是,许多研究教育的专家,包括部属师范大学的教授,对此颇为理解甚至欢迎,甚至提出“多高层次的教师都不会成为人才的浪费”。原因何在?

其实,2000年前后,我们国家就开始致力于新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原本中师、师专、师范大学的“旧三级”逐步打破,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的开放灵活的新教师教育体系逐渐形成。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目前的教师教育学历结构已经在朝着“幼儿园教师大专学历、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中学教师逐步提高研究生学历比例”的目标稳步前进了。事实上,在一些一线城市的名校或者一些超级中学,名校硕博士充当中学教师早已是常态。甚至可以说,像深圳中学这样,招收更多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硕博士参与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正是从本世纪以来我们努力进行的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

从大众普遍的心理来看,招收更多的名校高学历毕业生到中学来,以曾经的学霸去培养未来的学霸,培养出更多的名校和高学历学生,这样的逻辑可以说“没毛病”。况且深圳中学通过执着地追求清北高学历硕博士,引发大量社会热议,无异于给自己打了一出名师名校的潜在广告,对于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言,的确是一种不错的包装和营销策略。不过,这里面也不是没有担忧和风险在。

从深圳中学来说,就指向“清北情结”和多样性。古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清一色的用清北毕业生,有可能形成教师风格单一,互动共生性不足的问题,教学教研、教书育人的风格包括教风学风可能都存在过于单一的风险。此外就是有可能助长“清北情结”,而这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这无益于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也无益于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高校的真实状态。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语文(汉语言文学)的A+有北大和北师大两家,数学A+有北大、复旦、山大三家,地理A+有北大和北师大两家,此外浙大、南大、中国科技大等等“双一流”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才是中国大学发展的全貌。深圳中学充满北清情结的教师招聘风格,能否达成学生更多更好地成才,恐怕要打个问号。

此外,这也反映了我们的教育均衡尤其是师资均衡,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当名校的毕业生清一色的按照金钱和薪酬的逻辑涌入到一线城市和某一些超级学校以后,中西部地区、其他的学校,拿什么去跟这样的学校竞争,教育均衡的工作该怎么后续推进?县管校聘、中西部帮扶、乡村教师振兴行动等等如何不受到这种新闻的冲击,这是需要引起国家层面关注和考虑的问题。超级中学对于教育的影响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新兴学校在追求做大做强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形成怎么样的高质量发展,这是需要政府和社会舆论去进行正面引导的。

总之,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资源,教育事关千家万户的福祉和国家民族的未来,怎么样去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合理地引导教师向更加需要的地方去,应该是眼前和将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作者系教育研究者)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