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多个省份出台相关文件“叫停”家长批改学生作业后,国家终于“出手”了。2月23日,“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教育部明确表示。
此前,江苏一名家长退出家长群的事件引来全民关注,无数家长为其勇于“揭竿而起”而大倒“苦水”:“为了辅导孩子作业,我自己的工作只能放到凌晨才做”、“活得喘不过气,每天上班累成狗回家还要忙孩子作业”、“孩子连字都不会写,学校有些作业就是给家长布置的”等。
为什么一名家长退群的小事,会上升为央视、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轮番报道的大事,热度居高不下,引发全民关注?这不禁让人反思,中国式减负教育是否走向了畸形?
家校关系紧张背后:家长和学校责任边界模糊不清,造成双方错位
之前,由于医疗的复杂因素综合影响,人们一直提及的是医患关系的紧张,甚少有人注意到家校关系也日趋紧张,而且是国家越减负,教育给家长造成的负担越重,焦虑更甚,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也越积越深。
简单来说就是“家校合作”提倡之初出发点是让学校和家庭共同来关注孩子的教育,让孩子的家庭教育更为完善。
但实践过程中,有些家长和学校的责任边界模糊不清,造成双方错位,学校让家长扛起教育的大旗,本身就不是专业传授解惑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忍气吞声,被迫默默接受现实。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家长质问老师,“作业是我改,功课是我辅导,我还要在家长群说老师辛苦了,老师哪里辛苦了,分明是我们做父母的辛苦”。
而且,有些学校打着“家校合作”的名义,让家长做尽让人感到哭笑不得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并非个例,而是已经成为常态。
一改多年来老师带着学生值日的风气,学校让家长轮流值日,教室的清洁卫生全由家长承担;老师在家长群24小时不定时发布任务,所有家长必须盯着家长群,若有回复不及时,点名批评。
老师让家长到学校当交通员,于是疲于工作的家长只能请假值日;多年来一直是老师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然而,近年来是家长越位批改作业,辅导功课,老师美其名为“清楚孩子哪个知识点薄弱”。
然而,家长清楚了,那么老师清楚吗?不清楚的情况下教授孩子,又怎么对得起教师这个职业;因为提倡千校千面,各个学校将这部分压力强加在家长身上,有些作业超出孩子该年龄水平,怎么办,只能是家长帮忙做,所以说是给家长布置作业。
如此一来,家校的关系变得越发紧张,家长本身忙于工作,还要承担学校的教育任务,心有不满,但在大环境的裹挟下,出于对孩子未来影响的考虑,家长对学校做法敢怒不敢言。心有怨言,终有爆发的一日。
江苏这名家长的“公开叫板”,做了无数家长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这件事可谓是家校关系紧张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家校关系紧张的根源,还要从中国式减负教育说起。
教育难题:越减负,负担越重、焦虑更甚
减负的本意是减掉超出教学大纲的违反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业负担,然而,摆在现实的教育难题是:越减负,家长负担越重、焦虑更甚。
因为减负要求学生在校时间不能过长,所以目前公办小学一般是3点半即放学,比以往要缩短很多。但是,在校时间缩短并没有达到减负最初的目的,相反,给家长带来更重的负担,家长对孩子的焦虑更甚。
首先,学生3点半离校给家长造成很大的困扰。家长是双职工的家庭,企业一般是下午6点左右下班,还不算加班的时间,如此,接送就成了问题。即使有老人帮忙接送,大多数老人在孩子功课辅导上有心无力,无法胜任辅导的工作。
于是,没有老人帮忙的普通家庭,可能就需要有一方放弃工作回归家庭,如此一来,家庭的收入必然减少,收入减少,支出反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更重。
其次,学生在校时间缩短,但升学考试的要求没有变化,这就大大影响到学生对知识量的吸收。学生要学习并消化各个学科的知识本来就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如今,在校时间缩短,意味着学生在校时即使时时刻刻学习,时间上也是捉襟见肘,对知识点理解上未能彻底领悟掌握。
再次,对老师备课授课是一种挑战。虽然提早放学,但老师的教学任务没有变化,于是老师为了在缩短的时间里把知识点教授完,不得不抢进度,赶时间。
如此一来,学生囫囵吞枣式地听完课后,大多数并不能完全理解掌握。而且,据媒体采访报道,虽然学校放学早,但老师开会、行政性、比赛等活动繁多,占用大量日常时间。所以,老师为了升学率与考试绩效,只能让家长批改作业,多督促孩子功课。
但是,家长本身有着繁忙的工作,还要抽身批改孩子作业,承担原本该是学校的工作,自然心有不满。而且,大多数家长并非专业教育人士,对科学的教育方法也不太知晓,于是,“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场景在全国几乎每个家庭上演,也是必然结果。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家长们便不得不让孩子到辅导班补课。这样,本该在校内完成的主业学习,便成为了校外辅导班的职责。
于是,辅导班开办如火如荼成为中国特色,辅导行业市场短短几年已发展至万亿市场,多家初创企业短时间内就奔赴上市,市值超数百亿元有之。辅导行业市场越庞大,越说明家长在此花费越多,经济负担越重。
而学生在学校时间本来就短,还常常被各种素质教育活动占去了本该学习的时间,下午放学后却要去校外辅导班补主课,身心俱疲。
在这种近乎走向畸形的教育场景中,学校和家长双方都是输家。一方面,学校认为已努力做到平衡,不理解家长的不配合;另一方面,学生疲于奔波在辅导班路上,家长背上新的经济压力。
这其中,没有一方是赢家,于是,家长群里矛盾冲突不断,家校关系紧张自然就愈演愈烈了。
从本质上看:减负是为了教育,教育却并不是为了减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解决教育的问题,远比经济问题还要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改进周期也更加漫长。
2019年一篇教育减负相关性的文章《南京家长已疯》在网络上疯狂刷屏,引起一轮又一轮的舆论热潮,全民几乎一边倒地支持文章中减负约等于制造学渣的的观点。
减负约等于制造学渣这件事情,并不是虚空臆测,它曾经真实地在隔壁的日本惨烈地上演。30年前,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日本对“唯分数论”的大学入学考试带来的基础教育应试化和学业负担过重现象大肆批评。
事件发展到后期,对沉重学业进行减负、改革大学入学考试的呼声甚至已成了政治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怨声载道的社会情绪到处蔓延,全民要求政府教育减负。这迫使日本政府在1976年实施著名的“宽松教育”,缩减课本、减少规定学时和公立学校去重点化等成为此后主导日本基础教育30年的政策。
正是这样的决策,导致日本其后30年国民整体学力连年显著下跌,导致的后果可谓相当失败与惨重。日本对这30年的“宽松教育”进行了反思,“宽松教育”带来了三大恶果,影响至今且难以在短时间内纠正。
一是公立学校日渐式微,私立学校赚得盆满钵满且占据了优势地位。由于“宽松教育”政策只能约束公立学校,但升学竞争没有变化,公立学校原本占据优势教育资源。
然而,教育减负后只能提供宽松的教育,民众只能选择更优质的私立学校。这样情况下,公立学校优质师资和学生不断流失,只能日渐衰败,而私立学校入学严格,费用更是高昂;二是家庭教育经济压力倍增,课外辅导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为了孩子的升学,家长迫不得已给孩子上昂贵的课外辅导,带来的结果就是课外辅导行业在日本发展迅速,并形成垄断态势;三是国民学力显著下跌,教育沉重负担抑制了全民生育率。
因为“宽松教育”反对大规模的竞赛、考试和选拔,国民学力连年显著下跌,要追求优质教育,就要背负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于是全民的生育率下降,多数年轻人甚至表明“生了也养不起”。
从本质上来说,减负是为了教育,教育却并不是为了减负。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规划和长远谋划。从全球来看,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是完美的,也没有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我们要做的是从长远来谋划教育的良策,且边走边做调整,毕竟,实践得真知。
遵循最大的教育原则:因材施教
事实上,无论如何减负,我们各方要达到的目标都是让每一个孩子长大成材。但是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无数个体差异等问题,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同时又能全面覆盖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教育滋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因材施教原则是能有效解决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依然有积极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仍然是我们基础教育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每名学生资质、秉性各异,怎么把这些人教育成材,成为国之栋梁呢?
要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教师善于观察、全面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要掌握学生成长的心理规律及特点,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发挥学生所长,争取把每名学生培养为有用之材。
教育永远没有完善完美的,也没有标准答案。对他国优秀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我们要与自己实际相结合吸收纳用,这样,也能让我们的教育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
芬兰对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教育理念非常认同。在芬兰,没有升学压力,他们不留作业、不考试,却培养出精英孩子;数据显示,世界500强中,有30%的公司由印度人担任CEO。
为什么经济相对落后,很多孩子甚至没办法上学的印度,会盛产CEO?或许和印度的教育理念相关,在印度的教育理念中,没有正确答案也不需要畏惧权威,老师鼓励每个孩子独立思考,并且欢迎每个孩子向他提出质疑;地球最大的移民吸收国——以色列,犹太人的教育为何被全球推崇?
创业成为社会常态,人均专利率最高的国家,众多发明包括U盘,滴管技术,语音信箱等。以色列最典型的教育理念是包容失败,失败并不可怕,不敢尝试才可怕。同时,以色列教育理念还鼓励孩子们提出质疑,不要过于畏惧权威而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看来,要防止中国式减负教育走向畸形,还需社会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毕竟,教育是立国之本,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源。