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自2月起,《中师生》公众号启动“我为母校代言”活动。我们从全国1000多所中师学校中选出代表,组建“全国中师学校一校一人群”。参与者先加入我们的交流群,提交一篇有关本人曾经就读中师学校介绍,并结合个人求学经历的文章。从2月19日起,我们会将这一些文章编辑与大家分享。
题目:我为母校代言(002):我的母校高安师范
作者:草儿青青
"高安师范"四个字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直至永远。因为她是我的母校,是我求学三年的地方。
我与母校结缘于 1993年,1996年我从母校出发,回到了农村小学教书。毕业后,我回过高安师范两次,一是看望母校,二是捡拾过往师范生活的美丽的贝壳。
高安师范学校创建于1906年,前身为高安进修书院附设的高安师范传习所。1909年为瑞州府合府公共学堂附设师范科。1934年为高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946年由"高安乡村师范"正式更名为"江西省高安师范学校",至 1949年 5月高安解放,学校定址于"凤仪书院"。
20世纪50年代,随着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形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在原有简师班和普师班基础上,先后增设了专业班、速成班、短训班和幼师班。1956年设立函校部,1958年接受创办南昌师专和体专的任务。至 60年代初,在校生已有 1025人,函授学员 2677人,学校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建国初期的历史背景下,学校既坚持思想教育和生产劳动,又紧抓文化基础教育和能力培养,尤其重视音体美教学。从1953年开始,学校就组建了歌咏、器乐、美术、球类、体操等十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持之以恒。
美术老师刘荣庭,艺名可谷,著名版画家,1949年到 1968年在校工作。在近二十年的教学中,他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54级舒占元、55级张育麟、63级刘声雄等学生在校期间就有多件美术作品发表于《江西文艺》和《江西教育》。刘老师的成名之作《晚炊》和《赣江大桥》,也在高安师范创作和面世。
1951年,南昌地区青年体育运动会在樟树举行,高安师范代表队夺得田径和球类比赛中的大部分奖牌,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经历了特殊时期初期的三年狂热和学校停办后的五年沉寂,于1974年2月,高安师范学校复办,到1976年年底,共招收四届工农兵学员,累计1023人。
四届同学毕业时,共有24位同学留校工作。恢复高考后,进入高校深造者不计其数。75届的张猛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76届的孙惠柱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75届的曹建国、76届的满志敏、77届的达世平、78届的龚兆岗等人,后来也分别成为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和作家。
1979年,学校改招应届高中毕业生,女生人数锐减,当年 654名新生,仅 19个女同学,出现多个纯男生的"和尚班"。
1982年 9月,近三百名应届初中毕业生,带着 15岁的青涩年轮,也带着优异的中考成绩,跨进高安师范。他们是初中生里的佼佼者、拔尖生。
从此,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初中毕业、应届生、高分数"成为中师招生的关键词,录取分数远远超过重点高中。音体美加试和面试,则进一步抬高了考生进入师范的门槛。
尽管如此,读师范免学费,吃饭花钱少,18岁毕业参加工作,包分配,早就业,干部编,工作稳,不用日晒雨淋,这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世代从泥巴里抠钱活命的农民及其子女,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报考中师理所当然成为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的首选,无数人趋之若鹜。至于读中师高门槛低学历的问题,尚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列。
若干年后,我们才意识到,自己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跳出农门,又跌入农门,一生在乡村挣扎,寻求生存的空间。
我是一个普通师范生。1993年我以550分的中考总成绩成为全校唯一被师范录取的学生。当年中考满分为 600分,重点高中丰城中学录取分数线为 521分,高安师范录取分数线为 538分。
我师范毕业后辗转于 3所村小,教书八年后,又因为生二胎被迫离开三尺讲台。可我被迫离开农村小学,却走不出农村。
原来我的命运早已被中师牢牢地拴住了,我的一生都走不出农村,去不了大城市闯荡。过去的优越感连同现在的自卑与伤感,混杂在一起,融于我身。
我就读师范的时候,学校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尤其是实施"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四位一体教学方案,为我们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助力。
学校组织的文学社、文工团、小记者团以及三十多个兴趣小组,活动内容涵盖每个学科,参加人员涉及每个学生。
王志礼校长提出的"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蔚然成风。学校民师班开办于1982年,到1999年共招民师生三千多人。
从99级开始,中等师范学生学费陡增,取消统一分配,毕业自谋职业。读师范的原有优势不复存在,优秀初中毕业生挤破中师门槛的盛况,已成昔日黄花,风光不再。
高校持续扩招,拉动了考大学的普遍需求,刺激高中办学规模急剧膨胀,直接导致中师生源萎缩,生源质量一落千丈,数量也迅速滑坡。学校不得不把招生任务分摊给教职员工,甚而演变为出钱买生源的尴尬局面。
为了生存,学校启动"3+2"模式,培养专科层次师范生,同时设立科技学校和高中部。2005年2月,经江西省政府批准,高安师范并入宜春学院,开始招收高考生,同时继续招收初中生。三年制与五年制专科并举,在校生很快突破三千。
2014年,江西省政府和国家教育部批准高安师范升格为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安师范近 120年的沧桑岁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我的母校高安师范永远萦绕我心,伴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