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对比家长收入:“功效理性”下扁平化的价值评判

《青春派》电影截图

「学生的内在素质被一串家庭收入的数字来衡量,本质上不该用功效理性归因的问题却被强加上这套“标尺”,这显然不合理。」

>>>

春季学期伊始,又一件涉及教育公平、教师职业规范的新闻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2月25日,一段天津一中学教师在训斥学生时的录音曝光。校园成长电影《青春派》中的场景竟然真实发生在现实中,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更加触目惊心:学生被老师公开对比、歧视家长收入,言辞激烈上升人格侮辱。

或许这是只一桩极端个案,可语言的利刃永久性地化为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 也刺痛了带有普遍意义的公众情感, 这正是其引发公共愤怒的原因之所在。

录音流出视频截图

涉事教师事后道歉的截图

事件发生后,网友对其回应的遣词造句也颇有微词,称其不像道歉,更像恐吓。经舆论发酵,27日,天津市津南市教育局及时通报了事件处理情况,结果一出,大快人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涉及国之大计的教育行业往往备受瞩目,站在个人与集体交汇点的教师更时刻处于公众的目光之下。至此,给师德师风建设的敲警钟过后,事件还能作何拆解?

一个人的失当

外化的价值评判,忽视教育的本质

“你妈妈一个月挣多少钱呐,别怪我瞧不起你。”对待孩子的教育,以这样公开羞辱的方式属于施教失当;以收入高低随意评判学生及其家长人格的做法更越过了教育者正当惩戒的边界,枉为人之师表,令人掩鼻。

分析此番言论不难看出,这位老师将“钱”与“权”等外在条件直接纳入对学生“素质”等内在人格的评判体系,带有简单粗暴的决定论倾向,甚至呈现出落后的“种姓制度”色彩。

学校场域作为学生长时间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场所, 对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那些为同场域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隐秘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 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规训,并最终将其体现在自己今后的行动中。

因此事件中老师的言行不仅丢弃了教育的本体功能,对其斥责的学生们来说,有可能从此背上“素质不足”这口锅进而加深他们的无力感与无望感。

而且,即便披着“良药苦口”的外衣,也切莫忘记“尊重”这项育人甚至为人的基本前提。人民日报于2月28日发布公告,《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将于3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禁止了“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等教育“红线”,越界教师或将面临处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条例节选

把握好尺度和限度的同时,教育者更需关注温度。

涉事教师的事后道歉再次反映了其心胸眼界的狭隘:什么时候接受教育的目的仅落脚于实现阶层跃迁这样冰冷片面的诉求上了?

毋庸置疑的是,不同物质条件带来的社会差距固然存在,但学校教育所起的作用本该是通过直接传授促使形成普遍的和可改变的文化配置,从而为弥补家庭继承的文化资本的差距提供帮助。

本该让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均能获得精神的富足,而不是媚上欺下、“看人下菜碟”;本该尊重孩子的求知兴趣和好动天性、促进平等沟通,而不是凭充斥私欲的价值滤镜将群体概率在学生个体身上做“一刀切”。后者的格局未免过分局促。

育人者当善于发现平凡中的美好心灵,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担当,而不是一味地灌输阶层差距,看待他人皆戴上功利的有色眼镜,如此扭曲的教育理念只会浇灌出流入社会的罂粟花。

那部脍炙人口的小学课外读物,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读物之一——《爱的教育》,还有一个名字叫做《Cuore》,即“心”的意思。其核心的教育理念就是鼓励用“真诚平等的心”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坚忍心》《虚荣心》《感恩》……正如这些小标题一样, 它从儿童视角告诉我们不要有虚荣心和嫉妒心,歌颂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怀;鼓励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努力实现人们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对待。它不仅在当时的意大利, 在当今社会的各个国家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真正具备发展视阈的教育,不是从学生现有家庭的外在条件中进行价值评判,而是“以心换心”,关注孩子的内在人格培养,用润物无声的温暖力量唤起学生的内生兴趣,为其未来发展写下更多可能性。

尤其对于在经济上暂时居于弱势阶层的家庭,要提高子女对读书本体价值重要性的认识,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素质与个人生活、社会发展的距离,从而使其正视个体素质的价值并非在于与他人家庭的比较,而是自己适应社会的需要。

因而,将读书的目的和功能定位于实现学生个体素质发展,而非片面的阶层跃迁诉求上,才能走出目的误区,体现教育的温度,才能从正向角度促进让学生持续学习的内生动力发展。

一种现象的折射

“失乐”的校园净土,沦为 “现代的铁笼”

“我以往带的每届学生,人家家长不是高官就是富商,就这届学生都是平民百姓,干嘛的都有,最没有家教”……事件中的教师为什么会这样说话?

其实,这不但反映了教学队伍中个别师风不正的现状,更由此折射了整体社会风气中的扁平化价值观。只不过这样扭曲的价值观出现在校园这片净土中,才显得格外刺眼。即便如此,网友评论中仍不乏这样的声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部分网友评论

这些观点在评论中并不占少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种社会风气习焉不察的默认。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奉行这种处事原则。造成“高官富商”和“平民百姓”二元对立的,是仅用外在符号衡量价值的扁平化“功效理性”思维,这正在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韦伯将之总结为:理性铸造的“现代的铁笼”。

“xx妈妈一年挣的比你妈妈50年的都多”,涉事教师为什么把学生家长的年收入记得这么清楚?将这种隐私信息公开比较,居心不净。这位教师的言辞体现了扁平化的功效主义思维,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借由数字计算的功效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换句话说,行动者纯粹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身着迷彩裤被当成农民工不让进网红书店、穿外卖工服不能进北京SKP商场……被外在身份符号绑架的例子不胜枚举。在“现代的铁笼”里,社会更呈现出“机器的属性”,人则成为机器的零件,似乎什么样的人就该待在什么样的位置,而美与善这些重要的、内在的“人的属性”却时常被忽视不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功效理性”的单方面扩张,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表面的指标。数字背后代表的金钱地位成为绝对的规则,而个人的特性品格、兴趣方向、热爱与梦想这些单靠数字工具无法衡量的、以价值和意义为标准的“价值理性”,正被忙碌追逐竞赛的声浪所埋没。

通过这种“非个人化”, 无法被计算的复杂个人,变成了可以计算的数据。如果人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则会继续在“内卷”中沦为盲目追逐外在符码的牺牲品。赚多少钱、做什么工作,原本只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手段,而今却成了目标。正应了齐美尔的那句话:“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

在如此趋势下,一些本质上不该用功效理性归因的问题却被强加上这套“标尺”,比如这次事件中学生的内在素质被一串家庭收入的数字来衡量,这显然不合理。更可怕的是,对教师育人职责的固有精神寄托和对该扁平化价值取向的默认,竟使部分人合理化该老师的言辞,认为这只是激励孩子的一种方式。

学生时代,本该怀抱着纯粹的理想无畏追逐;校园生活,也本应是保有学生自信与乐观的树人的净土。就像当选脱贫攻坚楷模的免费女高校长张桂梅,用铮铮誓词点亮贫困山区女孩的心灯:“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张桂梅

福柯在《无名者的生活》中写道:“短促的生活,只是出于偶然才有机会留在书本或文献中。他们也是榜样,但与那些在生平业绩被阅读时会光芒熠熠的圣贤相反,他们与其说提供了有待深思的教训,不如说是一些短促的效果,这些效果的力量转瞬即逝。”

这些力量不容忽视,因为即便是那些最普通的人,也能是击溃来犯者、捍卫国境线的边境战士,也能是传递热爱生活正能量的跳曳舞步的温州农民夫妻......他们没有所谓的金钱地位,甚至多数时间不曾被人看见,但也用积极的态度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用内在精神力量的丰盈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温州小英夫妻

说到底,公平与质量才应是学校教育的主题。除了完善教育惩戒规则与问责机制、建立完备的校规体系与社会监督机制,更要让教育回归“价值理性”,教师也需具备一定的教育自觉。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作为孩子的知识和精神导师,老师何尝不是学生的第二父母?只有老师“以身立教”,才能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只有学校教育从“社会的属性”回归“人的属性”,才能留孩子一片清净的成长空间。

参考资料:

王咪咪.儿童视角下的人文关照——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J].鸡西大学学报,2010,10(04):131-132.

张家军.论学校场域的本质、特点与功能[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02):151-155.

秦玉友,王玉姣.新时期“读书无用论”的重新解释与破解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0):1-6+45.

标签: 教师 教育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