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论文,被两个作者各自署名先后发表了两次。澎湃新闻报道后,“原作者”(首先刊发论文的人)声称系“共同作品”。
这是最近发生在陕西学界的一件事情。9月28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报道了该期刊论文涉嫌全文抄袭一事。
2013年1月,时任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讲师的鲍亚亚,在《新西部(理论版)》期刊发表的论文《先秦政治制度变更与仁政观念的产生》,与另一个作者马光明2010年12月发表在期刊《西北人文科学评论》的《先秦政治制度变更与仁政观念的产生》一文几乎完全一致。有网友指出鲍亚亚上述论文涉嫌抄袭马光明发表的论文。
此事经澎湃新闻报道后,鲍亚亚发表论文时所在的西安培华学院和马光明先后做出回应称,上述论文是两人的共同作品。西安培华学院党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论文署名要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
一篇文章若为共同作品,是否可以各自署名、分别发表?
对此,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王迁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如该文章的确是两人共同合作完成,那两人共同拥有该文章的著作权,这时不存在抄袭问题。但上述两篇发表时间相隔两年的论文署名方式是否符合学术规范,论文是否为一稿多投,需进一步认定。
西安培华学院:论文为共同作品
近日,网友向澎湃新闻反映称,作者鲍亚亚2013年1月发表于期刊《新西部(理论版)》的论文《先秦政治制度变更与仁政观念的产生》,涉嫌全文完整抄袭作者马光明2010年12月发表于期刊《西北人文科学评论》的《先秦政治制度变更与仁政观念的产生》一文。
澎湃新闻9月28日上午报道此事后,西安培华学院于当日下午做出回应称,经了解发现,上述涉嫌抄袭文章系马光明、鲍亚亚二人共同完成,属共同作品。此外,涉事老师鲍亚亚曾是该校院系的外聘兼职讲师,发表文章在校未上报任何奖励。
西安培华学院党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因为鲍亚亚当时人事关系并不在学校,因此论文方面没有特殊要求。但对于西安培华学院本身而言,论文该署谁的名字,也要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当时马光明要求鲍亚亚对外发表这篇文章时不能署马光明的名字。
但事实上,马光明已经在鲍亚亚的论文发表的两年前刊发了同一标题、同一内容的论文,且由马光明其个人单独署名。
对于论文是否涉嫌一稿多投的问题,上述西安培华学院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对于现在的平台来说,不可能两个平台同时发出一篇论文,当时马光明将论文发表在内刊上,内刊在网上查不到。而现在各平台论文审查非常严格,怎么能出现一稿多投呢。”
“原作者”写声明:论文若能公开发表可不署我的名字
9月28日,西安培华学院党委宣传部还向澎湃新闻发来一份马光明署名的《情况说明》,这份说明经马光明本人确认属实。其中写道:“2010年在做《先秦政治制度变更与仁政观念的产生》研究时,鲍亚亚在查阅相关资料、整理文字、文章撰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该作品属于我们的共同作品。鲍亚亚于2013年1月发表于期刊《新西部(理论版)》的论文《先秦政治制度变更与仁政观念的产生》时,我是知情的,明确说明若能公开发表可以不署我的名字。”
马光明的情况说明。 西安培华学院党委宣传部供图
根据这份情况说明,马光明2010年已在西北政法大学主办的期刊《西北人文科学评论》上发布了上述论文,并未署鲍亚亚的名字。此后2013年,鲍亚亚经马光明同意后,在《新西部(理论版)》上又以个人名义发表了上述论文。
对同一篇论文是否可以分别署名发表的问题,马光明向澎湃新闻表示:“学校肯定不是这样(署名),但是十年前的事情,也有点记不清了,我自己发这篇文章时,认为它(《西北人文科学评论》)是一个内部刊物。”对当时发表上述论文时为何没署鲍亚亚名字,马光明表示,当时没考虑那么多,《西北人文科学评论》就是一个内部刊物。
澎湃新闻查询中国知网发现,《西北人文科学评论》为年刊,主办单位为西北政法大学,2008年创刊,现已停刊。该学术期刊为中国知网等多个数据库收录,没有任何信息显示其系内刊。
对此,澎湃新闻采访了深耕《著作权法》研究领域多年的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王迁,王迁认为,如该文章的确是两人共同合作完成,那两人共同拥有该文章的著作权,这时不存在抄袭问题。但上述两篇论文的署名方式是否符合学术规范,论文是否为一稿多投,均需进一步认定。
马光明所在大学:正调查是否学术不端
同一篇论文是否可以分别署名发表,此举是否涉及一稿多投、学术不端?
9月30日上午,马光明所在大学科研处一位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表示,已获悉马光明和鲍亚亚论文事宜,对于上述论文署名是否规范、是否一稿多投等问题,这位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术不端的查处,属于学术委员会的职权,由学术委员会调查了解。学校会认真对待,学术不端对任何学校而言都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同一日,该大学学术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通过邮件回复澎湃新闻,表示相关情况将向领导汇报后给记者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