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到产业,从师生到农民,脱贫攻坚工作事无巨细,教育部各司局、直属单位、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各负其责、各取所长,积极高效地转动着教育脱贫攻坚的每一个齿轮。
■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健康扶贫;汇聚智力优势,推动科学决策;推动科技转化,改善发展动能;深挖地方特色,引导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个个翔实的数据、一件件创新的事例,刷新着教育部定点扶贫的成绩单。
■从产业贫瘠到蔬果满园,从学生外流到人才辈出,从干瘪的腰包到幸福的笑容……在校园教室、产业基地、田间地头、百姓院落,一幅幅“扶教育之贫、靠教育脱贫”的秀美画卷徐徐展开……
“这两年,我在扶贫企业打工,年底还有股金拿,彻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两个娃娃一个读中职,一个读初中,都不收钱,学校还给补助咧!”坐在刚刚盖起的二层小楼里,云南省洱源县福和村村民龚四龙笑得合不拢嘴。
村民笑容的背后,是教育部定点扶贫工作的持续发力。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党组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压实责任,汇聚澎湃力量,从西南边陲的滇西到三江之源的青海省治多县,再到革命老区河北省威县、青龙县以及江西省上犹县,打响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教育脱贫攻坚战。
集全“部”之力 打好教育脱贫组合拳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治多的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自然灾害频发,是一个“普通人睡觉都困难”的地方。而在滇西,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直过民族”在此聚居,精准扶贫以前,“素质性贫困”是这里最为显著的贫困特征。同样,定点帮扶之初,威县、青龙和上犹的教育缺钱、缺师资,产业缺人、缺技术,如何让老百姓想富、能富是个棘手的难题……
定点帮扶的难度越大,脱贫攻坚的挑战越多,就越需要坚强的组织体系作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坚持部党组研究决策部署教育脱贫攻坚的领导体制,成立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任组长,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任副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教育行业扶贫、定点联系滇西、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工作。层层压实责任,建立健全从部党组成员到各司局、直属单位、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再到具体处室、岗位、人员,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狠抓落实的责任体系,集全“部”之力,打好教育脱贫组合拳。
集全“部”之力,这是军令状,也是路线图。
《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收官战总攻方案》等重要文件相继出台。教育部每年根据定点扶贫工作实际印发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路线图。同时,建立部省市县四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创新形成产业、企业、职业教育、就业帮扶“四业扶贫”模式……
陈宝生两赴青龙,三赴威县,多次出席滇西脱贫攻坚部际联系会议并讲话。他在教育部2018年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会上强调,要在定点扶贫县种好政治“责任田”、改革“试验田”、党性修养“标杆田”、干部成长“丰产田”、为民服务“良心田”。几位部党组成员多次奔赴教育部定点扶贫县市,调研校园内外,深入田间地头,访民生、找问题、谋对策。
集全“部”之力,这是集结号,更是总攻令。
在滇西,教育部全力支持创办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瞄准当地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设珠宝学院、傣医药学院、普洱茶学院等3个学院,为滇西地区装上“发展引擎”。在治多,中央电化教育馆帮扶建立起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未来教室”,师生们可以和玉树州的学校、北京的学校实现“同步课堂”。在威县,教育部教师司启动“强师工程”,用3年时间让威县5000名教师能力素质再上台阶。在上犹,教育部职成司着力帮扶上犹职业中专,为贫困学子提供更多享受职业教育、实现人生梦想的机会。在青龙,教育部财务司会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等单位,投入4000多万元改造土操场,彻底终结了乡镇学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发挥老同志独特优势,开展“银龄园丁”系列活动。教育部机关党委、职教所开展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为基层的“领头羊”集体充电。教育部经费监管中心送培到县,助力当地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现代化。中国教育报刊社组织名师专家进行“宣讲行送教行”,为基层教师送去前沿教育教学经验……
教育部直属高校同样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华中师范大学充分发挥附属学校教学质量高的优势,与牟定一中合办华中师大牟定附中,派出优秀教师指导团队到云南省牟定县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全方位帮扶;中国农业大学做好技能培训,提高云南省镇康县农民的生产加工水平、销售理念、品牌意识,构建“新电商+新产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
从教育到产业,从师生到农民,脱贫攻坚工作事无巨细,教育部各司局、直属单位、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各负其责、各取所长,积极高效地转动着教育脱贫攻坚的每一个齿轮。
精锐尽出 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
独子病危,他却在千里之外,端着酥油茶对农牧民的孩子嘘寒问暖。母亲失明,他不能尽孝,赶着查看雪灾中的道路是否畅通、校舍是否安全。他叫胡炜,教育部援青干部,时任治多县委常委、副县长,玉树州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央单位援玉干部党支部书记。
“胡县长每天都在东奔西走,他的车两年多磨平了3副轮胎,人也苍老了很多。”当地干部一开始很奇怪,别人上高原反应都很大,为啥胡炜没事?后来才发现,“不是没事,而是他不说”。
胡炜的付出让治多实现了多个“第一次”:控辍保学第一次从全省后进变先进,在邻近各县中率先高质量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验收,全县教职工第一次实现全员网络培训,孩子们第一次拥有了和发达地区同样标准的“未来教室”……
脱贫路上,从不乏尽锐出战的教育人的身影。“胡炜们”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顾大局,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挂职单位和干部群众的好评。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教育部直属系统援派工作,就是要选派优秀干部人才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把教育政策优势和各直属单位、直属高校的特长,与地方发展短板结合起来,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要素带到贫困地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年来,教育部将机关新录用公务员分批派驻青龙、威县进行基层锻炼,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力量。科技司挂职干部罗宁联系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与青龙县企业开展合作,全面支撑当地杂粮、中药材、电缆等特色产业发展,直接带动企业增收2000余万元。高教司挂职干部、时任威县魏家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瑞组织成立“京心守魏”农产品销售合作社,化身“带货主播”,广泛宣传当地优质农产品。学生司挂职干部程程推动威县成为全国唯一入选“国培计划”示范性综合改革项目的县级承担单位,整体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目光转至彩云之南,据统计,2012年以来,教育部共选派8批480余名挂职干部到滇西扶贫一线奋战,云南首批摘帽的15个贫困县中,教育部定点帮扶的占了13个。从听不懂当地方言、带着笔记本去开会却没记下一个字,到话语间不自觉带出云南味儿,挂职干部们深入基层,勤劳肯干,留下了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脱贫攻坚就像接力赛,一拨新的挂职干部来了,就接过上一任的接力棒,不断往前冲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挂职干部、时任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院长尹作为说。
焕然一新 教育面貌发生格局变化
短短两年,青龙县娄杖子镇寄宿制小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校长王志华还记得,两年前,学校里还是土操场,又处在洼地,一下雨,水能积到膝盖,根本没法用。
在教育部的帮扶下,不仅操场得到了改造,学校还建起了浴室、改造了旱厕,拥有了教师周转宿舍楼,师生可以舒心教学,家长能够放心务工。
教育部党组深刻认识到,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教育系统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几个定点扶贫地区学校基本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在上犹,教育部先后安排资金将近1.2亿元,用于全县中小学校舍建设及计算机、图书、仪器等教育装备购置,实施义务教育新改扩建项目110个,新增12所义务教育学校,增加学位2.05万个;在滇西,10州市56个贫困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20条底线”标准……
“这几年,在农村建得最漂亮、最牢固的一定是学校,工作环境最优越、最舒心的一定是教师。这是教育部定点帮扶带给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变化。”威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崔耀鹏的话,说出了几个地区干部群众的心声。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地学生与教师身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精神面貌更加乐观开朗,教师专业水平持续提高。
在教育部挂职干部的推动下,威县枣园乡所有小学实现了“双师课堂”全覆盖,中心校采取“一拖三”模式对教学点进行常态授课,5000多名学生受益。课堂上,听着北京名师带领农村学生放声歌唱,枣园学区校长张文志喜不胜收:“‘双师课堂’大大解决了农村学校师资短缺、开不足开不齐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
在滇西的彝乡南涧县,很多群众长期没有走出大山,对未来没有规划、缺乏目标。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系统挂职干部组织当地小学生来到北京,参观名校,巡访古迹,体验首都魅力。每次活动结束,学生的思想和言行都会发生显著变化,梦想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教育扶贫,是各类扶贫中最根本也是最长远的举措,需要时间检验和群众检验。教育扶贫成效不是简单表现在捐款捐物,而是在深层次上谋划推动教育发展和改革,解决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一名曾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挂职的教育系统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硕果累累 教育扶贫展开秀美画卷
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健康扶贫;汇聚智力优势,推动科学决策;推动科技转化,改善发展动能;深挖地方特色,引导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个个翔实的数据、一件件创新的事例,刷新着教育部定点扶贫的成绩单。
青龙是山区大县,以种植林果为主,支柱产业板栗种植面积达100多万亩,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但由于缺少科技支撑和产业规划,产业发展长期面临产量低、缺少深加工、品牌价值和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教育部挂职干部借助高校学科和科技优势,对接多所院校参与青龙县的脱贫攻坚专项和产业项目实施。如今,因地制宜的林果产业基本帮农民实现“人均3亩果、收入6000元”,又不影响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产业增收和就业增收两不误。
教育部还协调国家开放大学将青龙职教中心纳入“国家开放大学教育精准扶贫工程”,构建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县农广校、24所乡镇成人技校为基础,农业科技特派员共同参与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面向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党员、农村青年、种养大户和进城务工农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目前已有近1000人获得大专学历。
威县人常用“四不靠,两没有”描述艰难的发展条件——不靠山、不靠海、不靠铁路、不靠大城市,地下没矿藏、地上没资源。老百姓如何富起来是个难题,也是定点帮扶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在教育部牵头下,威县先后与6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一系列产学研项目成效显著。围绕梨产业,在河北农业大学梨产业技术专家张玉星教授团队帮助下,威县制定了高效梨产业带建设规划。如今,10万亩优质梨树硕果累累,40家龙头企业、120家农民合作社入驻梨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全县1.87万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在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教育系统挂职干部上茶山、下田地、进农户,了解县情、民情和社情,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精准扶贫的“路线图”,通过教育帮扶和产业帮扶两轮驱动,不断提升云县自身“造血”功能。2018年,云县作为云南省首批、临沧市首个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
从产业贫瘠到蔬果满园,从学生外流到人才辈出,从干瘪的腰包到幸福的笑容……现在,走在这几个地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深度贫困发生的地方。在校园教室、产业基地、田间地头、百姓院落,一幅幅“扶教育之贫、靠教育脱贫”的秀美画卷徐徐展开……当地的老百姓用最质朴的语言说着翻天覆地的改变:“真是鸟枪换炮了!”
亲历者说
威县二中校长魏凤烨:
春风拂面,未来已来
2019年2月,教育部挂职干部协调的一批由企事业单位捐助的教育信息化改革项目在威县中小学落地,这些项目助力威县教育信息化实现“弯道超车”。
现在,县城中学的学生可以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名校的学生同步上课,域外名师“双师课堂”也为校域“双师课堂”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在这一系列变化里,变化最大的是教师:他们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为了合作学习者、习惯培养者。比如,教师在课前通过大数据精准掌握学情;智能云平台融集体智慧,便于教师高效备课;智能化平台可以自动统计分析学生做题正确率,形成错题库,进而精准推送作业;课后教师可观看课堂录播,进行反思总结,提升教学能力……一大批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搞教学的优秀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在教育部定点帮扶下,我们在硬件技术和教育理念上都有了很大提升,这种由内向外的变化将继续鼓舞我们行走在教育创新的春天里。
来源:教育部官网
编辑:解保硕
审核:王 冰
签发:董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